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5:豫中会战之中牟血战-上(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二)

日军的大量作战部队和辎重

今天要说的,就是豫中会战的第一阶段。

两大突破点:中牟和邙山头

日军第一阶段的主要障碍,就是黄河。不过,在1944年初,黄河其实已经算不了什么。

日军选择的突破点为两点:

第一从日军控制的中牟县城出发。中牟县城南侧是黄河改道以后形成的新黄河。这条新黄河虽有一定泛滥,形成一片不大的沼泽样地区,对日军渡河影响不大。此处黄河水流平缓,渡口很多,河流宽度仅有几百米而已,不可能阻挡住日军这样的部队。

在1941年郑州战役期间,数万日军也是利用强大工兵,顺利从中牟附近渡过黄河,直趋郑州。

事实证明,在日军强大炮兵的火力压制下,国军黄河沿岸工事作用有限,甚至自身难保。只有轻武器和迫击炮的黄河沿岸工事内的国军,基本处于光挨打无法还手的地步。任你再不怕牺牲,坚守阵地,却也只能勉强推迟日军推进的速度。

第二从郑州西北的邙山头出发。

邙山头在黄河南岸,是日军驻扎重兵的一个桥头堡,背靠黄河铁桥。日军从这里攻击,就不需要渡过黄河。

显然,中牟县和邙山头是最适合突破的两点。

日军选择在中牟县城和邙山头两处,以便互相呼应,确保成功。

为了第一阶段渡河成功,有绝对优势的日军仍然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

日本民族一大特点是未雨绸缪,准备工作非常细心,力求完善。

第一阶段从中牟邙山头进攻之前,日军已经准备了接近半年时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仅仅修复郑州黄河铁桥,日军就花费了3个多月。这座比利时工程师花费3年修建的铁桥,修复起来并不容易。日军在国军炮火封锁下,在3月之前陆续修复了大半。

在战前,他们集中大量工兵进行最后阶段维修,从1943年12月10日开始施工,至1944年3月25日完成。

这一时期,日军使用炮兵部队几乎天天对邙山头开炮,压制我军山炮部队。这段时期,邙山头的国军士兵几乎每天都可以捡到上千斤的炮弹皮。虽我军85军炮兵营修建了山洞炮兵阵地,可以有效打击日军,但毕竟双方火炮力量悬殊(我军仅有12门76毫米野炮),所以不可能压制日军炮兵,我军步兵也不敢随便活动。

黄河铁桥修复以后,日军主力几万人就可以顺利的直接开入邙山头,不需要作战,比中牟县城要好得多。

至于中牟方面,日军准备也很细致。

由于必须渡过黄河,日军特别强调了工兵的作用。每个日军部队都配属了大量工兵,仅仅归属第12军直辖的就有独立工兵第38、40联队,独立工兵第59、60大队。在开战之前,各工兵反复进行实战渡河训练。

由第37工兵联队长远芳秀人中佐负责,调动各师团的工兵骨干(每师团少则约100名,多则约400名)约1400名,选择与黄河水文条件大致相同的淮河临淮关一带,从3月2日至29日进行了强化渡河训练,保证每个工兵都可以完成任务。

同时,各师团的工兵骨干,都在战前赶赴实际渡河点,反复侦查地形,保证万无一失。

除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外,日军倾其所有,在一线囤积了大量物资。

日军的计划是:保障作战部队约14万人的生活、作战、医疗的需要;军马约2万匹的草料与备份装具;汽车约6000辆油料与备件;火炮约250门的弹药及维修设施。日军12军的后勤部门感到,重要的是战车师团的油料,需要量大,而且供应务必及时,最后确定在新乡以南约15公里的小冀镇,设立前送基地。

在作战之前,日军第12军和各师团,对黄河渡河点以及对岸国军部署情况反复侦察。两军隔河相对多年,互相比较熟悉。日伪在豫中派驻大量谍报人员,国军各方面情报都被日军掌握。

以主攻的第37师团为例,对于渡河点对面的国军阵地情况极为了解。它们地图上甚至有偏僻小村的水井和国军破路的小型壕沟。这份地图曾经被缴获,让国军本地士兵都惊叹不已,很多是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的。

日军第12军司令部反复分析认为,目前中牟地区的国军防御力量相对较弱,地形又很开阔,是比较好的突破点。

最终,日军制订了以中牟作为第一突破点的计划。

日军战前拟定了具体作战计划:

1.第37师团主攻、独立混成第7旅团助攻,在开封及其以东集结;第62、第110师团,集结于黄河郑州铁桥北岸铁路两侧地区;独立步兵第9旅团集结于汲县地区,为欺骗中国军队,第27师团集结于新乡以西之博爱、沁阳地区;坦克第3师团在汲县及其以北地区集结;骑兵第4旅团在商丘现警备地区进行作战准备。

2.在作战开始前,第27师团在黄河以北的孟津、骑兵第4旅团主力在霸王城与开封间之黄河北岸进行佯动,做出渡河的假象,牵制国军黄河防御部队。目的是,使军主力对邙山头、中牟正面中国军队之阵地进行攻击准备。

3.第37师团一并指挥独立混成第7旅团,在4月18日拂晓,从中牟正面渡过新黄河(原贾鲁河河床),向郑州及其以南地区突进;军主力第62师团、第110师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突破邙山头正面中国军队阵地,迅速向以南之郑州、汜水、密县、郭店、新郑等要地推进,在郑州之广阔平原地区进行歼灭作战。

为对付邙山头中国军队的正面阵地,在会战刚开始时,务必即给以重大打击与突破,坦克第3师团一部应予以协同。

军主力之进攻开始时间,预定为4月20日拂晓。在进攻开始前,应首先占领鸿沟以西汉王城附近之山地。

4.当军主力到达郑州附近时,坦克第3师团、骑兵第4旅团,即应迅速向黄河以南开进;军主力此时继续击溃所在地区之敌,一部南进至郾城附近,并作向平汉路以西之作战准备;一部应快速对信阳方向发动进攻,与11军之部队会师,最后打通平汉铁路。

5.军主力到达郾城后,即突然向右回旋,向平汉路以西及洛阳地区突进,以寻找第1战区主力作战。

6.第5航空军,除以一部协助此次作战外,在重要时节,应以有力之战斗、轰炸部队,进行直接协同。

7.作战开始后,第1军将于山西省之蒲州,第13军将于安徽省之阜阳地区,进行牵制、策应。

8,此次之主要作战,大致于5月下旬结束。

在豫中会战打响前6天,第12军司令部推进到一线的郑州大桥北岸铁路以西的詹店(詹店镇位于河南省武陟县东南部,地处郑州、新乡、焦作三市交界,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武惠黄河浮桥连贯南北,镇区距郑州市区仅20公里),日军各部也集结完毕。

15日,12军司令内山英太郎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从中牟发动进攻时间为4月18日。

4月17日,内山英太郎亲自从济南飞往詹店,准备指挥明天开始的会战。同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也飞抵新乡,坐镇指挥。

要说国军军统情报还是很厉害的。冈村宁次刚来就被侦察到,情报汇报给第一战区。当时连战区普通士兵也知道,日军就要发动进攻了。

即便没有这个情报,对于当天日军的进攻,对岸的国军也是有警惕的。

中牟几乎没有黄河,是很难守住的

随着日军频繁的调动,尤其军队的大量集结,汤恩伯已经预计到大战就快要爆发。暂编15军作战处参谋陈正风回忆:早在1944年3月初,军令部和集团军总司令部就发来情报,显然日军已经修复黄河铁桥,在黄河北岸集结大量兵力,企图打通平汉铁路。4月初,暂编15军所在的第28集团军调整部署,以应对日军将要发动的进攻。

一线国军均已进入战前阶段。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回忆,他在大战开始前一天,也就是4月16日还在安徽太和县,当晚收到紧急电报,让他赶回汤恩伯的司令部。王仲廉星夜兼程,于17日中午赶到叶县,此时战斗还没打响。

汤恩伯命令一线国军依靠现有阵地,尽量杀伤日军。

此时国军防御态势,基本是这样:

东翼:李仙洲第28集团军的刘昌义暂15军的2个师,负责防御中牟和中牟以南的平汉铁路到许昌一段,是日军攻击的东翼。具体部署为:以萧劲的暂编第27师担任柴桥、后陈间沿新黄河西岸的守备,以吕公良的新29师防守许昌,并以第86团为军预备队,控置于新郑附近。

西翼:李仙洲第28集团军吴绍周第85军3个师,负责防御郑州和郑州以西的邙山头地区,是日军攻击的西翼。具体部署为:该军(附暂1旅)以暂1旅、赵琳的预11师及第110师的第329团担任后陈、牛口峪间河防及邙山头防御任务;廖运周的第110师(欠2个团)防守郑州及后陈至包河桥间河防;第110师的第328团和张文心(张治中的弟弟)第23师为军预备队,分别位于密县和荥阳附近,随时增援一线。

换句话说,日军第一阶段的对手是李仙洲的两个军共5个师,预计兵力为3万多人,而日军约6万人。

李仙洲集团军属于中央军第二流部队,不是精锐。将他们部署到第一线的目的,是尽量消耗日军实力,以便最后的决战,而并不是让他们固守住郑州、新郑、密县等地。

显然,敌我力量很悬殊,他们是守不住的。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