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4:荒谬绝伦的“豫西民众活埋5万国军”(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四)

豫中会战最有名的就是大撤退。

豫中会战的许昌会战打响之后,日军突然出动包括坦克第3师团在内的主力向西急进,试图合围嵩山地区的汤恩伯集团主力。

在危急时刻,汤恩伯果断指挥部队放弃嵩山西撤,从而保住了13军在内的约6到8万中央军主力。

这些有生力量在稍后的桂柳会战中,发挥了作用。

此次撤退是比较慌乱的。其一在于日军推进速度很快,已经抢在汤恩伯之前封锁了从许昌到洛阳的公路。

万幸的是,日军急于攻打洛阳抢功,加上没有想到汤恩伯突围如此迅速,公路部署兵力不多,给了我们可趁之机,最终全部顺利突围。

即便如此,突围也是非常紧张的,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这是第一次大突围,还有第二次。

所谓第二次,就是日军10万主力围攻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明白,洛阳已经不可防御。

为了掩护洛阳附近国军主力撤退到地形复杂的豫西山区,蒋命令武庭麟将军一部在洛阳死守。

在武庭麟死守的20多天时间,国军第二波主力向豫西撤退,这次撤退规模也很大。

撤退部队同样面临日寇追击和攻击,不断发生激战,李家钰上将因此牺牲。

撤退本身没有什么,因为毕竟所有主力都撤退成功了,没有一个师被日军歼灭。

这些撤退到豫西的主力,协同赶来的胡宗南集团中央军主力,在灵宝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停止了豫中会战,还是很成功的。

大撤退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些所谓民众攻击撤退部队的情况。

这也是以往某些人口诛笔伐的东西。

所谓:汤恩伯的部队见到日军就跑,还一路杀人放火,河南老百姓自发起来攻击国民党部队,甚至缴了一个团的枪。

马屁精刘震云之流写到:农民们一直等待着这个时机。连续几个月以来,他们在灾荒和军队残忍的敲诈勒索之下,忍着痛苦的折磨。现在,他们不再忍受了。他们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只是缴单个士兵的武器,最后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军队的武装。据估计,在河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5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械了。

至于要钱不要脸的铁血论坛之流,甚至说什么:1944年5万国军被河南民众缴械活埋。

整个豫中会战中,国军伤亡总数只有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伤亡于战争。居然还真有敢说5万这个数字的。

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第一,用屁股也能想到,老百姓不具备攻击军队的能力

萨沙写的似乎不太文明,但道理绝对没错。

作为一个老百姓,给你一把大刀,你敢去攻击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吗?

这和送死有什么不同?

在抗战期间,国军一个班装备1挺轻机枪,若干步枪,不少手榴弹,中央军主力还配备轻型迫击炮也就是掷弹筒。

这样一个班的火力,如果放到当年清末庚子事变对付义和团,一个班至少可以对付一二百人。

而当年1万多拿着单发步枪的八国联军,都能杀得几十万义和团作鸟兽散。

那么,装备先进武器的中央军1个团可以对付多少人?

一二万老百姓也打不过吧!

5万国军,要多少老百姓来对付?恐怕需要100万人。

谁能有本事组织豫西100万老百姓,发动对军队的攻击?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老百姓靠什么去缴国军大部队的枪?

况且,义和团终究还有些战斗力,动辄搞什么刀枪不入,自我催眠,往上硬冲。

而普通老百姓,绝对没有这个胆量。别说老百姓,就算是部队,在只有大刀长矛土枪的情况下,也不敢不要命的去冲敌人主力部队,这不是送死吗?

如果中国老百姓真的这么牛,也不会出现5个日本兵扛着个膏药旗,赶着几万老百姓跑反了。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应该明白。

萨沙就不明白,这种荒谬的说法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

难道中国人都是白痴?

摘录一段汤恩伯第13军军长石觉将军的话:我看到一份杂志说:“三十三年春日军进犯中原时,汤部两个集团军撤退之际,屡遭豫西民众拦截……”这是荒唐不过的话,慢说是两个集团军,即使是一个战斗的班,民众也根本吃不动,拦不住。我曾见在远方担任警戒的班,暴民四五十人逼近,意图夺械,班长警告之后,发射两枚枪榴弹,该等暴民即行鸟兽散;附近村民连忙送茶送水前来,连连好话,表示亲热。

第二,那么存不存在缴枪这回事?

确实存在。

根据国军众多回忆录,确实存在国军小股部队、后勤人员和零星散兵被缴械的。

刘茂恩回忆,曾经有民团凭借险要拦住他的司令部,对他们携带的物资进行哄抢。虽司令部战斗人员不多,但在刘茂恩下令警卫部队开枪扫射以后,这些民团也作鸟兽散了。枪械没什么损失,但民团乘乱抢走了大车上的一些物资。

85军炮兵营营长冯尧和也回忆,曾有民团拦住运送大炮的车队,要留下武器。炮兵没有什么枪,不好对付。好在后面开来了步兵一个排,民团立即跑散了。

中央军的刘戡也回忆,曾经有寨子的民团拦住部队,要求缴枪。

这说明,零散的民团拦路要求缴枪,确实是存在的。

第三,缴械的是普通民众吗?

当然不是,这些都是豫西地方武装。

一些回忆录已经写得很清楚。

比如李家钰36集团军上尉黄开仁的回忆:我们司令部一行人走到一个叫做菜园的地方,前面一座山挡路。山上人声枪声鼎沸,只听山上很多人呼喊:同志们,来我们这里干事吧。如果不愿意的可以把枪留下,放你们过去。这是伪军张天明的土匪武装,据说平时就在这一带活动,招纳人马,收缴枪支,扩充势力。由于地形险要,张参谋长有些惶恐,举止失措。李家钰司令来了以后,面带微笑说这点小问题有什么不好解决。他下令特务连枪上刺刀,发挥所有火力向山上射击。那帮乌合之众,乱放一阵枪就作鸟兽散。我司令部全体人员安全无损通过险境。

第29集团军新8军军长胡伯翰也回忆。在和日军激战后,他们在渑池撤退遭遇了地方土匪武装上官子平的拦截。上官子平是半土匪武装,拥有1000多人枪。新8军暂编29师本来是杂牌军高树勋的武装,战斗力不强。在和日军激战中,该师伤亡很大,一部分部队被打散,余部奋力突围。突围期间,打散的部队又被上官子平武装占据险要地形设伏拦截,损失了几百人。

豫西这个地方从清末开始,就是全国著名的四大匪地之一。

就土匪相对数量来说,豫西土匪数量极高,绝对不比另外三个,也就是四川、东北、湘西要差。

这里每县都有大量土匪武装,豫西几个著名的人物,比如军阀刘镇华(曾经的陕西省主席),刘茂恩(国军集团军司令),别廷芳(豫西土皇帝),孙殿英(这家伙大家都知道),武庭麟(死守洛阳的抗战英雄)均是豫西土匪出身。

豫西的土匪并不同于山东刘黑七那种四处流窜的土匪,而是一种半民团半土匪的武装。

这些武装多由土匪被政府名义收编,转为半正规军,驻守一方,可能是一县甚至几个村子。

豫西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战乱连连,土匪横行,所以地方实际是由这些家伙来管理的。

他们和地方乡绅力量结合,成为地方实际控制者。

蒋介石的命令在这里是无效的,以别廷芳为例,在他盘踞的十多个县,他要杀谁就杀谁。就算蒋介石派去的人,别廷芳一句话就杀了。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全国,尤其是河南省后,传承清末民初的特点,豫西地方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各村,几乎还是自治的,仍然有这些武装盘踞。

在别廷芳统治区,他杀过偷掰包谷穗的小孩和偷扒红薯的农民。这种显然是违背国家法律的,但你能把拥兵2万的别廷芳怎么样呢?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历史问题,短时间内是解决不了的。

抗战期间,这些武装力量多处于中立,也就是既不支持日军,也不支持国军,是墙头草。汤恩伯蒋鼎文对他们多是拉拢,以防止他们投靠日军。

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民众,他们其实就是土匪。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几千人,装备步枪、机枪、手榴弹甚至迫击炮等武器。

自然,他们的兵力和装备和中央军相比是远远不如的,但乘火打劫散兵,尤其是后勤辎重等没有什么自卫能力的部队,还是可以的。

其实,八路军的游击队也曾参与打劫。

原于河北抗过日的孙华永率领青年武装,在马峪川上口缴获溃兵步枪30多支。中共地下党员甄德宽和蔺大林组织的游击队,在颖阳九龙口缴获溃兵长枪五支、子弹五箱,骡子两匹、布五捆。“(《登封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P193)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