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5:豫中会战是败仗但并非一溃千里(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五)

第六,为什么有的资料说第一战区国军有45万?汤恩伯就有30万人。

这就是把游走于中日之间的所有游杂地方武装,全部当做汤恩伯的部队。

在中日之间,尤其是黄泛区,有着很多地方非正规武装力量,其中一些是抗日的部队,但绝大部分都是左右摇摆的地方民兵。

汤恩伯为了这些部队不跑到日本那边去,对他们名义上进行收编,总数号称15万。

其实,真正能有个几万人就不错了,因为这些人都是虚报兵力,多领粮饷。

这些武装力量不受汤恩伯控制,不听从汤的命令,根本不是他的人。豫中会战国军失败以后,这些大量游杂部队又跑到日军那里去了,甚至还反咬一口。

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些部队是汤恩伯直属部队,区区几万民兵能干什么?

在日军10多万大军猛攻下,中央军尚且支持不住,拿着大刀土铳作战的部队凭什么去挡住691辆坦克装甲车?

第七,豫中会战中,国军犯了什么错误?

主要是战略错误,这个无须讳言,错了就是错了。上面写到汤恩伯的建议是非常中肯的,也是一线指挥官实际的看法。蒋鼎文和蒋介石都不愿意这么部署。

为什么呢?因为照常理来说,在1944年美军一再猛攻的时候,日军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应该集中大量主力,去攻击不相干的中国。

这毫无道理,除非是日本人疯了。

所以,无论蒋鼎文还是蒋介石都认为日本最多进行小规模的扫荡作战,或者单纯打通平汉铁路的短期作战。

按照这种规模来说,出动兵力最多三四万人,持续不超过1个月。

之前日军曾经发动过郑州战役,也是同样的模式。后因国军不间断的反击,日军被迫放弃郑州撤退。

那么,汤恩伯在豫中的12万人,似乎是可以对付这区区三四万日军的。

所以,汤恩伯要求将主力部署在嵩山地区,在豫中平原几个重要支点只驻守少量部队。即便决战,也要日军进入嵩山山区在作战,因为平原实在打不过。

但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却认为,这样打是不对的。他命令汤恩伯要在豫中平原和日军决战,并且制定了战略。

让汤恩伯将主力集结在黄河第一线的中牟、邙山头,分别部署几个军。在第二线的许昌、漯河一线,部署另外几个军的主力。其余部队部署在嵩山以西的平原地带,随时准备东进在平原决战。

如果按照蒋鼎文的这种部署,汤恩伯军团很可能在平原上全军覆没。

即便汤恩伯自行改变了部分部署,没有把太多主力放在平原,也不能挽回战略错误的大局。蒋鼎文这种部署导致整个豫中会战,一度陷入极为不利的形势。

实际上,日军出动兵力远远超过蒋鼎文的预计。

他们以重兵在很短时间击破黄河第一线阵地,随后苦战南下,没有用太长时间就打破了许昌第二线阵地。

虽然这些阵地的国军刘昌义、吕公良、肖劲等部队已经拼尽全力,但实在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根本拦不住。

激战中,刘昌义军长曾经试图亲自拼刺刀,肖劲师长负伤,吕公良师长更是力战殉国。

换句话说,日军击破许昌以后,主力没有什么损失。按照蒋鼎文的所谓汤恩伯集团离开嵩山去平原决战,怕是送肉进虎口,自我毁灭。

第八,汤恩伯实际如何应对的?

可以说,汤恩伯一开始就认为蒋鼎文部署有严重问题。但蒋鼎文是他上级,又得到蒋介石支持,汤恩伯也没有什么办法。

汤恩伯在自己范围内,尽量做了挽回。他没有根据命令在许昌放1个军,只放了1个师,其余地方兵力也有减弱。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汤恩伯明白,在平原这些孤立据点放再多部队,也是被日军各个击破,还是少一点比较安全。

另外,汤恩伯主力并没有离开嵩山地区进入平原,以防被日军可能出现的奇袭。

果然,日军占领许昌以后,立即使用坦克第3师团为箭头,全军突然向西猛攻,试图将汤恩伯主力包围在嵩山地区歼灭。

在这个紧要关头,汤恩伯当机立断,下令除一部就地抵抗,其余主力立即撤退。

日军凭借重武器优势,经过激战接连击破郏县、临汝、登封、密县等地,但汤恩伯主力乘着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全力跳出了出去。

这样一来,豫中会战日军最大目标就破产了。

但是,汤恩伯此举也就等于放弃了豫中地区,而且导致豫西的洛阳一线很快处于敌人的猛攻中,情况非常不利。

客观来说,站在军事角度,汤恩伯果断撤退,无疑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汤恩伯迟了几天突围,或者留在嵩山地区死守,又会怎么样?

以日军10万规模四面合围,汤恩伯部14万主力必遭歼灭或者重创。

在汤恩伯主力覆灭以后,豫中一样还是被日军占领,只是迟了几天而已,有什么区别?

而汤恩伯保住了国军的主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短短几个月后,汤恩伯的主力13军就参加了豫湘桂会战的桂柳会战,发挥了很大作用。又几个月后,汤恩伯的13军完成了半美械化,参加了湘西会战,重创了日军,获得辉煌的胜利。

抗战是持久战,第一就是要保住有生力量。

汤恩伯做的是没错的。

话又说回来,八路军新四军也不是如此。所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难道到八路军手上就是成功的战术,到汤恩伯这里就变成一溃千里,丧权辱国了吗?

大家都看过什么《地道战》,那里面对于冀中51大扫荡的介绍是:为了争取有力形势,主力跳到外线作战。

请问,51大扫荡和豫中会战有什么不同?区别是豫中还有无数激战,51大扫荡几乎是单方面的撒丫子跑,彻底放弃冀中根据地。

都是同一件事,怎么能说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话来。

第九,许昌保卫战,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防御战,没有之一

在豫中会战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许昌保卫战中,吕公良的中央军新编29师让人惊叹。

面对2万多日军的直接猛攻,吕公良率领区区3000多部下,在许昌苦战9昼夜。

仅仅许昌城下,守军也死战2昼夜。

明知对方兵力是我8倍,坚守许昌必死无疑,但新编29师官兵拼死苦战,直到最后一刻。

此战中,新编29师3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

该师高级军官中,师长吕公良、副师长黄永淮牺牲,3个团长中杨尚武、李培芹牺牲,姚俊明负重伤后失踪,至今没有找到遗体。

一场战斗,打到师里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战死,堪称抗战以来绝无仅有的第一次。

惨烈的许昌防御战斗,还不是独立的。

在之前的中牟战斗、邙山头战斗、密县战斗、虎牢关战斗等等战斗中,国军均奋力死战,用尽全力。

在中牟战斗中,暂27师师长肖劲负伤,官兵所剩无几。稍后的战斗中,暂15军军长刘昌义甚至亲自挥舞手枪,试图和日军肉搏拼命。军长都要亲自去拼刺,完全是拼了老命了。

在邙山头战斗中,国军一部二三十官兵被包围在绝壁。他们弹尽援绝,不愿意做俘虏,纷纷砸毁枪支,跳入悬崖下的黄河自尽。目睹这个场景的日军都惊叹不已,写入了自己的战史。大家可见仗打到了什么地步。

其他的战斗也都是类似。

可以说,豫中会战直到许昌会战结束为止,国军在每一个支点和日军血拼,只是力战不敌而已。

你说什么37天失38城?大溃败?

那么同样道理,51大扫荡也不过1个多月,根本没有什么激战就丢掉了原本有44个县的冀中根据地。

那岂不是40天丢44个城,就是更大的溃败了。

这说的通吗?

第十,为什么豫中汤恩伯主力突围的同时,整个豫中会战国军陷入极为不利的被动情况?

当时确实很危急。上文已经说过,相对合理的战略,应该是汤恩伯的攻势防御。

也就是利用黄河中牟邙山头第一线和许昌第二线,分别使用部分兵力消耗日军实力。

主力在第三线的嵩山地区待机。如果发现日军过于强大,除了留下一部继续消耗日军实力以外,主力放弃嵩山,撤退到豫西第一道防线洛阳去,进行洛阳保卫战。

这里地形相对复杂,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

但也不需要死守洛阳,仍然是借助洛阳消耗日军实力,然后继续后撤到豫西地形更复杂的山区。

这种作战,国军主力消耗不大,更主要的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撤退到豫西山区时,依靠这些崎岖山地就抵消了日军重武器的很多优势。加上日军从豫中杀到豫西,保守估计也要最少20天以上,军队肯定有一定伤亡,而且疲惫不堪,难以在长期作战。

这里第一战区国军仍然保持20万部队,加上西北胡宗南第8战区还可以增援几个主力军,还是完全又把握在豫西击溃日军,甚至进行反攻多会豫中一部的。

但是,就像上文说到的那样,在蒋鼎文的命令下,汤恩伯被迫将主力从嵩山地区转移,甚至发动对密县的反攻,并且在平原上部署了数量较多的主力部队。

而日军集中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连续攻击。从4月17日发动进攻,到5月1日日军已经占领许昌,用了2周时间。

占领许昌的同时,汤恩伯已经发现日军兵力非常雄厚,还是用了大量坦克,于是开始迅速抽调部队准备西撤。

但日军根本不给汤恩伯撤退的时间。在占领许昌的第二天,日军按照计划,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高达3个步兵师团、1个步兵旅团、1个坦克师团、1个骑兵旅团,向西分两线包抄合围汤恩伯嵩山地区主力。

日军沿着公路使用大量坦克和骑兵高速穿插,速度惊人。坦克第3师团以高速度和强大的攻击力,竟然2天半内行军150公里,连续击破在郏县、临汝国军的防御。在这线作战中,国军因几乎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依靠人肉炸弹死撑。这种方法对于只配备少量坦克的日军步兵师团还是有效的。但在日军坦克第3师团集群坦克的攻击下,国军难以抵抗,完全被火力压制。

单靠脚板行军的汤恩伯步兵速度根本无法和日军相比。

此时,就是整个豫中会战最危急的时刻。在豫中平原的国军不是在和日军缠斗,就是奉命撤退中,对日军构不成大的威胁。

而豫中汤恩伯主力则在日军包围圈中,万分危急,正全力试图突围。

现在问题是,即便汤恩伯主力顺利突围,也就等于放弃了原本准备持久战的嵩山地区。日军主力迅速逼近洛阳,期间没有什么损失。

而洛阳这边国军只有蒋鼎文14万左右的杂牌军,是无力对抗从三个方向杀过来的16万日军的。

本来汤恩伯的14万部队按照计划可以撤退到洛阳,协同蒋鼎文防御,还是有把握击退日军的。

那么,显然洛阳已经守不住。

甚至日军从洛阳侧后的西面黄河强攻,试图切断洛阳国军退路,将这里国军围歼。

所以,洛阳必须放弃,国军主力都需要立即撤向豫西。

但如果洛阳无法守一守,日军尾追上来,国军在豫西也会很困难,甚至站不住脚。

可以说,在洛阳保卫战打响前后,是整个豫中会战最艰难的阶段。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