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6:豫湘桂会战之长衡会战-一(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六(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六)

豫中会战最后阶段的灵宝战役还在激烈进行之时,侵华日军已经集结重兵,准备另一场大会战。

日军计划中的打通交通线的一号会战,主要是打通从北平到武汉的平汉铁路,打通从武汉到广东广州的粤汉铁路,以及打通从湖南、广东到广西进而到越南的公路交通线。

豫中会战是日军计划中一号会战的第一阶段,目的是打通平汉铁路河南段。

桂柳会战,则是第三阶段,目的是打通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

日军认为,豫中会战难度不大,主要是平汉铁路位居河南大平原,日军出动16万主力攻击,豫中地区汤恩伯的12万部队根本没有办法阻挡,远处的豫西蒋鼎文12万部队也无法救援,必败。

至于桂柳会战难度也有限。这里地形是复杂了一些,却是桂军地盘。此次作战必然以桂军为主。但桂军的数量有限,装备也一般,而且可以预计桂军出于自保的目的,也许会保留部分实力。

即便桂军允许中央军进入,预计参战国军总数不过10到15万左右。而日军可以出动约15万大军进攻,战斗力至少有3倍优势,也是必胜无疑的。

日军高层认为,一号会战难度最大的就是长衡会战。

长衡会战的战场在第九战区,对手是薛岳。

湖南的第九战区是国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区,拥有兵力30多万人,其中一半左右为中央军。

湖南省的地形复杂,山地较多,河流湖泊纵横,日军重武器的优势会被抵消很多,这对于日军是很不利的。

同时,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是国军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薛岳虽然性格较为傲慢,但是个出色的职业军人。从1937年开始,薛岳就同日军作战,先后获得多次胜利,包括武汉会战期间重创日军106师团。

他根据第九战区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所谓天炉战术,其实就是后退决战。

第九战区的国军和日军经过六年激战,包括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冬季攻势等最为惨烈的战役。官兵伤亡很大,但也经受了战争的考验。这里国军的老兵相对较多,作战经验比其他战区都要丰富,战斗力也要强一截。

不过,我们客观来说,第九战区相对日军并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

抛去战时的宣传不提,第九战区曾经获得了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但这几次胜利,准确来说应该是打了一个平手,有些时候是我军占优,有些则是日军占优。

以长沙会战为例,第一次是平手,第二次我方伤亡很大,差点顶不住,第三次则是我方大胜,日军损失很大,互有胜负而已。

即便如此,这几仗在抗战中也是非常难得了,毕竟敌我装备和训练都太悬殊了。

为什么能打的不错?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敌我力量相对均衡。

任何一个将领都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西点军校曾经统计过,近代战争的百分之九十几,胜利一方都是实力占优的。

也就是说,能够以弱胜强的逆袭,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抗战中,毫无疑问日军是实力占优的一方。以豫中会战为例,日军出动16万主力,而我军是24万人。

就人数上似乎我军多,但日军武器装备有绝对优势,数百门重炮和600多辆坦克装甲车,是国军的十倍。

换句话说,日军16万相当于国军至少32万甚至40万以上,24万国军自然不是对手。这是客观实力的对比。

反例是,我军胜利的战例多是我军实力占优。

以大胜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日军兵力12万人,国军可以使用的总兵力是30万人。

一般认为,日军战斗力是同等数量国军的2到3倍。也就是说,日军10万兵力,国军在山地地形使用30万人。那么,第三次长沙会战双方实力是均衡的,日军略占优势而已。

我军又采用了正确的战术,自然存在胜利的可能。

日本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擅长学习。日本人常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个起点。

经过三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后,日军总结原因,认为主要还是战力不足的问题。

日军反复研究,认为想要获得长衡会战的胜利,必须保证战斗力的绝对优势。

此时第九战区的情况却并不好。

经过7年抗战和无数次大战,第9战区伤亡非常大,武器损失严重又无法弥补,战斗力有着很大的减弱。

以最著名的74军为例,3个主力师中的57师在常德会战中全军覆没,重建以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实力。另外2个师,每次参加会战,伤亡从没低于三分之一,很多时候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士兵伤亡以后,补充的新兵素质越来越差。

抗战前几年,参军的青年多是自愿的,素质也比较高。但中期和后期,新兵是根据壮丁制度抽过来的。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摇号,摇中到谁就是谁。

换句话说,这些壮丁并非自愿的,只是畏惧法律不得不来。

除了新兵以外,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的。

从1938年开始,国军失去了从西方获得武器的来源,所有武器就是用一件少一件。

1937年底开始,苏联方面曾经军售给我们20个简装师的武器装备。虽是雪中送炭,但相对我们前3年伤亡上百个师来说,这点补充算不了什么,杯水车薪而已。

1941年后,美国和中国结盟,开始对中国提供军火物资。可惜,日本人更鬼,抢先切断了滇缅公路。剩下唯一的运输线路,就是飞跃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

这条航线前后牺牲了1000多美国飞行员,极为危险,运输量也很小,根本无法有效补充陆军装备。

大家都知道,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是制式装备,早在1942年美军在北非作战时就大量装备,太平洋战区也有很多。而且,巴祖卡火箭筒和火箭弹都是很轻的,不过几公斤而已,应该属于最适合空运的武器。

但直到1944年,国军压根就没有这种武器。

在豫中会战期间,日军坦克第3师团长驱直入,高速突进。1个师只有1到2门反坦克炮的国军根本无法抵挡,防线接连被攻破,差点崩盘。

而此时紧急增援的陕西胡宗南的部队,才装备了十几个火箭筒,还是作为秘密武器使用的。但就是依靠这些火箭筒,在灵宝战役一次伏击中就击毁击伤日军十多辆坦克装甲车,迫使敌人逃窜。

所以,直到1944年,国军除了空军以外,根本没有得到什么军火的补充。相反,还被迫抽调几十万精锐部队去印度和云南,参加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这对于兵力本来就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实在是釜底抽薪。

飞虎队领袖陈纳德回忆视察薛岳第9战区,认为情况很不好。一些部队3个士兵才有1支步枪。

其他人的回忆也差不多。有意思的是,日军也是同样观点。

此次长衡会战中,日军俘虏了大批国军少年兵,一些完全是孩子的长相,还没有步枪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国军肆意抓壮丁。

根据当时的壮丁规则,进行抽签决定。被抽中的男丁,就必须离开家去参军。不过,当年中国农村都是靠男性壮劳力支撑。被抽中的,通常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走了,家里生存就会有严重问题。所以,逼迫无奈的农民家庭,让这个男丁的弟弟去冒充。弟弟通常年纪较小,干不了重活。这虽然残忍,但为了生存,也没有办法。至于征集壮丁的保长之类,自然知道这不是哥哥。但大环境如此,凡事也不能做绝,总之有人充数就行。这样,这些少年就顶了哥哥的名字来到前线。前线的军官当然不愿意要这些少年兵,因为不能打仗,不能做重活,只能做勤务兵、号兵、卫生兵之类。可是部队严重缺人,你不用就没人,只能硬着头皮用。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总之,到了长衡会战爆发之前,第9战区已经有很大的削弱。相比前三次长沙会战时候,第9战区战斗力至少减弱了三分之一。

相反,日军实力却增加了3倍。

在当年那种实力对比下,尚且打个平手。现在不用打,也知道谁赢谁输了。

可以这么说,长衡会战没有打响之前,输赢已经定了。除非第9战区超常发挥,日军犯了重大军事错误,不然绝对不可能获胜。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