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2: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5/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二(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五)

于邦的第一期作战,我方进攻,敌方防御

牵制的部队表现都很出色。

右路为112团第3营,在营长陈耐寒指挥下于24日出发,经过艰苦的行军于31日到达拉加苏附近。

日军根本没有戒备,他们的机枪掩体里面甚至没有安放机枪。陈耐寒知道机不可失,立即发动夜袭。日军遭到第3营猛烈打击,万分惊恐,却毕竟是精锐18师团,还能组织坚强防御。

陈耐寒指挥第3营狠打猛冲,经过1天1夜激战,最终甚至拼了刺刀,才占领拉加苏高地,全歼这里的日军。

根据柏特诺的命令,第3营本来应该继续南下进攻大洛,但陈耐寒营长却奉陈鸣人团长命令,留在在这里设置阵地防御。

拉加苏高地,是大洛盆地北方最重要制高点。控制这里就可以有效阻挡大洛日军,北上增援大龙河西岸。

拉加苏高地的地形也特别适合防御,这里怪石耸立,山地崎岖,进攻一方即便行军都很困难。只有几条小路穿过高地,很容易用机枪火力封死,这都给日军进攻造成极大麻烦。

右路第3营在这里坚守到11月11日,连续打退约500多日军的零散反击,直到11日又有1000多日军增援到这里,发动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李克己营长率领的第1营,他们作战也很顺利。第1营于24日从唐卡家出发,艰难行军数日以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攻新平洋。日军在这里兵力不多,加上也毫无戒备,瞬间造成惨重伤亡。

29日,第1营占领战略要地新平洋,全部歼灭这里的日军,击毙第18师团混成搜索队队长荒木与一。

新平洋随后就牢牢控制在国军手中,成为进攻胡康河谷的重要集结地和物资补给基地。

之后,因为左路书剑的第2营被大量日军围攻,李克己的第1营只得留下1个连原地驻守要隘临滨,余部紧急增援左路。

遗憾的是,第1营刚刚赶到于邦,就被日军合围,只能同第2营分别占据阵地死守。

此次战役重心,在于左路的第2营,他们的目标是于邦。

于邦(也叫于邦家)是胡康河谷大龙河右岸的一个土著村落,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距离渡口仅仅几百米,位置十分重要。

说是村落,其实仅仅只有2到3户土人居住,类似于美国西部的马车开拓者,两三家结伴前进。

这里只有大龙河边的几栋房子,渡口就在村子边上。从村子向东西各走几百米,就是大龙河和原始森林。

于邦之所以如此重要,关键在于它距离大龙河的渡口很近。大龙河的水流湍急,必须依靠船只运输人员。而整条河只有几个渡口,于邦就是其中一个,自然就重要了。

这里地形复杂,人烟稀少,开始日军只有两三个军官指挥几十个缅甸土著士兵在这里驻守,配备步枪和手枪。

柏特诺将军认为占领于邦不费吹灰之力,命令第2营派出一个第5连攻击于邦。

让柏特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日军已经在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大量增兵,于邦驻扎的根本不是几十个缅甸土兵,而是第18师团56联队第2步兵大队和第2炮兵大队各一部,接近1000人。

24日,左路主攻的第2营在营长书剑率领下出发。在缅甸向导指引下,该营很快赶到于邦村附近。

10月31日,计划中仅需要一个连就可以占领于邦的那个第5连,已经前进到于邦西北1公里处。

准备和缅甸土著兵交手的第5连,却突然遭遇了敌军强大火力的伏击。

于邦村和原始森林几乎连在一起,相聚仅有几十米。

第5连摸到距离于邦村几百米处的一个林空时,突然遭遇敌人伏击。

所谓林空,就是这里的没有树木或者只有低矮树木,是连续大片不见天日的密林中,唯一可以看到天空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林空呢?主要是这里地下是坚硬的山石,土壤厚度很薄,大型树木无法在这里生长,只能生长一些低矮灌木和野草。

第5连走到这个长300多米,宽100多米的林空,隐约可以看到远处几百米外的于邦村的草屋。

就在此时,突然一阵猛烈的弹雨扑面而来。作为尖兵的一个排,顿时伤亡十多人,排长刘治也中弹牺牲。

不好,遭到日军伏击了。

第5连是走过野人山的部队,经验很丰富,立即以轻武器猛烈还击,并且发动冲锋。

正常来说,在第5连轻机枪和冲锋枪射击下,只有步枪的缅甸土兵应该早就跑了,但敌军火力远远超出第5连的想象。

连长江晓桓是百战老兵,他根据枪声判断,开火的枪械为92式重机枪,96式轻机枪和99式步枪。

有机枪说明这肯定是日军,不是什么土著士兵。有1941年刚刚装备的新式99式步枪,说明这还是日军精锐部队。这种7.7毫米的步枪,只供应日军最强的部队,因为它的弹药和机枪的6.5毫米是不同的,会增加后勤的负担,不会轻易使用。

判断是日军主力以后,江小垣连长立即命令一个排正面进攻,两个排侧翼包抄。

如果是以往,国军拿这股日军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们没有什么速射武器,也没有什么中远距离火力,只能依靠人海战,就是国军官兵冒着敌人猛烈火力,拼死冲到日军近距离后扔手榴弹再拼刺刀。一般还没靠近敌人,就会有很大伤亡,最终即便能够打赢,总伤亡至少是日军的一到二倍。

此次却完全不同了。

江小垣连长命令,连配属的60毫米迫击炮立即开炮。60毫米迫击炮非常精确,仅仅几炮就轰掉了日军那挺92式重机枪。

第5连官兵用轻重机枪,连续扫射日军。由于我方机枪火力远强于敌人,敌人机枪很快被我们压制的无法射击,被迫不断转移阵地。

在压制住敌人机枪以后,第5连立即发动冲锋。

在这种丛林作战中,只能单发射击的手拉步枪用处不太大,相反冲锋枪、卡宾枪、手榴弹、手枪却有很大作用。

国军以班为单位呐喊着冲锋,凶悍的18师团自然也不示弱。传承武士道精神,这些九州佬举起带刺刀的步枪,有的甚至按照军事条例将子弹卸掉,然后大叫万岁冲过来拼刺。

日军敢于拼刺,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拼刺,拼刺是他们的取胜法宝之一。

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三零式刺刀,长度是全世界最长,就拼刺武器上面来说有很大优势。至于拼刺技术上,日军都经受过一年严格训练,也是世界第一。在诺门罕战役中,矮小的日军士兵用刺刀,可以连续刺死几个高大的苏军士兵。

18师团是日军中最擅长拼刺的部队,他们认为此次肉搏必然获胜。

谁知道,结果恰恰相反。

18师团官兵冲到距离国军不到15米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的刺刀失效了。国军每个班的正副班长,毫不客气的举起汤普森冲锋枪,对准日军刺刀兵横扫过去。这种冲锋枪火力猛,威力大,日军一旦中枪立马被放倒,口鼻出血,迅速挂掉。一梭子30发子弹扫过去,一般至少打倒4到5人。一瞬间,日军20、30人被冲锋枪扫死,国军则毫发无伤。

见这样下去不是事,日军2个小队慌忙放弃刺刀肉搏,仓皇向于邦村阵地溃退。国军紧追不放,沿途扫射加投掷手榴弹,又毙伤了日军十多人。

十几分钟内,日军伏击的2个小队伤亡40多人,基本被歼灭,日军仅仅通过突然袭击毙伤第5连20多人。

不过,随后进攻于邦村的第5连却吃了大亏。

这里日军数量众多,至少有300多人。他们依靠大量工事,用轻重武器猛烈射击第5连。

第5连只有区区100多人,敌人数量是他们3倍以上,实在不是对手。第5连顿时伤亡十多人,江小垣连长也中弹殉国。见敌我力量悬殊,第5连副连长急忙带领部队退回森林。

此战,第5连伤亡30多人,连长江小垣上尉、排长刘治中尉牺牲,日军则伤亡70多人。就战斗本身来说,我们打的还不错,不过并没有攻下于邦村。

随后,第5连找到缅甸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里日军为第18师团56联队第2大队一部约500多步兵和数量不明的炮兵,分别驻守于邦村和渡口。

第5连立即向112团团长陈鸣人汇报,陈听到以后大惊,知道情报出了大问题。

陈鸣人团长命令侧翼李克己的第1营立即开拔,迅速增援第2营,联手发动对于邦的攻击。

国军两个营兵力有1000多人,比日军于邦的500人多出一倍有余,打赢还是很有把握的。

在李克己率领第1营急行军增援于邦的时候,书剑营长和第2营主力已经赶到于邦外围。

第2营的兵力和于邦的日军差不多,却仍然难以攻下这里。

由于奉命轻装突袭,第2营连81毫米迫击炮都没带,只有60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

于邦外围是一些简易工事和散兵坑,这些都比较容易对付。

第2营先用60毫米迫击炮大量杀伤日军,然后以重机枪火力压制日军火力点,再掩护步兵以近距离火力稳步推进。

此刻,轮到日军吃瘪了,它的中距离和近距离火力明显弱于中国人,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在于邦外围防御中,日军第2大队非常顽强,但人体却挡不住子弹和炮弹。他们没有坚固工事,依靠散兵坑和简易战壕不具备防炮能力。在第2营机枪压制下,他们难以有效还击,只能龟缩在战壕和散兵坑内。而60毫米迫击炮的炮弹又准确落在他们头上,将他们炸得血肉横飞。无奈之下,他们慌忙退往主阵地。

第2营当天连续三次冲击于邦村主阵地,都没有成功。

11月5日,112团第1营也赶到于邦外围,对于邦村外的渡口发动攻击,却无法继续前进了。

为什么2个营都被日军阻挡,主要是因为缺乏攻坚的武器。

原来日军在于邦村和渡口,修建了相当坚固的土木野战工事。

除了以这里特有的坚硬柚木和沙土修成的土木碉堡,还有隐藏在灌木中的暗堡和设置在大树上的机枪火力点。

日军数量众多,以重机枪和迫击炮,向我进攻部队猛烈开火。

60毫米迫击炮弹是用来杀伤敌人士兵到,不具备攻坚能力,即便直接命中碉堡也不能将其摧毁。

如果用机枪掩护步兵拿手榴弹强攻,敌人到处都是火力点,还有很多暗堡,国军步兵很难摸到敌人工事边。况且这些工事非常坚固,一两个手榴弹也难以炸毁,即便摸过去也不行。

因为柏特诺的轻敌,第1营和第2营没有带一门长管火炮,连火箭筒也没带,根本无法摧毁日军碉堡。

6日,书剑的第2营多次强攻失利,被迫暂时停止进攻,好在李克己率领的第1营已经增援到附近。

该营在前一日通过迂回包抄,陆续扫清于邦村附近的其他日军,全营逼近渡口。日军依靠散兵坑和天然灌木顽强抵抗,造成第1营60多人伤亡,日军则被击毙70多人。

由于炮兵在一二周内不可能赶到,在112团团长陈鸣人的多次要求下,美军出动空军部队,发动了对于邦村的轰炸。

可惜,于邦村在森林边缘,距离森林只有几十米,几乎和森林炼成一片。村中还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美军飞机在空中压根就无法看到阵地。

美国飞行员回忆:胡康河谷一带,连续一二百公里都是原始森林,只能隐约看到几条河流,其他任何东西都看不到。看不到敌人也看不到友军,轰炸难度非常大。

一架P51野马战斗机飞过来,胡乱投了几枚炸弹,随后扫射一通。自然,这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击伤了1营1名士兵的大腿。

无奈之下,陈鸣人团长命令第2营将于邦村合围,以火力封锁大龙河渡口,等炮兵赶到再说。

让陈鸣人玩玩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快了一步。

日本民族一大特点就是未雨绸缪,事事都提前准备,从不马虎。1942年追击国军到胡康河谷以后,他们强行征召当地缅甸农民,在日本工兵指导下,建设了一条横穿河谷的简易公路。

这里地形太恶劣,日军用尽全力,也不过了修建一条从胡康河谷的腹地孟关到前线太百家的土路,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卡车。由于原始森林和多如牛毛的小溪河流,这条公路每天都有损坏,千疮百孔,必须不断维修。很多地段破坏严重,只能用骡马运输物资,卡车是无法通过的。

不过,从胡康河谷腹地的孟关到后方的孟拱河谷,则有一条相对较好的简易公路,可以并行2辆卡车。

此时中印公路还只修了一半,新1军需要穿越100多公里完全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相比起来,自然是日军运输上比较有优势。

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发现于邦被驻印军攻击以后,大吃一惊,立即调动55联队和56联队共3个大队发动全面反击。同时将在二线密支那的4个步兵大队,紧急调往一线。

不过,日军虽在胡康河谷修建了道路,却被5月到10月的雨季冲毁大半。本来相距只有几十公里,步兵联队在10日才全部赶到前线,山炮和重炮部队则在16日赶到大龙河外围的太白家。

太白家是日军修建的简易公路的终点,向西就只有曲折的山路了。从太白家到于邦不过10多公里,日军炮兵部队却花费了整整9天时间运输,直到25日才在大龙河东岸集结完毕。

随着2个大队和1个山炮联队、1个重炮大队的增援,让日军兵力从1000多人锐增到6000多人,兵力是112团的4倍以上。日军装备重武器,尤其重炮奇多,完全压倒了只有60迫击炮的112团。更可怕的是,柏特纳对于日军主力和大量炮兵赶到大龙河的情报,根本不相信,严令112团不许撤退。

可以预计,用不了几天112团就会被日军团团包围。

按照抗战的经验来说,火力兵力虚弱且没有补给112团肯定凶多吉少,很可能在几天内就会被日军彻底吃掉。

更可怕的是,我方援军远在后方雷多,至少需要20天才能赶到于邦。112团能够面对4倍的敌人坚守这么久吗?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