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3:最后的石牌,鄂西会战-上(6/7)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三(新抗战系列之九十)

第六战区代理指挥官孙连仲,是台儿庄战役死守庄内的英雄。

具体部署上,国军也是分为三线。

第一线,在安乡、南线驻守的为王瓒绪川军第29集团军。
第二线,在松滋,公安驻守的为王敬久中央军第10集团军。
第三线,在宜都经宜昌至平善坝、石牌一线以南驻守的为中央军江防军。

这几个集团军中,大体是第29集团军战斗力最弱,第10集团军较强,江防军最强。

第29集团军是川军,战斗力一向有限,但却保有高涨的抗日热情,不会轻易放弃一个阵地。

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副总司令廖震,下辖:

第44军,军长王泽濬:

第149师,师长赵璧光;
第150师,师长许国璋
第161师,师长何保恒
第162师,师长孙脯。

第44军也就是王瓒绪起家的部队,原来是川军第21军,基本清一色的四川籍官兵。军长王泽濬为集团军司令王瓒绪的次子,

该军的4个师基本都是参加过抗战多个战役的老部队,其中149师,150师从武汉会战以来,参加过历次大战,战斗经验丰富。

王瓒绪对44军一向爱护有加,视如珍宝。在历次作战中,王总是尽量优先保证44军的存亡。在半年后的常德会战中,王瓒绪为了保证44军优先撤退,令73军殿后。73军以1个军兵力对抗敌人一个师团,最终虽撤退成功,伤亡却非常惨重,连暂5师师长彭士量将军也光荣殉国。

第73军,军长汪之斌:

第15师,师长陈为韩;
第77师,师长韩濬;
暂5师,师长彭士量。

第73军是湘军,最初是唐生智的部队,后投靠蒋介石,成为中央军。该军历任军长都是湖南人,大部分是唐的旧部。基层军官多已更换为黄埔系将领,但由于高级军官多是军阀出身,导致全军不受重视,属于中央军三流部队。

73军在鄂西会战之前还隶属薛岳的第九战区,因为见第29集团军只有一个军编制,实力虚弱,才临时调拨给王瓒绪指挥。

总体来说,29集团军的2个军战斗力都平平,44军和73军都属于国军中的三流水平,好在战斗意志还算不错。

第10集团军比第29集团军就厉害多了。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下辖:

第87军,军长高卓东:

第43师,师长李士林;
第118师,师长王严;
第23师,师长盛逢尧;

第94军,军长牟庭芳:

第55师,师长吴克胡;
第121师,师长戴之奇;
暂35师,师长劳冠英。

第10集团军原属湘军,是湖南王何健的核心部队,由他的大将刘建绪指挥。

但进入抗战以后,该集团军的2个湘军的军先后调离,该集团军也和湘军没有关系,成为中央军。

集团军司令换为蒋介石的绝对嫡系王敬久,黄埔一期生,抗战开始时候是国军最精锐的德械87师师长。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不是之前那支老湘军,但集团军下辖的2个军却基本都是两湖人士。

第10集团军的第87军是湘军,它是抗战以后1938年以湖南保安团编组起来的部队。不过同何健的老湘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编组的时候何健已经下野。在鄂西会战前,才划归第10集团军指挥。

第94军则是湖北本地的鄂军,也是在抗战之后的1938年以湖北民团,地方警卫部队甚至防空部队组建的新部队。

可见,第10集团军虽然都是中央军,却是抗战以后由地方部队和保安团升级的主力,战斗力也不怎么样,仅仅比第29集团军要强而已,顶多属于国军的二流水平。

江防军就不同了,它的战斗力比前两者高出很多。

长江上游江防军,司令吴奇伟;
副司令曾以鼎(海军);
副司令李及兰;

下辖:

第32军,军长宋肯堂:

第5师,师长刘云翰;
第139师,师长孙定超;
第141师,师长林作祯;

第18军,军长兼巴宜要塞司令方天:

第11师,师长胡琏;
第18师,师长覃道善;
第34师,师长吴啸亚;
巴宜要塞指挥官滕云;
独立工兵第36营,营长李凤标。

第86军,军长朱鼎卿:

第13师,师长曹舍轮;
第67师,师长罗贤达;
巴万要塞指挥官韩栋材;
奉节警备司令韩栋材兼;
海军第2舰队司令曾以鼎兼;
重迫击炮第4团,团长周钟懿;
要塞工兵团,团长胡光森;
石工大队,大队长丛树声;
炮兵第42团第2营,营长杨秉义。

长江上游江防军的作用是拱卫四川外围的长江上游,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大后方最后的保护者,自然备受重视。

江防军司令吴奇伟的资历非常老。它是蒋介石的老臣和重要心腹,早在长征时期,吴奇伟就率领国军2个追击军中的一个,从江西一直追击到四川。当时吴奇伟已经是中将军长职务了。

江防军下辖3个军,最强的就是18军。

这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五大主力中最早组建的部队。

第86军也相当厉害。该军67师原本是18军的11师一部扩编的,实际上就是18军,战斗力属于中央军一流。至于13师也是中央军的一个师,战斗力属于二流。

总体来说,86军属于中央军中准一流的部队,战斗力不差。

至于第32军,是很早就投靠蒋介石的晋绥军,军长是晋绥军名将商震。该军本来不是国军一流部队,大体算是二流,但却可以打硬仗。早在1933年该军就在长城会战中和日军激战,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32军也立即在华北参战,从华北打到武汉,又参加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等等几乎全部的大会战,参与各种战斗不下上千个。官兵在实战中练就了顽强勇猛的作风,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不可小视。

目前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已经于1943年3月去云南就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职务,由孙连仲代理司令长官职务。孙连仲是西北军出身的老军阀,曾经在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能够胜任。

第一阶段:安乡、南县地区击破战

日军在占领华容石首以后,于3月打退了国军的反攻。随后,日军开始做鄂西会战的战前准备,于4月开始大量集中部队到这一线,并且运输了大量物资。

到了5月,日军已经有约3个师团5万多兵力集中到这一线,做好了战前准备。

此时南县安乡一线只有国军第29集团军1个军和第10集团军1个军,总兵力约3万人,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

照常理来说,孙连仲战前应该将第10集团军,江防军主力向200公里以外的安乡、南县移动,但却是不可能的。

此时第六战区侧翼长江一线对岸都是日军,导致这一线国军如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被牵制,无法有效南下增援。

更重要的是,国军尚且不能判断日军的目标是湖南常德还是湖北西部石牌,也不知道此次南下攻击南县、安乡的进攻是佯攻还是主攻。

如果日军的目的是西边的石牌,那么此次就是佯攻,就是将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诱骗到东部200公里以外的诱敌手段。

而日军目前在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一江之隔的襄阳,荆州等地集结了至少2个师团的重兵,随时可能渡江。

一旦部队中计擅自南下救援安乡、南县,日军主力就很有可能从空虚处突破渡江,直逼空虚的石牌,进而占领三峡,甚至攻占第六战区指挥部恩施,那么四川省可能就完了。

权衡轻重,显然南县、安乡丢失尚且无关大局,顶多导致日军下一步进攻比较顺利,能够威逼常德而已,不可能动摇抗战的根本,也无法动摇第六战区的根本。

所以,以冷静著称的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不敢擅自将拱卫石牌的部队南调增援,而是命令现有部队就地防御,发现日军真实意图再说。

此次战斗国军参战部队很少,仅有第29集团军的第73军和第10集团军的第87军,总兵力2万多人。

日军于5月4日集结完毕,5日拂晓就在空军掩护下发动全面进攻。

计划为:第3师团、独立混成第17旅团攻占安乡;第40师团攻占南县;34师团第218联队,遮断南县、安乡后方洞庭湖上的水面交通。

战斗力最强的第3师团以整个师团重兵,配属额外的独立步兵大队、山炮兵大队,攻击第87军新23师阵地。

高品彪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则猛攻第73军第15师阵地。

小柴支队(由第40师团调出的一个加强联队兵力,以234联队为主干)从侧翼夹击第73军第15师阵地。

户田支队(由第40师团调出的一个加强联队兵力,以234联队和236联队各1个大队为主干)从侧翼夹击第73军暂5师阵地。

驻南昌的34师团针谷逸郎的218联队及216联队的第3大队,分乘25艘机动舟艇,组成洞庭湖水上支队,由针谷逸郎指挥,从长江入洞庭湖,绕至南县、安乡以南地区,遮断第6战区的部队由湖上增援或向南撤退。

11军司令官横山勇于5月3日将指挥部移到了沙市(今天的荆州市),距离国军第六战区控制区仅仅一江之隔。日军将空军第44战队的前进机场移到白螺矶机场,距离第一阶段国军控制的安乡、南县仅仅50公里。

进攻日军数量是防御国军的2倍,武器更是强大十倍。但日军此次并非歼灭战,而是击破战,目的是占领安乡、南县,所以并没有采用全面合围的方式,而是单翼包抄,迫使国军放弃阵地撤退而已。

此时日军已经在长江以南,国军并不存在长江天险,实则根本无险可守,仅靠几条小河,完全暴露在近在咫尺的日军火力面前。

让日军惊讶的是,数量绝对占劣势的国军73军和87军均做出了顽强的抵抗。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