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抓壮丁——侮辱抗日先烈,丑化国民政府,可悲可叹(7/7)

国军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国的惊雷》,是白修德在抗战时期1944年写的东西,都是攻击国民政府,目的是为史迪威帮忙。但史迪威的所作所为连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将其解职。白只好将该书暂时封存起来,在战后出版。

《中国的惊雷》只是单纯的攻击,里面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资料作证,根本不属于历史书籍。

至于白修德是什么人呢?他是铁杆亲共派,后来还差点被麦卡锡以共产党嫌疑犯抓起来。他的老板,曾经对他特别支持、后来反目的时代周刊卢斯就直言不讳的说:我开除白修德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共产党。

白是犹太人,是苏联移民。他的父亲由于祖国的影响,是位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痛恨美国的政治制度,认为民主党和共和党“皆垃圾”。

亲共的立场,白修德自己也是承认的。

所以,将美国的盟友,反共的国民政府视为敌人,也是不稀奇的事情。

白修德对1942年饥荒的描述中,有大量脱离事实的东西,这个已经驳斥了无数次,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至于白修德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他好朋友史迪威的舆论工具而已。而史迪威的记者朋友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大肆攻击国民政府,期望推翻蒋介石,由史迪威掌握国军的指挥权。

史迪威在抗战中做了很多猥琐的事情,包括他在远征军失利,被日军包围期间,扔下部队带着100多人逃走;扣住美援不发,要求蒋介石交权,导致国军陷入困难;在豫湘桂会战期间,故意停止美援,还强迫国军去缅甸作战,眼见国军全线溃败,伤亡巨大,中国老百姓被屠杀,目的也是期望蒋介石垮台;以国军重大代价拼死打通的中印公路,运输量还不如驼峰航线等等。

而这样一个人,白修德却仅仅因为他是白的好朋友,写了一个《史迪威文件》。自修德于1948年编辑出版《史迪威文件》,一时成为畅销书。从此,一个伟大、光荣、正确,与各种错误与恶势力斗争的英雄史迪威形象被塑造出来。

而西方史学界近年来,就将白修德,史迪威,费正清形成的所谓民国抗战历史的一派立为伪历史。

西方一般观点为:有趣的是,“白费史”模式的内核与苏联官方的史观相似,但它又披着“自由主义”外衣,有着好莱坞式和哈佛式的包装,契合了很多批判体制的知识分子的诉求,在自由派知识分子之中影响甚巨。于是,它倒成为左右派皆全盘接受的史观。

抛开政治背景不说,“白费史”模式的报道与著作,具有严重的知识结构缺陷,其大量结论与表述经不起事实与逻辑检验。近年西方学界已经逐步将之推翻,费正清临去世前也写了一本书将此前自己的很多观点推倒。不过在中国,这一模式的影响仍是主流。

至于国内的资料,就没必要说了,精力有限。

其实,大家还不是都一样。

摘录老萨《长征》里面的一段:

经过五次围剿,由于大战役不断,红军损失了大量官兵,兵源补充上出现严重问题,被迫在当地大量征兵。中央红军在最辉煌时期一度发展到十七八万人规模,但由于长年的战争,兵力消耗不轻,需要大量新兵补充,才能保证战斗力。

中央苏区在贫穷落后的江西苏区,人烟稀少。在1933年,人口不过三百万,适合兵役的成年男子不过六十万人左右,大部分人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普遍瘦弱,很多人还有慢性疾病,实际能够参军的最多只有四十万人,还要除去政治不合格的一部分人,比如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等等。剩下可以用的即使全数征用,也只有约三十万人。

红军原有四万多人,从1933年5月到10月,红军征集六万青年加入部队。11月到12月,又征集了两万五千人。短短半年时间征集八万五千人。通过大量征兵,到1934年底,红军兵员已经达到十四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已经吸收了苏区一半的可用兵源,兵力征召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当时来说,这个征兵数量几乎不能再多了。因为江西苏区仍然以稻米种植为主,工作相当繁重,必须要有大量的男丁劳力从事生产。

第五次围剿后期,由于红军损失极为惨重,被迫再次大量征召新兵。据当时红军高层回忆:长征之前,红军队伍不断地扩大,各县男子已所剩无几。

到了五次围剿快结束时,苏区适龄青年几乎全被参军或者成为民夫,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才二千余人口,在多次的扩军后,乡里只剩下男青年七人。长汀县河田中坊乡扩大红军更是达到了全部青壮年的100%。(《长汀红旗》第3辑)

大量青壮年男子参战,劳动力严重缺乏。1934年4月,仅仅兴国县的红军家属就高达六万多人,留在后方的都是老弱病残。虽然苏区中央努力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并调动地主富农作强迫劳动,但劳动力仍不足,粮食自然就减产了。

1934年春耕期间,因劳动力缺乏,各地未耕好的荒田导致损失的粮食不下十二万担。以汀州为例,红军家属由于人力不足大量抛荒田地,1934年夏收前缺粮者达到1575人。对苏区农民来说,再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敌不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有些觉悟的苏区年轻人都加入了红军后,剩下的都是不愿离开土地的人。

老百姓不愿意当兵,红军又需要新兵,怎么办呢?只能使用强制手段。后期开始一定程度的强制征兵行为,甚至采用苏联红军卫国战争时期的包围征兵手段。

有些地方扩大红军的办法是召集群众大会,把前后门关起,一个简单的号召后,就要到会的一致报名加入。每当一个农民举手同意后,立即敲锣打鼓,给他戴上红花。只要满场有一个人不愿意参军,就不散会。这种所谓自愿参军的大会往往持续数日之久,最终必然是农民们支持不住,全部“自愿”参军。

林彪的大将邱会作回忆过两件事:第一是,红军会把没有参军的农民家的门上贴上告示。而这个告示一贴,就意味着是落后分子,下面就是斗争。一般这样的告示一贴,这家农民就会吓得赶忙参军。

第二是,他们送100多红军壮丁去一线部队,没想到路上在赣江看到一艘火轮船,壮丁们就都跑散了,很多躲在山上面不下来。吴法宪开始以为是所谓的“小火龙”吓住了他们,还拼命向他们解释。后来吴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强行征发来,大部分并不愿意当兵,就借着这个机会跑了。

这样强迫征集的兵员,自然会出现大量逃亡。很多农民迫于无奈同意参军,但一有机会就溜回家。据1933年11月的统计,红一军团征集到的新兵1663人,但实际分配到师里的只有728人,有935人在路上就跑了,跑了一半多。1933年6月至9月的四个月中,宁都县开小差的新兵不下三千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16期)。1933年12月,瑞金县共有三千多人开小差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37期)。

即使没跑的新兵,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很多地方是强制全面性征兵,素质很差,一些老弱病残都被拉来充数。红军总政治部1934年4月统计,红军战士中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百分之一,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占百分之四,当年四十岁以上的农民都已经是爷爷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红军士兵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

根据世界标准,适合服兵役的年龄为18岁到26岁,在这个年龄段以外的士兵不应该征召入正规军。因为即使这些人参军,战斗力也远远低于标准。

因为年纪偏小的红军士兵太多,红军甚至还组织了一支少共国际师,全师一万多人,全是年纪很小的新兵,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最小的仅十四岁。据老兵回忆,有许多人还没有枪高。比后来二战期间的希特勒青年师平均年龄仅仅大了一岁,还没有计算谎报年龄的因素。

少共国际师的军官也是清一色的青年人,历任师长都是二十多岁,少共国际师第二任师长为吴高群廿二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十七岁。

当时一些红军部队老弱参半,不堪一击。白崇禧的桂军在湘江打败红军,发现俘虏身体瘦弱,年纪偏大或者偏小,枪支杂乱,子弹很少,很多还带着病,个个疲惫不堪。看见桂军后,他们三五成群坐或躺在地上,没有抵抗。

由于新兵素质不高,红军战斗力大大下降。红五军团是最著名的狙击军团。狙击兵第一重要的就是必须枪打得准。老兵大部分是西北军出身,大都是很好的射手,可以狙击六百到八百米距离的敌人。但是当军团长董振堂视察时,发现新兵枪法极差。挑了十个新兵战士进行实弹射击,结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开枪打中了靶子,其他九人全部脱靶。

红五军团如此,其他军团也差不多。彭德怀在广昌战役后向中央汇报,新兵素质太差,他的红三军团本来是红军的精锐主力。部下的红七团中,有些新兵连手榴弹都不会扔。当敌人冲上来时,他们竟把手榴弹交给班长,让班长来扔。

红军战后统计,新兵在战斗中损失极为惊人,一些部队伤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

少共国际师也是这样,由于基本上都是十八岁左右的新兵,还有一部分未成年,战斗力不强,损失极惨重。少年未经战阵,遭遇敌人非常紧张。建军后第一战闽北拿口战斗中,担任伏击任务的士兵由于过于紧张,短短十分钟就把全部子弹打完,只得拼刺刀。而在肉搏战中,娃娃兵身体瘦弱,个子矮小,根本不是国军成年士兵的对手,只能两三个人对一个敌人。少共国际师成立后不到半年,全师从一万多兵力锐减到五千余,损失过半,连师长吴高群也阵亡了。之后经过湘江会战的惨败,少共国际师仅剩2700多人。

对于红军兵员素质的降低,蒋介石自然一清二楚。他对部下说:“现在赤匪军的精神与从前完全不同,据投诚的赤匪说,连监视军队的政委,也不比从前那样认真了。从前匪内一般政委,能够上前督率,身先士卒,不怕死。但是这些政委到现在大半都打死了,而新来的政委,胆量和能力都不够,稍微遇到危难,就会惊恐万状,自然不堪一击。”

实际上,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前,几乎将苏区成年男人一扫而空。国军攻占兴国瑞金等地后,发现田里工作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的男人儿子父亲都已经跟随红军走了。国军由此笑称赣南都是寡妇村。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总兵力为8万6000人。

经过三道封锁线,红军除了因为误会同粤军交火过一次,伤亡3000人以外,根本没有战斗。

红军虽然通过三道封锁线没有经历什么大战斗,几乎是兵不血刃。但是由于高强度的急行军和水土不服等因素,很多新兵和挑夫开小差逃跑或者掉队后自行回家。

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前,紧急招募了三万多新兵,并且新编组了一万多人的红八军团。这些新兵都是岁数不大的青年农民,在经过极为过简单的训练后就编入作战部队。

新兵们的作战意识很低,加上长征前严格保密,他们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会往哪儿走,对未来一片茫然。从江西进入广东湖南广西,新兵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语言不通、环境不同,四处都被民团袭击。这些年轻人很多都找机会逃跑回家,有的走着走着谎称腹泻,把枪扔在草丛里就逃走了。

正式开战后,出现了一群群战士集体逃亡。往往年纪较大的士兵带着几个同乡一起逃走,甚至还有干部领着同一个村子的战士一同逃走的。

当时红军在急行军,背后还有国军追兵,也无力回去抓人。经过统计,红军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减员3700人,主要是和粤军交火造成。第二道开始,因为基本上没有和国军交火,红军的损失大多是非战斗伤亡,也就是掉队和逃亡。

当时红军尚没有开始在贵州境内那种高强度的急行军,每天行军距离并不长,受过简单训练的红军战士也不大可能掉队。掉队的基本上都是身体太弱或者有疾病的人,而大部分失踪的战士都是开小差的。

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开始,红军出现大量士兵逃亡。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时,减员多达9700人,第三道减员8600人。经过三道封锁线后,新兵逃亡了两万多人。到达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实际兵力大约只剩下六万六千多人了。

换句话说,长征刚刚开始,红军士兵就跑了四分之一。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