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4:豫中会战之汤恩伯部大突围-三(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零四(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二十一)

包抄部队急先锋,坦克第3师团

此次包抄部队中行动最快的,自然是坦克第3师团。

萨沙的絮叨病又发作了,我们来简单看一看日本装甲兵的历史。

说起来,日本不但是亚洲最早装备坦克的国家,也是世界军事强国中很早的。

一战后期,英法两国使用了坦克的雏形。虽然没什么大的战果,但日本军事高层立即意识到坦克的重大意义。

日本陆军当时还是三大兵种,步兵炮兵骑兵。步兵不可能过时,骑兵就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日本,骑兵恐怕逐步就会被淘汰了。在遍地机枪的一战,几乎没有防御力又是非常明显目标的骑兵,几乎成为活靶子。骑兵已经很少在马上作战,多将马作为机动行军的载体。

再说炮兵。一战中,在敌人重机枪阵地下,冲锋的步兵几乎等于自杀。2挺重机枪交叉射击,千军万马也冲不过去。显然,炮兵是有效压制重机枪阵地的法宝。不过,炮兵就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机动问题。对于这种可以转移的重机枪阵地,需要可以到一线进行火力支援的直瞄炮。

但这基本不可能,移动几吨重的大炮谈何容易。况且,就算火炮能够搬到第一线,重机枪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无保护的直瞄火炮自己会有一定危险。

那么,显然如果出现一种将骑兵和炮兵溶于一身的陆地装甲巡洋舰,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所以,日本高层对于坦克是非常重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他们就赶赴欧洲进行调研。早在1918年10月,日本就从英国购买了马克4型坦克。

因为英国4型坦克并不先进,1920年他们又购买了英国赛犬坦克和法国雷诺FT17坦克。

随后几年,日本又从英法甚至意大利三国购买了很多新式坦克,用于研究和实验。

不过,当时的坦克有很多问题,技术非常不成熟。以日本购买的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为例,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油箱就破裂了,引擎自燃,不但烧毁坦克还烧伤了参加实验的坦克兵。

日本陆军高层认为,这些坦克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况且,日本重工业远远落后于欧美,也不具备超越欧美坦克的能力。

直到20年代中期,日本陆军才正式装备了第一种坦克。

日本那时候没有研发能力,1925年第一支坦克部队装备的都是英法进口坦克。

要说日本人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坦克:法国雷诺FT17坦克和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

这两种坦克在其他各国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日本也是这样。

日本对于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总体比较满意。

这种10吨重的坦克,性能比较平均。

它装备1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具有比较强的攻击力;防御力上,使用6毫米装甲,可以对付200米以外射来的步枪子弹(至少理论上没问题);最高速度为每小时32公里;越野能力不错,可以越过2米的壕沟,爬上45度的山坡。

日本认为,坦克一旦装备,至少就是数百辆,还需要大量零件。显然,靠购买坦克装备日本陆军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自制。

1925年在成立装甲部队的同时,日本陆军提出必须自产坦克,要求2年时间完成研发制造工作。

不过,因为日本技术过于薄弱,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到了1929年才完成了第一款国产坦克的设计,1930年生产了第一辆坦克。

在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的基础上,日军研发出89式中型坦克,性能有着很大提高,不过时速却降低到最高25公里。

89式中型坦克完全是日本自己制造,包括发动机和装甲钢板。日本花费4年时间进行研究,还改善了英国坦克的一些缺陷,比如容易燃烧的汽油发动机,后期换装了柴油发动机。同时,89式中型坦克取消了英国坦克那么多无用的机枪,只是保留2挺。

89式中型坦克性能和原尊相差不大,重量也只有12吨。

根据西方标准,12吨坦克显然是轻型坦克。但日本标准不同,高于10吨都属于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客观来说,在诞生的1930年性能还算不错,属于世界一流水平。

日本陆军经过反复测试,认为89式中型坦克可以满足实战需要,下令大量生产。于是,从1930年到1935年,89式中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0辆。这个数字对于欧美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就日本的重工业水平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况且当时还是世界性的金融风暴时代。

89式中型坦克从1930年一直用到1945年,前后长达15年之久。

89式中型坦克参加了1930年的918事变,1932年的128事变,1933年热河会战和1934年的长城会战以及抗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大会战。

实战中,性能平平的89式中型坦克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张学良违背国民中央政府的命令,擅自放弃东北不抵抗,89式中型坦克没有受到什么军事威胁。但在东北的严寒野外,89式中型坦克早期的汽油发动机非常不可靠,被迫将后期型号改成柴油发动机。

128事变就不同了。粤军19路军和中央军第5军并肩作战,重创了日军。在惨烈的巷战中,参战的独立坦克第2中队的5辆89式中型坦克,就被国军击毁了2辆。

但在1933年的热河会战中,又是卖国贼张学良胡乱部署,导致热河境内汤玉麟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此次使用的89式中型坦克根本没有遭受到军事威胁,像行军一样轻松占领热河省大部。作为最前锋的坦克第1中队装备的8辆89式中型坦克,无一损失,也不可能有损失。

1934年,长城会战中何应钦亲自挂帅,调动包括中央军11个师在内的30万大军和日军厮杀,终于将日军阻挡在长城一线。此战中,由于长城山地地形崎岖,不适合坦克作战行军,89式中型坦克没什么表现。

1937年卢沟桥打响以后,89式中型坦克作为日军装甲兵的中坚力量,参加了所有会战。

客观来说,89式中型坦克并不算先进。

国军的德制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德制穿甲弹,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它的正面装甲(89式正面装甲17毫米,37毫米炮可以击穿36毫米)。但关键在于,国军压根就没什么反坦克武器。

以我们最好的德制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来说,一共只购买了184门而已。

但其中的124门是从1936年开始,才陆续交货的,直到1938年年中德国中止军售为止。对于抗战这种大规模会战来说,区区100多门炮有什么用处,更别说还是陆续交付的,完全不能满足实战补充。

抗战爆发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这种部队,一个师才有一个坦克炮连,装备6门反坦克炮。

而德军一个师,光是师配属的反坦克炮营就有36门反坦克炮。下属的每个步兵团自己也装备12门反坦克炮。在1939年9月,德军就装备了11200门该炮,我们根本就没法比。

再弱的坦克在步兵面前,都是很可怕的。两伊战争期间,两国都购买了大量中国的老式坦克,就是用来对付步兵的。

以上就是89式中型坦克,可谓侵华急先锋。

除了89式中型坦克以外,日军还有一种更强有力的坦克,97式中型坦克。

介绍97式中型坦克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97式中型坦克是针对89式坦克的很多弱点,重新改进设计的。

89式坦克属于30年代初期的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性能已经落后。

坦克的装甲只有17毫米,在500米距离只能阻挡37毫米步兵炮,不能对付反坦克炮。

就机动性来说,它的最大行程虽有170公里,还算不错,但速度太慢。

正常来说,卡车在公路上可以达到40公里的时速,89式坦克仅有25公里,相当于英美的那种重型步兵坦克(其实就是自行火炮)。

这样的速度,是难以有效实现部队的摩托化机械化的。

所以,97式坦克在3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提出的目标是必须增加防御和机动性。

由于日本坦克兵理念非常落后,竟然对火力没有什么要求,更强调坦克不能增加重量。

日本陆军高层认为,日本重工业无法和美德苏英相比,还要兼顾制造大量军舰,无力制造大型坦克。

所以,轻型坦克已经合乎日本陆军的需要。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89式坦克的改进型要求保证还是12吨的重量(这样节省钢材);火炮保留原有的57毫米短管,只要能对付碉堡和轻型坦克就可以;防御上,可以抵御远500米距离的37毫米反坦克炮就可以。

97式坦克仅仅以当时西方主流的37毫米反坦克炮为目标,导致正面装甲厚度仅有25毫米。

当时日本研究数据认为,对付500米距离射来的37毫米钢芯穿甲弹,正面装甲25毫米就差不多了。

这个数据大体没错,但前提是钢芯穿甲弹。如果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采用钨芯穿甲弹,别说25毫米装甲,就是35毫米装甲也挡不住。

换句话说,97式坦克即便对于1937年国军装备的少量37毫米德制反坦克炮来说,也没有必胜把握。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