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国军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6/7)

廖运周将反坦克炮连埋伏在公路两旁,准备伏击日军先锋部队,作为掐脖子的利器。

同时廖运周下令在这条S型公路一线,一共布置了8门迫击炮,作为对着日军腹部猛击的铁拳。

部署完成以后,由于感觉迫击炮数量不够,廖运周又向附近的655团借用了4门,这样迫击炮数量一共高达12门。

一切准备完毕以后,廖运周团部开始等待日军进入伏击圈。

当时日军由于多次被伏击,吃了不少亏,也变得非常警惕。他们大部队以缓慢速度行军,并且以装甲部队作为先导。

因为日军知道国军基本没有反坦克武器,也没有反坦克的经验,就算坦克被国军伏击,不会有什么损伤,所以把坦克放在最前面。

直到黄昏时候,才有8辆日军坦克慢慢的进入伏击圈。

眼见坦克进入反坦克炮的射程,廖运周有点沉不住气,让18军这个反坦克炮连开炮。

但18军的反坦克炮兵是经受过无数实战的部队,极为有经验。他们知道89式坦克正面装甲还是比较厚的,他们的德制反坦克炮威力有限,不见得能够将其一炮击毁。

所以不能迎头正面开炮打击,而应该等到这些坦克开到或者开过他们的伏击点,再炮击坦克薄弱的背部和侧面装甲。

廖运周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对部下有技术和经验的军官非常信任。所以他虽然非常急,但听到反坦克炮连长这么解释,也就同意了。

日军坦克毫无防备的开过伏击点时,4门反坦克炮立即开火。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反坦克炮自然是百发百中。

炮弹穿透坦克可怜的后装甲和侧面装甲,为首的3辆坦克被当场击毁。

余下的5辆日军坦克大乱,立即倒车试图后退。

可惜此时日军的汽车和马车,已经赶了上来。这条中国乡间的公路或者说土路太窄,坦克这一退就同前进的汽车撞在一起,这下就造成完全的堵塞。

日军坦克向前去不了,向后也去不了,瘫在路中间。

国军4门反坦克炮从容的开火,又击毁了几辆日军坦克和卡车后,才不慌不忙的撤退。

这短短10分钟的炮击,导致日军27师团这个联队完全陷入混乱中。

更可怕的是,当时正是夜间行军。夜间行军本来就极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此时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更是乱上加乱。

最前方的日军部队被拦住无法前进,后方的日军却并不知道情况,仍然在继续行军。

这样整个3,4公里长的公路上,挤满了日军官兵和各种车辆。

坦克倒车声,汽车喇叭声,马匹嘶鸣声,官兵的喧闹声响成一片。

此时正是伏击的最好时刻,激动的廖运周命令迫击炮部队立即开火。于是12门迫击炮根据白天测算好的距离,猛烈的开炮。一排排炮弹落入密集的日军人群,传出一片惊恐的叫声。

此时日军联队长还不知死活,他发现是迫击炮弹后,果然认为是国军的冷炮。他命令部队不要后撤,立即杀出一条血路去。

可惜前面的公路已经被几辆被击毁的卡车坦克堵死了,又如何冲得过去。

就在这个联队长犹豫是否后撤的不到15分钟时间,国军迫击炮部队已经获得巨大战果。由于几乎不要瞄准,炮弹又极为充足,迫击炮部队以可怕的速度开炮。

日军全部挤在一条仅仅3米宽的公路上,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小湖,前进不行,后退又没有命令,根本就是活靶子。

整条3公里长的公路,到处都是被迫击炮弹击中后汽车燃烧的火光,把整条公路照成白昼一般。

日军士兵也伤亡惨重,由于日军官兵无处可躲,一些人干脆跳入小湖中游走,这样总比在公路上等死好。由于身上的武器装备太重,一些日军干脆扔掉步枪跳河逃命。要知道,当时日军中,丢失武器是重罪。此时摆明了不跳河就是死路一条,到了这种关头,也不顾上什么重罪不重罪了。

遭到伏击以后,日军也拼命还击。他们的步兵用各种枪械向山崖上乱射,发射了上万发子弹。但迫击炮是曲线发射,炮兵和火炮都躲藏的很好,所以毫发无伤。

被炮击15分钟后,日军联队长终于判断清楚了情况,他命令全军后撤,但部队已经乱了,命令无法执行。

经过1个小时的炮击,日军方才从混乱中逐步恢复过来。他们全军向后撤退,逃出了伏击圈。

当时廖运周他们12门迫击炮,已经发射了5000多发炮弹,平均每门炮发射400多发,每分钟发射7到8发。这对于国军迫击炮手来说,几乎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以往由于弹药不足,他们一次作战能够发射几十发炮弹已经是极限了。

炮击期间一些炮管已经发红,好在早已准备了很多的水用来冷却,并没有停止发射。

第二天天亮以后,廖运周他们发现公路上被丢弃的20多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卡车,马车残骸和日军官兵尸体。

此战日军败得非常之惨,更惨的是廖运周部用兵巧妙,隔山打牛,居然没有一名官兵伤亡。

日军也把这一战视为武汉会战最耻辱的战斗,因为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连国军人影都没看见。

这一战在日本的《Malu》杂志上有过介绍,根据日军纪录,丸山师团(27师团)因为首车尾车被击毁,部队无法机动,在国军炮兵集团(其实只有12门81毫米口径迫击炮)打击下损失坦克九辆,装甲车十六辆,卡车四十余辆,人员伤亡六百余人,超过了当初攻占东北三省的全部损失。

这样的伏击战,在日军整个武汉作战中,前后发生不下数百次,这也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中战斗伤亡超过13万人的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国军又有哪个团,能拥有一个反坦克炮连4门反坦克炮呢?

昆仑关战役

桂北昆仑关战役中,该炮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杜聿明在23日重新调整作战部署,以两支国军部队侧击界首和同兴堡,以荣誉1师主力猛攻罗塘高地。

当时荣誉1师作为预备队的1团,也早已送上一线。经过一周激战,荣誉1师伤亡很大,只能以伤亡最少的第2团抽调一个主力营攻击罗塘。

在进攻之前,杜聿明找到郑洞国,详细布置了进攻方案。

郑洞国抱怨说炮兵支援不力,火炮都是乱打,雷声大雨点小,不能精确炮击,对步兵进攻的支援很小。

杜聿明随即下令,将6门150毫米克虏伯重炮向前推进,提高炮击精度。又将1门山炮设置在距离罗塘不到2公里的仙女岭高地,挑选技术最高的炮手负责,要求务必精确炮击,支援步兵冲锋。

显然,攻打罗塘高地,仅仅靠1门山炮精确炮击是不够的。

在杜聿明的命令下,又从反坦克炮连中抽调2门PAK35/36反坦克炮,作为支援。PAK35/36反坦克炮有效射程为500米。仰射的射程更小,所以必须靠近日军碉堡射击。

PAK35/36反坦克炮属于轻型反坦克炮,毕竟重量也有400多公斤,靠炮班的4个人想到推到罗塘高地的山腰,也是绝对不可能的,要靠骡马才能拉得动。

日军居高临下有几十挺机枪,还有迫击炮,怎么可能看着你的骡马大摇大摆拉着炮上山?日军随便一梭子子弹,就把你打掉了。

无奈之下,国军炮兵将PAK35/36反坦克炮拆卸成几个部分,完全靠人力,偷偷搬到罗塘高地下。只要一开战,炮班战士立即跟着步兵冲锋,然后在步兵掩护下,将火炮组装起来,准确击毁碉堡。

搞笑的是,PAK35/36反坦克炮并不是山炮,根本不可以随便拆卸。此次死马当活马医,拆卸以后,仍然有几个部件重得惊人。国军炮兵被迫将最重的火炮防盾,扔在山下,因为有近100公斤重量,实在扛不动。余下的炮管什么也很重,被迫四五个人一起扛,另外还有2个班的战士,专门扛炮弹。37毫米炮弹是很小的,重量也不大,但由于山地陡峭,每人最多只能扛两发。

当时负责主攻的第2团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不小,每个营目前还有不到2个连的兵力,最终把几个营部队凑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加强营的攻击队伍,由第二营营长冯军山负责。

下午2点,国军重炮冒着天空上日军飞机的威胁,开始猛烈炮击。

转移到较近距离的150毫米重炮的炮击精度,有着明显的提高。该炮威力很大,日军一些坚固碉堡被炸得粉碎,拦阻的铁丝网和地雷也被基本破坏。

在重炮停止炮击以后,国军步兵开始冲锋。日军的隐蔽碉堡和暗堡,立即猛烈开火阻拦。

防御罗塘高地的是日军21联队第5中队和第1中队各一部,共200多人,人数不少,火力强悍。

国军加强营以排为单位,分成几条进攻线,缓慢前进。

而后方1门山炮和2门反坦克炮,则向暴露的日军火力点猛烈开炮。

山炮虽然已经配备了最好的炮手,也就在2公里内,但炮击仍然不太精确,要十几炮才能摧毁日军一个碉堡。这主要是观测员视线的问题,不能及时修正着弹点。

好在那2门反坦克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军炮兵的战士们,使着吃奶的力气,才将火炮零件扛了上去。

由于是爬山,又负重极大,期间炮兵战士们个个累得要死,肩膀都被磨出血来。

当时负责掩护的步兵们,发现炮兵战士直着身子扛着炮管什么爬山,日军的机枪子弹就在他们身边乱飞。

步兵们惊讶的问:你们不要命了?赶快卧倒啊。

汗流浃背的炮兵战士们没好气的说:上面命令我们要跟着步兵上。如果这次支援不好,打不下罗塘,我们都要枪毙。现在我们累成这样,真恨不得中颗流弹当个烈士算了,还什么卧倒。

就这样,千辛万苦的扛上去,火速把PAK35/36反坦克炮组装好,这下就厉害了。

虽然PAK35/36反坦克炮从山腰往上炮击,视线非常不好,但它的精度极高,加上炮弹穿透力强,日军再坚固的碉堡也阻挡不住。

国军炮兵把PAK35/36反坦克炮当做刺刀用,在500米距离将日军碉堡一个个摧毁。由于37毫米炮弹威力有限,往往3,4炮才击毁一个碉堡,就算这样,也比步兵用炸药包去炸,要高效得多。

在日军机枪猛烈扫射下,国军炮兵也有一定伤亡(因为火炮防盾仍在山脚下),却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一个国军步兵啃了几天,伤亡数十甚至上百人都没有搞定的碉堡,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成一堆瓦砾。

这样日军火力出现漏洞,碉堡体系被撕开。国军加强营在炮兵掩护下,一举冲上罗塘高地。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