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骥伏枥——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3/4)

沪造克虏伯75山炮的诞生

在退管火炮诞生之前,火炮强劲的后坐力,如果不是靠固定的炮座承受,就是靠所谓的炮架。

野战火炮基本都靠炮架,但炮击之后,炮架必须手工复位,这大大影响了炮击的精度。

大家都记得英国人使用的那种蜂巢一般的军舰,军舰侧翼密布几十个火炮发射口。因为当时火炮炮击以后,强劲的后坐力会将火炮推出很远,需要手工复位,还需要长时间装填。所以这是提高军舰射速的唯一办法。

火炮设计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发明了在炮管与底座之间安装的缓冲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

新式退管后装炮与旧式后装炮的不同特点是:管退式,炮身长,射程远;配有瞄准装置,射击精度高;重量轻,机动灵活;既可用于边防、海防,又适合于山地野外作战。

后装退管火炮的出现让之前的火炮很快被淘汰。

1903年,北洋新军装备了6门先进的克虏伯退管式14倍75毫米管山炮,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非常强大。随后2年内,北洋新军又追加购买了72门。

其实,这是1898年克虏伯70mm山炮的改进型,基本性能一致,只是改变了口径。

1898年克虏伯70mm山炮则是德军在一战中曾经使用过的一种老式山炮。

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对该火炮进行仿制,最终成功造出第一门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后装退管式山炮。

这种山炮,在当时就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山炮了。

它的主要性能在当时相当优秀。

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米)。

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也就是说,山炮可以用一匹马拉着走,也可以分解成四块,用四匹马驮着走。

火炮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

以上这些性能数据都是很不错的。

这门火炮除当时最先进的部件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使用的是江南制造局钢厂自己的钢材。钢材由本厂的西门子马丁炼钢炉冶炼,如炮管,采用该局特制的炮钢,由汽锤自由锻制,再经车、钻、镗、拉线等机械加工制成。

该火炮比较先进,制造起来自然并不容易。因为加工技术要求很高,对钢材也就有一定的要求,1907-1908年间,江南制造局仅制造了六门。

由于它的主要技术都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所以直到二战期间,这种火炮虽然性能已经落后,但并不是无法使用,仍然可以在前线用一用。

而老式的炮架式后装跑,前装炮,就已经完全淘汰。

虽然仿造得很成功,性能也算不错,但和克虏伯原厂的火炮还是有一定差距。

1913年,又根据更为先进的德国1908年克虏伯75mm山炮的技术,对该炮加以改良,改螺式炮闩为楔式,同时改进了杠炮钩套装置、表尺曲柱方座、皮垫蹲板、橇杆和插泥板等。

作为中国仿造成功的第一款世界先进火炮,该火炮的产量是很大的,也是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仿造数量最多的火炮。

江南制造局从1907年到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

江南制造局的这种火炮,有好几个名字,但一般叫做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简称为沪造克式75山炮。

除了火炮基本实现自产以外,炮弹也完全实现自产。

在成功仿造火炮的同一年,也就是1905年,山炮的炮弹也仿造成功。当时只有榴弹和榴散弹两种。

其中榴弹为生铁铸成,内装黑色炸药135克,采用“大碰引”着发引信,炮弹重5.3公斤;榴霰弹则装20秒双用引信。

当时炮弹的产量平平,却也足够当时中国那种低强度的炮战使用了。

在中国的使用

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在研发的1905年属于世界最顶尖的火炮,具有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包括后膛装填,附有管退复进装置。

对于国军来说,其实山炮甚至比野炮还要重要。因为国军大部分是轻步兵,火炮主要用作步兵火力支援,所以火炮能够跟上步兵行进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当时中国道路状况很差,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公路,只有土路,小路,山路。这种地形,野炮是无法发挥威力的,因为这种地形靠骡马拖拽基本不可能。

所以,能够拆成几个部分,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的山炮就是极好的武器了。

江南制造局仿造的近500门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各派系军队的重要打击力量。

当时江南制造局是为政府服务,制造出来的火炮都是政府的财产。但随后上海频繁被各派系军阀控制,山炮也就成为各派系军阀的看家法宝。

甚至红军,也把这种山炮当做宝贝,像眼睛一样小心保护。

红军是通过所谓三大起义建军的,由于没有自己的炮厂,别说自产火炮,就算是生产迫击炮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红军的火炮,主要靠缴获。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军炮兵的开局很好。

南昌起义时,由于起义部队是成建制的变成红军,所以部队不但有贺龙指挥的二十军,叶挺指挥的十一军二十四师,二十五师一部,还有朱德领导的军官教导团和两个保安队,共2万余人。

因为是连锅端来的部队,所以各种武器也都带了过来,除了各种轻武器和大量弹药以外,还有100多门火炮。

这些火炮除了占大部分的迫击炮以外,还有今天的主角德国克虏伯75山炮,以及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

通过这些火炮,南昌起义军组成了3个炮兵营。

随后,国军立即调动重兵围剿,而红军指挥高层又做出错误的战略决定,向国军重兵集结地广东转移。

最后红军遭遇四面围攻,惨败,除2000多人外几乎全军覆没,而红军领导人基本都穿便服跑路了,或者说叫做保留革命火种。

当时人命尚且不值钱,谁还去管这些火炮。在国军四面包围,紧紧追赶的时候,红军放弃重武器快速撤退。这些万分宝贵,但是难以携带的山炮都被扔在路上,有的被破坏了,有的甚至毫发未损被国军缴获。

红军的100多门火炮和三个炮兵营,最终只剩下7门迫击炮,余者都灰飞烟灭了。

井冈山时期,红军的炮兵始终只有8门迫击炮的规模。在这种荒凉偏僻的山区,山间小道往往只能一人通过。由于道路太窄,老百姓挑担子是过不去的,所以山民只得背背篓,篓子里面装些东西。这样,即使最轻便的山炮也无法有效机动,红军也好,国军也好,都只能携带迫击炮。

在这种地形,火炮发挥的威力有限,不是战场的主角。

到了赣南中央苏区时代,控制了面积广大,有300万人口的地区,情况就好多了。

通过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缴获了不少火炮,其中除了迫击炮以外,也有20多门山炮野炮。

只是,这个数量仍然不足以和第五次围剿的国军抗衡。

五次围剿中的国军,以碉堡为依托,步步推进,以炮兵作为主要的打击力量。这些火炮中,除了购买的新式野炮和山炮,其中占很大一部分的就是沪造克式75山炮。

双方火炮数量差距很大,至于炮弹供应上更是天差地远,而且对于炮兵的使用上,也存在代差。

共产国际顾问,红军实际指挥者之一的李德认为:红军之所以打不破碉堡战术,根本原因在于红军没有火炮。对于国军的碉堡,轻武器和迫击炮是无用的,只能依靠山炮或者野炮。但红军这类火炮数量太少,而且炮弹只有几十发,实在无法和拥有上百门山野炮的国军对抗。红军如果将1,2门山野炮推到一线炮击国军碉堡,就会被国军的炮兵打掉。

缺乏火炮的最终的结果是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惨败,被迫开始了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一共有12个炮兵连,38门火炮,其中包括5,6门山炮和野炮。

但这几门火炮并没有携带多久,就全部完蛋了。

经过湘江的惨败后,红军从6万多被打成3万多,炮兵也损失大半。当时除了保存一部分迫击炮以外,红军将其余所有的山炮野炮都丢入了湘江中,仅仅剩下1门山炮和1门野炮。

在四渡赤水时期,1门野炮因为难以随部队高度机动,在打完所有炮弹以后,被埋在了土里。

另外1门山炮则千辛万苦的带到了四川,甚至渡过了大渡河。但在攀爬夹金雪山的时候,这门山炮实在没办法携带,只得扔在了雪山下。

所以,中央红军7000多人到达陕北的时候,只有几门迫击炮,编组成2个迫击炮连,分别归属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其他所有的山炮野炮都丢掉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