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处理坏账的方法为何行不通

不断增加的坏账令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银行承压。在所有有关如何清理中国国有银行坏账的讨论中,负责清理这些坏账的机构遭遇“消化不良”的问题却鲜有人谈及。

近日中国监管机构提出了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坏账的方法,包括允许银行直接将公司坏账置换成这家公司的股权,以及鼓励银行对坏账进行证券化并折价出售给投资者。

从某些方面看,这是换汤不换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通过将坏账注入同为国有的资产管理机构来帮助银行业清理坏账。这些资产管理机构将债务置换为股权或者对资产进行证券化,业务不断壮大。目前其中的两家资产管理机构——中国信达(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和中国华融(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已经上市。

这些资产管理机构本应成为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反周期性押注的选择。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已经不堪重负,难以消化规模庞大的坏账。

Sanford C. Bernstein的数据显示,今年银行向这些机构出售的坏账规模估计将达到人民币5,000亿元(合770亿美元),大大高于三年前的人民币900亿元。抛向市场的坏账规模如此之大,以致于坏账资产组合的平均价格已经从面值的30%降至25%。但从这些不良贷款中赚钱仍然要求有良性的信贷环境,而确保这一点似乎越来越不可能。例如,中国华融退出坏账置换股权投资的净收益已经降至2012年1月份至2015年6月份的均值180%以下。

问题贷款规模的加速增长和贷款重组回报下降加大了出现潜在损失的风险。问题债务管理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正快速逼近12.5%的最低监管要求。去年6月末,中国华融的资本充足率从2012年的13.7%降至12.8%。股市估值水平下降和融资渠道受限加大了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补充缓冲资本的难度。

中国政府的新计划似乎是将部分负担转给银行,因为银行将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一道将部分债务置换为股权。但这将令银行资本水平承压,因为根据监管要求,持有股票所需的资本量是持有贷款的四倍。中国银行业帐面资本状况良好,但以债务置换股权的影响最终将要求银行持有更多资本。而补充资本的来源将包括会产生股权稀释作用的配股,以及国有资本注入,或对某些非优先债券进行重组。

将中国的坏账从一个国有实体转移到另一个国有实体无法让坏账消失。中国政府和银行股东总有一天将不得不为此埋单。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