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7:常德保卫战-二(1/6)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七(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三)

鉴于日军各部已经到达进攻位置,横山勇迫不及待的于13日下达了第二期攻击命令。

1.中路的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以及配属部队,立即转向南,从澧县以西渡过澧水,击破此处石门守军第29集团军73军。

然后,这两个师团立即高速南下占领距离石门约25公里的第二线阵地慈利,再行军60公里,占领常德西南方的桃源(第三线阵地为戚家河),完成对常德西面的合围。

2.南路的日军116师团,则立即转向南下,先击破澧县国军44军的防御,从这里渡过澧水。然后116师团高速占领澧水以南20公里的二线阵地,临澧。

随后,116师团马不停蹄沿着临澧至常德的公路南下,击破中间的第三线阵地太阳山太浮山,随后开始攻击常德。

这一线直线距离并不远,从临澧向南连续行军50公里则可赶到常德。

3.南路另一个师团,也就是68师团,则不从陆地进攻,而是在安乡以南的鱼口上船,利用1000多艘船只运输到常德南方的汉寿,随后强行两栖登陆,完成对常德南方的合围。

这样一来,常德的南西北三个方面均被包围,而东面又是日军军舰封锁的洞庭湖,就彻底被围死了。

至于39师团则留在枝江一线做拦阻作战,暂时阻击第六战区宜昌一线的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南下增援。

日军此次合围常德,出动了多达4个师团又其他配属部队的重兵,总兵力约8万人。

从澧水到常德仅有80公里距离,如果不遭遇国军拦截,日军骑兵部队一天就可以赶到。

在如此近的距离,调集如此多的兵力打围歼战,国军恐怕不但难以突围,甚至连增援也来不及。

于是,从11月13日开始,惨烈的第二阶段作战打响了。

在第一阶段作战大体停止以后,第六战区也判断日军会转向朝南攻击。

而第二阶段刚刚打响之时,73军官兵击沉一艘汽艇,缴获了上面日军军官的军用地图,已经标明了攻击目标就是常德。

29集团军参谋处作战科长邱正民上校回忆:11月初,敌小汽艇分队利用河湖港汊不断向我军进犯。第150师师长许国璋多次观察发现敌人活动规律后,决定伏击。一天,敌人进至我伏击地点,我军突然射击,击溃敌人一个中队,伤敌30多人。敌人遗尸11具,乘小汽艇逃走,我军缴获小汽艇3只及轻重机枪,大衣等军用物资,获得50万分之一地图一份。图上标明其矢标指向常德,主攻矢标指向桃源,我们立刻将这一情况向长官部参谋长郭忏、参谋处长武泉远报告并提请重视。这时我军与敌人已经战斗了半个月。

至此,日军进攻方向已经没有疑问。

由此,孙连仲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石牌相比常德更为关键,石牌的丢失会动摇抗战全局,而常德的重要性较低,退一万步说就算常德陷入敌手也并非世界末日,有挽回的余地。

孙连仲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将战场中心完全转移到常德一线。

此时,根据孙连仲的命令,29集团军负责从正面顶住杀向常德的日军重兵集团。由73军固守西边的石门、新安,44军防守东边的澧县、津市。

早在日军刚刚发动进攻时,孙连仲就要求第29集团军司令官王缵绪:务必留下一个主力师防御澧水西段的石门,另外一个主力师驻守澧水东段的澧县、津市,绝对不允许移动。

同时命令29集团军其他部队,全部在澧水附近设防。

所以虽然第一阶段第29集团军也在南线和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一部交手,但并不激烈,伤亡也不大,只有津市经过数日激战被日军占领,尚且不会动摇整体防御。

之前第一阶段,第10集团军几乎独立对抗日军4个师团,仍然依靠地形优势和坚固工事,苦苦支撑了10天。

29集团军战斗力自然是不如第10集团军,但在这一线已经驻扎多年,属于地头蛇,也并不弱。

在半年前的鄂西会战中,29集团军在这一线也苦苦支持了一周多的时间,虽然伤亡很大,毕竟完成了任务,也造成日军多个大队长死伤。

正常来说,以鄂西会战的经验,第29集团军是以逸待劳,防御澧水1周时间应该问题不大。

只要第29集团军能够支持一周,那么日军就完蛋了。

北面的江防军主力和江北的第26集团军,可以协同第10集团军向南杀过来,以5到6个军攻击日军的北面,切断日军退路。

长江以北的第33集团军,也可以对日军后方荆州发动大规模攻势,迫使日军尽快停止进攻。

南方常德附近的王耀武兵团,也就是74军一部以及较远的100军可以推进到常德外二线防御阵地慈利、戚家河、石板滩。

第三线常德桃源附近的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等至少4到5个军,也可以从容赶到,准备决战。

这样一来,常德地区国军总兵力就会超过14个军,总兵力超过20万,还是完全可以对付日军这9万多人的。

这个计划也就是薛岳的天炉战术的翻版,就今天来看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很高明。

只是完成这个部署需要时间,需要29集团军在澧水附近阻挡日军一周,这是先决条件。

百密一疏,孙连仲计划中的有个环节出了大问题,也就是他错误的估计了29集团军当前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此次29集团军出乎预料的很快崩溃,导致链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常德防线差点崩溃。

73军力不能及,迅速溃败

11月13日,日军13师团首先出动,猛攻第73军左翼第15师澧水阵地。

73军军长为汪之斌,上文已经说了,73军这个军属于国军三流部队,本来是唐生智的军阀杂牌军。被蒋介石收编以后,该军的高级军官抱成一团,难以整编,所以基本都是湖南籍的唐生智旧部。

军长汪之斌就是唐的大将。

军长汪之斌是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长官乡人,并不是汉人,而是汉化的土家族人。汪之斌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勉强完成小学教育以后就辍学参军了。

之后,汪之斌考入湖南讲武堂,毕业以后加入湘军赵恒惕第二师任排长。

由于聪明好学,汪之斌被长官看中,送入保定陆军学校四期步科学习,毕业以后又回到原部队担任营长职务。在1922年汪之斌归入湘军名将王东原麾下,成为一个团长。由于能力突出,汪之斌深受王东原赏识,成为其铁杆心腹。而王东原是著名的湘军头子唐生智的头号战将,汪之斌自然也成为唐生智的生力军。

唐生智反蒋迅速垮台以后,王东原左摇右摆,后归属湖南王何健指挥。1935年,王东原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十五师师长。汪之斌作为他的心腹,也于1935年任十五师四十五旅旅长兼副师长。

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该师扩编为73军,王东原升任73军军长,汪之斌继任成为中将师长,随后该军参加了惨烈的淞沪会战。

1938年王东原升任军团司令,但军长职务被他推荐心腹77师师长彭位仁接手。彭位仁把持军长职务长达5年,直到1943年彭位仁被调任集团军副司令为止。

但73军军长又被王东原向蒋介石保荐的15师师长汪之斌继任。

蒋介石对于军阀部队是能整编就整编,尽量变为中央军。但73军高层难以触动,只得暂时不动,强行整编恐怕会影响部队战斗力,甚至倒戈投靠日寇。

在汪之斌上任之前,蒋介石亲自面见了他。蒋介石有一套识人的本事,一般看看人的谈吐和举动,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

此次蒋介石一见汪之斌就非常不满意。

汪之斌当时已经60岁高龄,头发已经秃的不剩多少,身体肥胖,满脸花白胡子,走路都有些踉跄。蒋介石和他聊了一会,感觉汪之斌反应有些迟钝,有时候词不达意,看来还是年龄原因。

事后蒋介石埋怨王东原:你怎么介绍这样一个老头子当军长,他哪里像个军长样子?

王东原解释说:汪之斌忠实可靠,作战勇敢,出身行伍,有胆有识有智有勇。

由于73军高层都是王东原的心腹,所以明知道汪之斌不太行,蒋介石也无法动他,勉强任命他为73军军长。

既然主干还是军阀部队,那么自然不可能被重视。73军战斗力不强,更惨的是在半年前的鄂西会战中,该军损失很大。平均各师战斗伤亡就有百分之五十,撤退期间又有2000左右官兵死于和日军的追击战斗。这样名义上应该2万人的73军,在战后包括伤员仅为战前的一半左右,损失了近万人。而实际上由于军阀部队长期存在的吃空饷和补充不得力的问题,73军也没有2万人,3个师一共只有1万5000人左右,这样战后没受伤的官兵就剩6000、7000人而已,平均每个师仅有3000人左右(一个师满员应该7000多人)。

鄂西会战结束以后,第六战区给73军补充了几批壮丁,帮助73军恢复到1万多人的兵力。可惜补充的多是身体虚弱的青年农民,不但毫无战斗经验,也没有基本的训练。

由于鄂西会战期间,基层军官伤亡也很大,老兵更是死伤殆尽,73军的新兵无法迅速提高作战能力,整个军战斗力大大不如鄂西会战。

此次13师团猛攻的73军15师,本来是73军的主干,也是军长汪之斌起家的部队(汪之斌曾经担任15师师长)。

可惜的是,在1943年11月,15师却是73军状态最差的一个师。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