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12:徐州大突围-上(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一十二(新抗战系列之三十四)

日军虽然装备不少卡车和坦克装甲车,但尚且没有实现机械化,摩托化。

台儿庄战役的情况迅速被各国媒体宣扬到世界上,国军缴获日军的大量物资,重炮,甚至坦克的照片被全世界所关注。日本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还从没有过这样的失利。由此上到天皇,下到普通老百姓(其实普通老百姓知情的不多,日本本国报纸不敢写这些),个个又急又怒,急于挽回颜面。于是日军从上到下几乎在一瞬间内,都发誓要改变之前所谓1938年不进攻的计划,转为立即集中重兵进攻徐州。

孤注一掷,歼灭徐州国军主力

此次台儿庄战役的失利让日军大大丢了面子,两个精锐旅团伤亡的近2万人也让日军相当心疼。

当时日本军部为了不扩大侵华战争,不彻底陷入中国战场,更为了消灭敌后日益强大的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已经制定了至少1938年10月之前不发动新的进攻的命令。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因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急于求胜,矶谷廉介和板垣征四郎师团各一个主力旅团被擅自出兵进攻台儿庄地区,导致最终都遭受重创。此时台儿庄的战败,已经让大日本皇军颜面扫地,包括日本军部在内,已经无法淡然处之,甚至连天皇本人都火了,一致要求立即报复反攻徐州。

当然,要求报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全力攻占徐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全歼徐州地区国军主力。

日本军部根据侦察机以及地面部队的侦查返回的情报,意外的发现徐州一线已经集中了国军的重兵。

国军高达40多个番号的师(约40万人的部队)已经聚集在徐州一线,另外还有约20个师(近10多万人)正在向徐州高速开进中。

看来国军是试图在徐州继续扩大战果,拖延日军南下的步伐。

这一点,让日本军部又惊又喜,几乎高兴的吐血。

日军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陆军主要学习普鲁士,也就是后来的德国。

日军上上下下,对德国的军事理论都是非常赞同的。

而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的关于“寻找敌军主力决战”更是被日军高层军官奉为至理名言。

克劳塞维茨一再说明,让敌人屈服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最大暴力消灭敌军敢于抵抗的任何力量,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敌人。

而二战中的日军也是这么做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放弃华北战场的速战速决,将主要兵力搞到上海来,就是希望一举歼灭国军75个师60万人,让其无力抵抗,屈膝投降。

可惜淞沪会战中,国军虽然伤亡18万人,余部却仍然从容撤退,没有被日军全歼。

淞沪会战爆发的同时,日军又在北方发动了规模惊人的太原会战,妄图一举歼灭山西境内国军58万大军。但最终结果也是山西国军损失约10万人以后撤退成功,主力没有被歼灭。

这一系列的所谓歼灭国军主力的决战,都没有成功。

注:日军对美军搞得这一套,其实也是实行所谓的决战理论。他们通过珍珠港事变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后,一再寻找和美国舰队剩余主力决战的机会。日本海军妄图一举歼灭美国海军现有主力,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没想到在中途岛战役反而被美国寻机决战,损失了四艘极为珍贵的航空母舰。而日本海军居然还是不死心,随后仍然在寻机和美国舰队决战,甚至规模空前的莱特湾战役,也是要歼灭美国舰队主力,可见这种思想已经深入日本军人的思维中。

日军高层在1938年初惶恐的发现他们并没有消灭国军主力,而只是占领了一些中国的地区,国军也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那么不管日军是否愿意,战争已经向日军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也就是持久战方向飞速发展。

可是目前却正是国军战斗力比较虚弱的一个时期,可谓从1937年中到1939年初最虚弱的一个时期。

简单来说就是青黄不接,老的部队因为伤亡太大在休整,新的部队由于国力差劲还在编组中,只剩百分之五十的部队还在一线作战。而因为战争的损耗,日军认为目前国军一线部队战斗力为七七时期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日本军部估计目前国军一线作战部队约有100万左右,另外70,80万因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作战中伤亡过大,正在后方编组休整,短时间内无法有效作战。

另外还有约50,60万的新军正在编组中,预计几个月后也可以完成组建工作。

总之,国军总兵力已经从开战时候的180万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人,但国军一线作战部队不过100万人,而尚在编组休整的部队高达100多万人,一线作战部队并不算多,侵华日军现在的总数已经超过80万人。

日军之前遇到的问题,一是始终抓不住国军主力,二是就算抓住国军主力,尚且没有能力将他吃掉。

那么,现在就是日军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一来国军主力有一半已经聚集在徐州一线,二来国军此时青黄不接,战斗力有限,而日军由于连续增兵,总的战斗力反而比开战前强大的多。从两个方面来说,日军如果把握住这几个机会,就有可能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

如果在徐州一举歼灭国军64个师60万人,也就等于将一线作战国军的主力一半以上歼灭掉,那么依靠剩下的40万人,还怎么可能保卫住处于抗战第二层防御圈的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

日军在歼灭徐州的国军以后,只要集中30,40万大军,直接进攻河南,迫使国军迎战,就能在日军最擅长作战的平原歼灭国军主力。

无论国军是否迎战,日军在平原上都可以短时间内占领河南省,然后立即南下直接进攻武汉(河南省南边就是湖北省),在湖北湖南迫使国军同其决战。

如果国军试图在武汉决战,仅仅剩下少量残缺不全的部队,无论如何也不是数量相当的日军对手(日军战斗力在当时相当于二倍数量的国军,主要是装备差距太大,训练和指挥也有一定差距)。

如果国军率领新军和休整没有齐备的部队,强行在湖北同日军决战,那么最终结果可能是拖延了一些时间,但部队则全军覆没,这些省份还是会被日军占领。

由此和湖北,湖南省接壤的四川省,广西省,贵州省这些所谓的抗日最后防御圈也就无兵可用,再险要再适合防御的地形也是白搭,恐怕只能投降了。

如果国军为了保存实力,只是将湖北湖南的国军主力立即撤走,那么原本可以阻挡日军数年之久的湖北,湖南,广西这条抗战第二条防御圈也就被日军轻松突破,华中华南大部分精华区域又被日军以极小代价占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日军下面必然会集中几十万兵力连续攻击近在咫尺的国军最后防线。此时国军兵力单薄,领土又大量丢失,所有外援通道又被切断,仅仅靠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康等几个不发达省份组成的最后防线,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抗战也就失败了。

所以,日本军部欣喜若狂的制定了倾全部可以使用的主力于徐州,要求务必短时间歼灭徐州国军60万主力。

不过,显然这个计划是和之前制定的1938年不发动新的进攻是完全矛盾的,必须由日本军部和天皇本人亲自批准才行。

当然,这个计划被日本军部批准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日本陆军大臣曾经很害怕天皇裕仁本人会反对这个计划。

没想到同样大感丢面子的裕仁天皇,也立即批准这个计划,还让军部赶快执行,不要失去战机。

日本军部对此极为兴奋,立即实行了这个计划,其速度快的让人不敢想象。

由此,仅仅在台儿庄战败后的第2天,也就是4月7日,日本军部向在中国的华北和华中方面军下达正式作战命令:重创中国军事力量,攻占徐州、打通津浦路。

日本军部命令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和华中方面军畑俊六大将务必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手上所有可以使用的兵力用于徐州战场,不可以有任何保留。而且两军必须通力协作,不可再像之前一样,凡事都留一手,各顾各。

日本军部命令:寺内寿一大将的华北方面军分两路进攻,分别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合围徐州。以大部分主力击溃徐州北部台儿庄,徐州一线的国军,占领徐州北部;同时以一部强有力的兵力占领徐州西边的鲁南和豫东地区,形成徐州北边和西边的包围圈。

而畑俊六的华中派遣军主力则从南向北进攻徐州,攻占徐州南边的苏北,皖北地区;同时以一部配合华北方面军占领徐州西边的鲁西,豫东地区,形成徐州南边,西边的包围圈。

由于徐州东面是大海,日军又完全控制制海权,所以日军在东面无需防御。

日军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就可以从南西北形成一个完全的包围圈,将徐州60万国军彻底包围歼灭。

没那么简单

对于这个计划,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非常支持,因为他是最坚定的扩大侵华战争派。之前台儿庄战役中被包围歼灭的第10师团,第5师团也都是华北方面军的部队,寺内寿一此时自然恼羞成怒,急于将功赎罪,挽回颜面。

但华中方面军司令畑俊六接到命令却大吃一惊。

在他看来日本军部又开始异想天开了。

围歼徐州的国军主力这个目标当然是没错的,可现在的侵华日军哪来这个实力。

当时侵华日军总兵力不过70,80万人,占据着华北五省和华东三省的巨大地盘,占领区人口近一亿人。地盘大,人口多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麻烦的是占领区的国军正规军游击队多达几十万人,另有几十万敌后抗日民军存在,他们持续不断的袭击日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预计至少1,2年才可以大体控制这些占领区,消灭一部分国军抵抗力量。以在东北对付抗日义勇军和抗联的经验来说,就算将来能完全控制这些地区,恐怕需要3,4年时间,甚至永远也不可能。

注:东北抗联前身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其实是1931年918事变时候起来抗日的东北义勇军一部。。抗联在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实际上极为不适合游击战的东北坚持到1941年才基本退到苏联,作战长达11年之久。日军为了消灭抗联,使用了巨大的军力和物力。

那么现有兵力控制目前占领区尚且有问题,又拿什么来主动出击歼灭国军60万主力呢?

以华北方面军为例,一共只有9个师团又5个旅团,而他所谓占领区的华北五省中,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有大量国军敌后正规军和游击队存在,山西,绥远的国军还在大举反攻日军,打的日军狼狈不堪。剩下的山东省还在中日两军的激烈争夺中,还没有被日军占领。

为了成功执行徐州包围战,华北方面军至少需要出动15万以上兵力,那么至少要从这个9个师团又5个旅团抽调出5到6个师团参战。

华北方面军一共就这点家当,余下的3,4个师团又几个旅团就算把每个士兵劈成两个来用,也绝对无法有效控制住占领区。

那么这些日军占领区等于被放弃了,日军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还是雏形的国军敌后抗日力量飞速发展,恐怕在短时间内他们就能发展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华北几省很多地区此时处于真空状态,很多农村地区的人甚至几年内没有看到过日军。当时国军刚刚撤退,日军又没有兵力占领,当地一些国军军官,共产党军官,甚至各种抗日分子到处组建抗日的部队。

华北经过几次大会战,到处都是中日两军丢下的武器弹药,而日军的四处奸淫烧杀,也使得稍微有血性的男青年纷纷自发起来参军抗日。各种抗日民军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光是河北省就不下上千个抗日的司令。他们的兵力多则几千人,少则几十人,大的控制十几个县,少的控制一两个村子。

这种现象出现的前提是日军没有立即控制占领区,如果日军占领这些地方以后立即调动大军进行围剿,并且扶持有战斗力的伪军和伪政权,那么像幼苗一样刚刚出现的抗日武装怕是瞬间就损失大半。

当时大部分抗日的民军其实没什么什么战斗力,也没有经验。

如果日军军部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随意放弃占领区后方而擅自集中主力用于一线作战,坐视日军占领区的中国抗日武装飞速增长,无异于自我毁灭,也应该是侵华日军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另外,畑俊六经过估算,就算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砸锅卖铁,抽调全部可以使用的机动部队,也顶多只能使用8个师团约25万人。

25万兵力确实不算少,基本和淞沪会战参战日军一致。

如果这些兵力在狭小的日本作战,自然会毫不费力的胜利。可惜中国大陆地域辽阔,这25万兵力其实算不了什么。

徐州一线的山东南部和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作战面积至少有10几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日本领土面积不过37万平方公里),其中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形较为复杂,对大兵团行动有很大影响,而山东南部也有沂蒙山区,地形也不简单。

在这种地形地貌下,以区区25万兵力进行击破国军的作战自然是绰绰有余,但要围歼国军60万主力则有很大难度。除非这25万日军像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那样,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火力,还必须高级指挥官具有极强的整体指挥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包围圈。

可惜当时日军自然和几年后的精锐德军无法相比。以畑俊六对日军的了解,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合围,日军就算形成包围圈,也必然出现很多漏洞,很难彻底歼灭国军。

二战历史上最厉害的一场围歼战役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基辅战役,这也是至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围歼战。

基辅战役持续了1个多月,德军采用两翼包抄的战法,以极为惊人的高超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将高达85万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合围。

此次战役中,由于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大多在之前的乌曼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损失掉,所以面对德军作为先导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无能为力。

德军中最著名的两个将领,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率领的第1装甲集团与海因茨•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平原上纵横驰骋,短时间内穿插数百公里,一路击溃苏联的抵抗,最终在基辅以东120公里的罗克费特沙会师以完成包围圈。

包围圈中的苏军高达85万人,合围的德军不过50万人,但苏军仅有25个师装备还算齐全,兵员比较齐整,其他部队大多是战斗力较差的新军,最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装甲力量,无力挫败德军两翼合围中的机械化部队。

相比起来德军有三分之一部队是战斗力很强的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所以无论机动性,火力,高级军官素质,普通官兵战斗力,德军都远远强于苏军。

最终包围圈的苏军弹尽援绝,试图突围的几次反击也全部被德军阻拦。

由于德军具有绝对机动性的优势,苏联步兵师无论朝哪个方向出击,都被德军阻拦。

最终包围圈内的85万苏军仅有15万人拼死突围成功,苏军4个集团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高达70万人被歼灭,其中战斗伤亡仅有16万人,因为弹尽援绝无法作战被俘的苏军却高达45万人。苏军还损失了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884辆坦克,整个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灭。

注:乌曼战役为德军在乌克兰的乌曼地区合围了苏军第6及第12军团共12个师(包括第80狙击师及第139狙击师),苏军30万人中伤亡10万人,另有大约10万人被俘,包括苏军第6军团、第12军团、4个军及11个师的指挥官。此次战役和战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战,苏军的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率领的4个机械化军被德军基本歼灭,这也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前最大的坦克战。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