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96:四行仓库和松江城(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六(新抗战系列之十八)

在大场失陷以后,淞沪会战胜负已定,国军再继续死拼从军事上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加之日军主力也被吸引到上海一线,国军战略目的也达到了,从战略上来说也没有继续拼下去的必要。

为避免剩余主力被日军围歼在上海,自大场失陷以后,国军开始主动的战略收缩,准备撤离出上海战场。

可以说国军的军事高层,在整个八年抗战中的战略头脑总体是比较清醒的,该打的时候打,该撤的时候撤,基本没有被日军大规模合围歼灭过较大的部队,尤其没有被日军合围过成建制的大部队。

而避免被日军大量合围成建制部队,是国军在八年抗战中需要特别重视的。

这也是中国的特点所决定的。

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曾经因为高层指挥错误,出现极为惨重的成建制部队被消灭。

这些战役中,明明苏军的后路已经被德军包抄了,斯大林却仍然命令包围圈中的苏军坚守阵地不突围,如果擅自放弃阵地就为叛国罪,就算突围成功也会被枪决。更离谱的是苏军明明已经被德军合围导致全军崩溃,斯大林还命令包围圈中自身难保的苏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最终导致出现极为惨重的成建制部队被歼灭。

仅仅一个基辅会战,苏联被成建制消灭整整4个集团军共43个师,被重创1个集团军,整个西南方面军基本全军覆没,损失70万之众。

这种损失不是像国军那样被击破战,所谓被击破也就是虽然参战部队损失很大,但一部分主力部队仍然能够突围。打个比方,国军一个团和日军作战,激战中伤亡了一半,被迫后撤到后方。但这个团并没有被全歼,所以整个团的骨架和部分肌肉还在,团长副团长,营长,连长甚至排长班长和一部分老兵成功带着武器退到后方。

那么以这支损失惨重的部队为基础,只需要补充一部分新兵,在老军官和老兵的指导下,用不了太长时间就能恢复该团大部分战斗力。甚至像淞沪会战的国军一样,仅仅在后方休整半个月,补充新兵以后就再到战场继续激战,这种部队战斗力也算不错,也能打硬仗。

而这种作战由于撤退时候国军官兵肯定都是带着武器的(在各国军队中丢失武器都是重罪),所以武器弹药上面也不需要太多的补充,不会太费事。

但如果像苏军一样,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全部被歼灭,甚至连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都被打死了,整个部队完全没有了,武器也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又怎么可能恢复?就算可以重新编组,这种完全新建的部队和老部队相比战斗力自然大大差了一截。

可以说,当时恢复能力最强的二战国家就是苏联,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初期遭受一连串严重打击后最终稳住阵脚,主要是依靠他国内巨大的预备兵员数量,以及超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能够短时间内编组出大量新式部队。

但这种新编部队战斗力普遍不强,实战中损失相当惨重,往往是德军的2,3倍。因为毕竟这些苏军官兵是完全的新军,无法和久经战争的德军老兵对抗。

仅仅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伤亡总数高达110万人,新组建部队由于战斗力不强,新兵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以后一般活不过24个小时。以当时苏联人口仅仅1亿多人计算,适合服兵役的青年总数大约1千多万人,仅仅一个战役就损失了接近10分之一的青年人,这个数字换在别国足以亡国灭种了。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死了800多万青年人(其中大部分为战死),其中战前有一年出生的(记不清是1920年还是1921年)青年由于正好处于最适合服兵役的年份,战后这年出生的青年仅有百分之十二没有死亡或者受伤残疾。

由于战争中男人伤亡太大,导致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女性多于男性,很多女人找丈夫很不容易。中国解放后曾经派出一批留学生去苏联,这些小伙子很多都娶了苏联媳妇。

至于军火的补充上,苏联也有强大的能力。

苏联有当时世界第三的军工生产能力加上西方不惜一切的援助,这才弥补了初期的大量损失,稳住了阵脚。

对于中国来说,一是武器弹药根本无法弥补,整个八年连步枪才生产了80万支(德军二战生产步枪1200万支,苏军也类似),万一部队被合围,怕是新编组部队只能拿大刀长矛作战了。

二是中国人口虽多,但东北,华北,华东等人口众多的地区很快沦陷,当时中国人普遍身体衰弱,适合服役的并不多,加上后方稻米生产又需要大量壮劳力,实际可以当兵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中国缺乏苏联那种超大规模且非常完善的新兵训练体系,短时间内绝对无法编组大量新兵的。

所以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军尽力避免被日军大量合围的情况,事实证明也基本没有过这种情况。就这方面来说,国军还是很成功的。

当时国军在上海总兵力高达50万人,加上附近的10多万人,总兵力约75个师60万人。

但此时苏州河北岸都已经失陷,上海西边基本被日军控制,沪宁铁路被截断。上海的东部是大海,北部是长江。

如果此时日军再从南边的杭州湾登陆,那么国军必背靠东北两面死地,遭西南两面夹击,等于被日军合围了。

所以,此时必须考虑战略上的转移。

从10月26日大场失陷开始,蒋介石命令国军开始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并准备全部撤出上海。

当时闸北区也在撤退的范围内,大军撤退必然要留下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殿后防守。由于当时闸北区面积很大,时任淞沪战区最高指挥官的顾祝同开始想让德械88师留下进行防守,但88师师长孙元良并不同意(孙元良是著名琼瑶剧演员秦汉的老爸)。

孙元良认为闸北地区已经被日军轰炸炮击成一片废墟,所谓防御阵地早已不存在,加上此处本来就是一片平地,根本没有防御的条件。

而他的88师虽然英雄顽强为日军所恐惧,不过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激战后伤亡惨重,前后经过5次兵员补充,就是这样兵力尚不足满员时期的七成。

在此防御上的绝地,以大量疲惫的部队来守,等于给日军的炮火当靶子,不但会伤亡巨大,也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实际就没有意义。

在孙元良等人看来,不如留下一个精锐营,固守原来作为88师师部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以一个营兵力可以防御数日,这样一样可以成功掩护大部队撤离,而且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当时顾祝同也同意了,这个重任就交给了88师524团第1营(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没有参加四行保卫战,后来在南京保卫战中殉国)。

最终由该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423人留了下来。

谢晋元当时32岁,黄埔四期生,广东梅州市客家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并且受过伤,是一名老军人。

当时孙元良亲自同谢晋元见面,下达死守最后阵地的命令。

孙元良告诉谢:你们的新兵多,不能以简易阵地死守。要全部退到四行仓库,这里建筑物坚固,而且有88师师部保存的很多粮弹,有坚守的条件。

谢晋元当时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筑,在新垃圾桥(今西藏北路桥)西北沿,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

当时上海治安不是太好,由于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该市盘踞着各路黑帮分子和众多全国流窜的劫匪。市内经常有武装抢劫案发生,甚至在后来日伪控制时期还出现公开抢劫运钞车黄金的案件。四行仓库作为银行的仓库使用,自然首先要考虑防匪防盗,所以建筑物修筑的非常坚固,墙壁也非常厚实。

四行仓库的位置很特殊,他紧靠苏州河边,跟英美控制的租界近在咫尺,仅仅相隔一河。

这个第一营,也曾是88师的主力加强营,本来满员时候一个营官兵高达800多人。经过2个多月激战后,该营伤亡殆尽,经过几次大补充,也仅仅达到以往一半的规模。

就这423人中,还有约200人是新兵,其中湖北籍的新兵最多。

湖北保安5团是最近一次补充的部队,这个保安团里面基本都是77事变后刚刚参军的新兵,当时服役还没有满半年。

虽然没有太多战斗经验,但湖北人也好,江苏人,广东人也好,他们战斗意志都非常旺盛,也都是自愿来到抗日战场,此战是有心硬拼的。

在当时,他们也确实有硬拼的条件,88师在撤退时候特地给他们留下了大量弹药,还有27挺捷克式轻机枪,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几门82迫击炮和多达数百箱手榴弹。

当时全军已经大撤退,谢晋元接到命令以后,立即通知少校团副上官志标和少校营长杨瑞符,让他们分别率领部队赶往四行仓库。

而此时由于通讯大部分被日军破坏,各部又撤退的很急,最终只有1连和2连联系上了,这两个连立即赶往四行仓库。

而3连和机枪排,一连3排此时已经跟随大部队后撤,一时联系不上。

在被传令兵追上的时候,这1个连又2个排的战士们已经撤出了危险区,就要上火车撤到南京去了。

但在接到命令以后,这几百战士立即回头,一个人也没有做软蛋,全部回到如炼狱一般的闸北战场。

可以说,这是极不容易的,因为当时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留下殿后是九死一生的。

最终400多人都到达四行仓库,开始4天激烈的防御。

当时日军还没有打到这里,谢晋元随即将三个连分散到仓库内四面防守,将仓库周围房屋烧毁用来扫清射界,还在外围埋设了炸药。

四行仓库的库门巨大,几乎无法堵住,谢晋元他们用仓库中堆积如山的一袋袋羊皮,小麦将库门堵死。

第二天上午开始,中日两军开始接触交火。先是10多名日军侦察兵大摇大摆的走过来,由于认为国军已经撤退,他们根本没有准备,被国军1挺机枪扫射,死了4,5人,余者赶忙逃走。

由此,日军也知道四行仓库有国军,从下午开始,日军开始一股股的向仓库发动进攻。

先是50多人和在外面埋设炸药的第三连排长尹求成等十几人遭遇,双方互射一通,日军火力较猛,尹求成排长赶忙带着部下退入仓库。

之后日军以连为单位(中队),连续冲击四行仓库。

第二股日军冲到四行仓库外围就被埋设的炸药炸死不少,被迫退了下去。之后又有第三股,第四股。

国军依靠坚固建筑死守,双方激烈交火,国军有防御工事掩护,伤亡不大,日军进攻部队四周没有掩护,被国军机枪一顿痛击。

激战中国军三连连长石美豪面部被三八式步枪当场射穿,但他并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腿部再次中弹,流血不止,才被迫下去包扎。

其实石连长要感谢三八式步枪的设计者,如果不是它的子弹威力小,他早就去阎王爷那里报道了。

激战中,一股近百人的日军拼死冲入四行仓库正面,但撞不开仓库大门,又赶忙冲入守军的射击死角,并且试图攀爬到楼上去(四行仓库一楼没有窗口,所有窗口在楼上)。

仓库中的国军急忙爬到屋顶,向正准备爬楼的日军头上扔了十几颗手榴弹和几枚迫击炮弹,

当场炸死炸伤数十人,余者仓皇逃走。

当日国军仅有6人伤亡,日军伤亡数十人。

第二日也就是10月28日,日军已经明确知道四行仓库是国军在闸北掩护撤退的唯一支点,必须攻下。

但让日军指挥官头疼的是,四行仓库非常坚固,如果不用重炮和飞机重磅炸弹轰炸,恐怕无法将其击毁。如果单单靠日本步兵上去冲,就等于和只有轻武器的国军装备一样,没有任何优势了。日本兵虽然嚣张,也是爹妈养的,身体也挡不住子弹,肯定会伤亡惨重。

不过如果日军用重炮和飞机打击的话,四行仓库离英美租界仅仅隔一条苏州河,仓库后面就是洋人的住宅区和租界的煤气供应站。一旦打不准,炮弹就打到洋人头上或者击中了煤气供应站,那就不得了啦,肯定会造成很大伤亡,造成严重的国际事件。

当时日本政府尚且不敢跟英美法等主要列强翻脸。之前由于伏击蒋介石,结果将英国大使许阁森的坐车炸翻,将许本人炸成重伤。为此英国方面极为震怒,日本大使出面再三道歉,并且赔偿一切损失,勉强止住了英国人的怒气。这件事情刚刚结束,日本政府自然不敢再去摸英国佬的老虎屁股。所以日军指挥官犹豫再三,决定不用重武器,仍然只用步兵部队强攻。

这样一来,四行仓库防御的国军就有了一定的优势,四行仓库可以有效抵抗日军任何轻武器的打击。

当日,一架日军飞机飞到四行仓库上空,但不敢投弹,被守军重机枪朝着空中一顿扫射后赶走。

上午,日军先是派出一支部队试图偷袭,被国军守军发现,国军用重机枪一顿痛击,日军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逃走,没有能够接近仓库。

这次战斗中,谢晋元团长亲自用步枪远距离阻击,也击毙日军一名(谢晋元是个有名的射手)。

见强攻偷袭都不行,又不能用重炮轰击,日军决定用小口径平射炮试试看。

下午,日军占领了附近的交通银行大楼,并且在房顶架起4,5门平射炮和几挺重机枪。可惜小口径平射炮威力太小,前后轰击了整整两个小时,只在仓库墙壁上轰出一些大小不等的缺口。

反而日军重机枪火力很猛,子弹从四行仓库各扇窗户射入,对国军威胁很大。

谢晋元下令将重机枪赶快搬上楼顶,从上向下射击日军。

由于四行仓库比交通银行大楼地势高,日军完全被国军机枪压制,被密集的子弹打得无法站住脚,非常狼狈的推着火炮和重机枪逃出大楼。

当日,日军进攻也完全失败了,再次伤亡数十人。

经过这两天的战斗,上海市民得知四行仓库还有国军。他们对这支子弟兵十分支持,便通过电话和大声喊话,问守军需要什么。在得知守军粮食不足,租界的上海市民蜂拥捐款,一下子就捐献了整整10卡车的粮食和慰问品。

当日在日军进攻间隙,3辆卡车冒着极大的危险,将补给运送到四行仓库内,并且将这两日受伤的10名伤员运走。

搬运物资期间,卡车被日军发现,他们立即开枪射击,3名国军战士当场殉国。这些卡车在接受完全部伤员以后,也赶紧撤走了。

日军随后恢复了射击,整日整夜进行拦阻性射击,封锁四行仓库四面,还派出几艘汽艇驾着轻机枪沿着苏州河巡逻,封锁河面。

租界老百姓再也无法接近仓库。

但这不能阻挡所有人的爱国热情。

当时整个闸北除了四行仓库全部被日军占领,仓库附近建筑都插上了日本的膏药旗。谢晋元为了鼓舞士气,很想在四行仓库顶上升起中华民国国旗。但当时紧急赶赴仓库,官兵都只带了武器和弹药,顾不上带国旗。

让谢晋元他们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22岁的少女军杨慧敏(女童子军)将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裹在身上,冒着日军枪弹渡过苏州河,送到四行仓库里面。

可以说,在当时,即使最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也不绝对敢随便在这样的战场上移动。因为日军四面包围四行仓库,而日军中有一批射击非常准确的射手。像杨这样,其实随时都可能被日军击毙。杨慧敏这个小姑娘真是非常有勇气,让人钦佩。

一路上杨慧敏几次被日军射击,几次卧倒爬行,好在当时是深夜,日军视线不良,加之朝租界方向开枪不敢太猛烈,杨最后侥幸跑到了仓库内。

由于奔跑猛烈,心情紧张,杨慧敏将裹在身上的国旗解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她的汗已经将内衣外衣和这面国旗全部浸透了。

第二天10月29日,四行仓库升起了青天白日旗,在四周日本膏药旗中间非常显著。此举让苏州河对岸聚集的三万多中国老百姓欢声雷动,他们高呼中国万岁的声音震动了整个租界,也让西方新闻记者拍下了好多照片。

而此时杨慧敏也带着一份名单,在仓库守军火力掩护下拼死游回租界,名单里面记载着800个姓名。

其实其中300多人是虚构出来的,主要是谢晋元试图迷惑日军。他宣扬有一个团兵力,就可以让日军出动更多兵力围攻四行仓库,以牵制他们的大部队。

不过由此,八百壮士的称呼就传开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