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8:家(长征系列之十一)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十八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这个地区不适合骑兵作战

红军在大草地的巴西分道扬镳,一部由毛泽东率领,包括林彪和彭德怀的一三军团(总数不到8000人),北上赶赴陕北苏区。另一部则是由张国焘率领(除了四方面军八万主力以外,还有原属中央红军的五军团和九军团,总数大约九万人),南下赶赴成都平原。

南下的张国焘和北上毛泽东各有各的心事,他们面临的形势都是比较紧急。二支红军未来会怎么样?很难预料。

北上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开始北上,所部还剩7000人左右,加上红军大学等非战斗人员也不超过8000人。装备不整,士兵疲惫不堪,但是红军的主力仍然是久经战阵的红一和红三军团。

这二个军团现在只剩下出发时五分之一的兵力,但是剩下的最短也打过半年仗,大部分士兵经历过数次围剿和长征整个过程。残酷的战争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他们每天只吃几两米饭,睡二三个小时,却可以日行军超过百里,翻山越岭,一天作战好几次。当时从中央苏区出发的有十万大军,体力和意志较弱的战士几乎都在长征途中牺牲了,剩下来这些人都是最为顽强和可靠的。

一般的军阀部队远远不是他们的对手,连中央军战士也勉强和他们相当。用毛泽东的话来说:留下的这几千人都是革命火种,每个战士都可以当排长连长的。分析当时的形势,红军北上的军事威胁很小。当时红军需要经过甘肃和陕西,此处都不是国民中央政府控制的地盘,而当地军阀实力都很弱。

以甘肃为例,一个穷省居然有四股势力割据。在武威,张掖,酒泉一带,由马家军阀控制,陇东则是军阀杨渠统控制,岷县,渭源一带有军阀鲁大昌控制,至于兰州一带由中央政府朱绍良控制,中央军只有一个团在兰州驻防。

军阀割据一方,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为所欲为,横征暴敛。加上甘肃原有的复杂民族问题,国民政府只能勉强控制甘肃各地不出现公然的武装反叛现象,无力控制地方的军阀。

而如鲁大昌这类地方军阀,所属部队只有一个师,不过数千人,而且多是流氓土匪之流,装备差,战斗力低下,加上平时军纪废弛,当地百姓无不痛恨。他们哪是红军7000多正规军的对手。

红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攻陷甘南的军事要地腊子口,打开通过甘肃的门户。一旦红军突破腊子口天险,甘肃广阔的天地就全部留给了红军。国军以少数兵力想围歼机动性惊人的红军,几乎不可能。

国军

蒋介石得知红军以数千人的伤亡通过大草地,还击溃中央军在包座的防线以后,不觉勃然大怒。他下令将包座防御不利的中央军武诚仁师长革职查办,并且迅速进行新的军事部属。蒋介石感觉甘肃和陕北一带地域广大,数千机动红军非常难以围剿,所以军事部属也是尽力而为。

首先,蒋介石急电甘肃军阀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命令其务必扼守岷县和腊子口,如果失职,军法从事。

其次,蒋介石从豫皖边境急调原属滇军的第三军王钧部赶赴鲁大昌的岷县之后天水,武山一带,沿着渭河驻防,作为第二道防线。

还有,蒋介石又调江西瑞金附近清剿红军陈毅残部的原属湘军的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他们沿着甘肃会宁到隆德一带驻防,作为王钧部后面的第三道防线。

除此以外,蒋介石深感所部兵力不足,急调还在华北的东北军张学良部几个军到陕北和甘肃增援。

主要为:东北骑兵军何柱国部赶赴甘肃平凉,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进入天水和兰州,防止红军攻打这几个要地。至于东北军第五十七军董英斌部,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则进入陕西和固原等地,试图封锁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二十六军的联系。

最后,蒋介石要求宁夏的马家军马鸿逵第十五路军派兵进入甘肃和陕西协助防守。

蒋介石的部属虽然大体还可以,但是照常理来说,红军进行机动的运动战,活动就像流水一样灵活多变。国军在甘肃数百公里的广泛区域这样布防死守,除了一个小小的腊子口以外,又没有天险和战略要地可以扼守,是不太可能封锁住红军的。

对于红军最有效的就是追击战和围歼战等运动战,而不是单纯依靠阵地的防御或者机动的遭遇战。国军在长征中之所以能够歼灭红军超过八成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的就是这种战术。

由军阀地方部队利用地利进行围堵,后面的中央军尾随追击。一堵一追,由于追击的十万中央军战斗力占有绝对的优势,红军要想避免被中央军歼灭,就必须以较大代价尽快行军,突破地方军阀的封堵。所以,红军的一路的损失都不轻。在湘江会战中,红军面对地方的桂军和湘军就损失了3万多人。

在四渡赤水的战斗中,由于中央军和川军,滇军,黔军的联合作战,红军损失也近万人。之后,在云南的千里行军中,此时的红军因为战斗力大减,无力和滇军中央军正面对抗,只得火速急行军。结果在云南的大山中,也损失了数千人。

大渡河也比较类似,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时候的10万大军(战斗人员8万多人),到了渡过大渡河以后,仅仅剩下2万多人了(战斗人员少于2万)。

但是,运动战要求所属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和机动能力,而且这二点要至少和红军相当。不然是绝对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薛岳的十万中央追剿军可以达到,但是无论是东北军,甘肃军阀,西北军,都没法这么做。

国军部属随之进行,各部纷纷进入防区,只有东北军部属最慢。当时的张学良对去西北剿共并不热情,他的华北地盘在日本人的压力下,丢失殆尽,转而为西北军宋哲元控制。

现在去西北杨虎城的地盘剿共,既没有可靠地盘,又没有可靠补给,东北士兵打一个少一个,在张学良看来完全得不偿失。共产党和张学良无怨无仇,张学良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和他拼命。

俄界

红军分裂以后,张国焘方面和中央红军方面开始激烈的言语斗争,这个斗争一直持续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在9月10日,中央红军独立北上以后,张国焘随即发布命令《为夺取南下每一战役的全部胜利而斗争》全文有数千字:同志们!北进已经失去了时机,我们的红军决定大举南下,南下的战略方针是消灭四川军阀赤化全川,然后进而赤化川陕甘,创造川陕甘苏维埃根据地以至赤化全西北,全中国。

这命令中详细分析了南下从政治和经济上意义,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政治上的宣传,军事上的准备,还有争取川军的工作。

9月11日,中央发电给张国焘《中共中央关于命令左路军立刻北上给张国焘的指令》:国焘同志,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即命令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9月12日,张国焘见无力影响中央,单独发电命令林彪和彭德怀《张国焘对红一,三军团随其南下致林彪等电》:林,聂,彭,李(李富春)一三军单独东出,将成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会悔之无及。望速归来受徐,陈指挥(徐向前,陈昌浩),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该省终是我们的根据地。

9月12日,中央红军主要领导都到达俄界,他们随即召开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局会议,俄界会议。会议上对张国焘问题作出了结论,共有二个文件《关于张国焘的错误》《中共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可以说这二个文件的措辞还是非常严厉的,老萨摘录一段:造成张国焘同志这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的,除了对于目前形势的机会主义估计外,就是他的军阀主义倾向。

但是,俄界会议并没有宣布中央和张国焘彻底分裂,也没有开除他的党籍。这主要是张国焘目前没有和中央彻底翻脸。

由于红军主力随张国焘南下,原定北上建立大苏区的计划无法实现。中央红军剩下的部队进行了编组,只剩下二个军团。李德回忆,当时红军总数只有9000人左右,战斗人员大约7000人。由于兵力太少,红军原有的建制已经无法维持。

林彪的红一军团有4000人(在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一军团有2万多人)。军团仍然下属2个师,但是1个师仅仅有2个团。由于兵力太少,每个团下属只有4个连。彭德怀的红二军团减员稍重,不过也有3000人。由于兵力不够,军团取消了师的编制,直接下属4个团,每个团也是四个连。另外还有中央军委纵队和后勤纵队,包括学校医院以及其他非战斗人员(比如挑夫),总数大概有2000人。

虽然兵员损失非常严重(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的时候是10万大军,一路上征兵近2万人,但是到达陕北的时候,所部不超过1万人,损失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士兵),在长征中由于特殊的保护:红军团长以上的中高级指挥人员大多都幸存下来。

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中央红军中只有红二军团政委邓萍,在攻打遵义的时候被黔军狙击手击中牺牲,还有湘江会战中没有渡过江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被俘后自杀。其他的战斗人员大多受到一定的保护。高级军官的粮食补给水平较高,很难有饿肚子的情况。一旦生病或者受伤会进入修养连,给马匹或者担架,保证他们能够活着不掉队。

腊子口

红军现在首要目的就是迅速攻占最后一个自然屏障腊子口。从俄界到腊子口外的莫牙寺大约120里路,似乎很近的。但是,这段道路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栈道。

栈道是建立在峭壁边上的木质通道,这些峭壁的边上或者是湍急的水流,或者是深不见底的可怕深谷。我们伟大的祖先在这些绝壁上打出一些石孔,把一些木桩钉在石孔里面,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为栈道了,人畜都可以通行。

这段栈道有相当一部分在白龙河上。白龙河水流极为湍急,和大渡河泸定桥附近类似。栈道就建在河上峭壁大约30多米到60米处,宽度仅仅容下一个人通过,红军队伍被迫拉成数十里长。

一些栈道年久失修,没有木板,就必须现场修理。后面砍伐一些树木,然后击鼓传花式的传到前面,花费了很多时间。除了地形以外,藏族土司武装一直在零星阻击红军部队。通过栈道过程中,红军至少有上百人中弹牺牲或者落河身亡。

有人问,既然栈道那么险,为什么当地藏族人不干脆把栈道破坏呢?其实当地藏族土司也收到了蒋介石毁坏栈道的命令。但是这些土皇帝认为如果摧毁栈道,红军就会长期停留在他们境内,对他们非常不利。而且栈道修复极为不易,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所以藏族土司公然违背中央命令,放红军通过。

红军通过栈道以后,进入了甘肃境内的一个大喇嘛寺——莫牙寺境内。9月14日红军北上刚刚进入莫牙寺,林彪就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必须在三天之内攻陷腊子口。

林彪接到命令以后,对杨成武他们说:腊子口很可能是我们北上最后一个关口,我们一定要胜利。如果不能胜利的话,我们只能去走诸葛亮出岐山的旧路汉中。此处是西北重要粮仓,有敌人数万主力重兵布防。我们以几千人去打,根本不存在胜利的可能。如果不能走汉中,那就只能南下穿过草地,回到张国焘那边去。

林彪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黄开湘和杨成武的红四团,杨成武他们率部迅速前进,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和悬空的栈道。9月17日,红四团赶到腊子口附近。他们立即和驻守此处的鲁大昌的部队激烈交火。

土匪出身的鲁大昌

鲁大昌是割据甘南一带的土匪军阀。鲁本来是甘肃的一个高级军官,在甘肃混了很多年,由于作战勇敢很有一些名声。但是其时运不济,其跟随的长官多次被政敌击败。1928年,鲁大昌的长官又被政敌击败,鲁只身逃亡北平。他在北平待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应该自立山头。在甘肃战局混乱的时候,鲁大昌准备重新回到甘肃。

在离开北平前,鲁大昌找到蒋介石的心腹之一何成浚,表示愿意在甘肃起兵对付冯玉祥的西北军(此时冯玉祥正准备和中央开战)。何成浚觉得这是无本买卖,很高兴,他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给了鲁大昌一个甘肃讨逆军司令的头衔和一些路费。

鲁大昌还是很有些能力的,他回到甘南的时候,只有三四个随从,三四杆枪。他召集当地几十个当土匪的旧部,首先将岷县等地的县长赶走,收编了当地的警察。接着将周边几股土匪或是收编,或是击溃,部下很快过千人。

到了1930年,甘肃发生军事事件,鲁大昌趁机兴起,吃掉了正规军郭安学所部二百多人枪,又吃掉了兵败的雷田中的一部分部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气候。

从1931年开始,鲁大昌以数千乌合之众割据甘南岷县、临潭、漳县、陇西、洮沙、临洮、渭源、武都、西固(今舟曲县)、文县、武山、西和、礼县、甘谷等十四县,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并盘踞七八年之久。

到了1935年,红军进攻鲁大昌的地盘甘南,蒋介石下手令给鲁大昌,命令其死守腊子口,里面用威胁的口气说道:如有失职,唯各该防地军民主观是问,照失地纵匪论处。

鲁大昌觉得红军很有可能在甘南不走,所以还是必须要拼下的。他集中主力,准备尽力抵挡住红军。双方在腊子口交火几个小时,身经百战的红军先头营居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消息传到团指挥部,黄开湘他们非常奇怪,亲自赶往前线查看地形。

到了腊子口以后,黄开湘和杨成武等人顿时倒抽一口凉气。腊子口的地形,几乎只可用一个险字来形容。

根据双方的老兵回忆,腊子口山口仅仅有30多米宽,二边都是绝壁,中间是山沟。其中左边峭壁是石山,高达五百多米,石头间隙中有一些零星的松树,看起来就是猴子也很难爬上。右边的峭壁则是连树木都没有,都是光溜溜的石壁,根本无法攀爬。腊子河从沟内留出,水流极为湍急,而且水很深,红军士兵无法游过去。河上只有一个宽约3米多的独木桥(二根粗木做成)。要进入腊子口,必须通过这个独木桥。

而鲁大昌已经在独木桥的一端建有碉堡,由一个赵国华营驻守,内有一个重机枪排,利用四挺重机枪封锁桥面。在稍远处的沟内高地上建筑野战工事,由王世惠营驻守。如果赵国华守不住,那么也可以退到王营的二线阵地。

鲁大昌认为这么险要的地方,部队无法展开,放二个营兵力足够了。他把大部队几个团主力,仍然留在岷县防守他的老巢。

红军在4点进攻腊子口外围部队,在腊子口以南的鲁大昌第六团被红军迅速击溃,团长朱显荣扔下部队带几个护兵私自逃走。红军在当天晚上九点开始进攻腊子口,以机枪火力扫射鲁大昌的碉堡,同时战士用步枪密集射击。

但鲁大昌的部队也是经过战斗的部队(大部分土匪出身,在甘肃流窜多年),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并非完全的菜鸟。红军射击的时候,碉堡中的鲁大昌部队害怕暴露并不还击。等到红军突进到桥头的时候,他们才用重机枪密集扫射,同时扔出大量手榴弹。

红军连续冲锋数次,但是腊子口地形太险,加上重机枪火力交叉封锁,还有手榴弹的密集投射,红军实在无法前进。连夜激战6小时,红军一步也没能前进,冲上去的战士几乎全部伤亡。

此时团长黄开湘非常着急,他和政委杨成武焦急的研究解决办法。这时候,军团长林彪,聂荣臻也先后来到了腊子口。

杨成武对林彪他们报告:腊子口正面太险了,强攻估计没有希望成功。我们打了六个小时没法前进一步。不过可能是知道红军没有大炮,敌人碉堡没有修建顶盖。现在我们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爬上二边的峭壁,从上往下进攻,将碉堡中的敌人消灭。

林彪听到以后随即问到:二边峭壁能不能爬上?黄开湘他们犹豫说:一般人是肯定爬不上去,但是仗打到这种地步,也只能试试看了。林彪说:不是试试看,是一定得成功。现在军团还有几门迫击炮,炮弹也只有几发了。这些都是炮兵部队千辛万苦的背过雪山草地的。现在全部交给你们,绝对不要让大家失望。黄杨二人领命。

他们回去以后,找到一个外号叫做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让他先爬爬看,能否成功。这个苗族人,虽然只有16岁,但是是一个出色爬山好手,他从小就在丛山中攀爬各种悬崖峭壁采药为生。他家乡苗族人为了采药,经常用一根竹竿,竹竿上面有一个钩子,钩子钩住峭壁的突出树木,借此攀爬。

可以说,大家光听听就知道这样爬的危险有多大。但是命令下来,军人就只能执行。云贵川偷偷渡过腊子河,一个人开始爬山。他用尽全力一点点的爬,几次差点摔下来。由于天黑,国军没有注意到他。最终,他爬到山顶,又爬了回来。

黄开湘,杨成武他们大喜,命令组成敢死队,由身体最好的战士们爬山,另外一部从正面佯攻。正面部队进攻仍然不利,鲁大昌的部队仍然等红军靠近才射击,同时仍出手榴弹。红军正面进攻数次不能得手,伤亡惨重。

鲁大昌的士兵挑衅的向红军喊:你们就是打到明年今天,也别想通过鲁司令的防区。其实这也是鲁大昌的部队在吹牛,他们虽然伤亡很少,但是看到红军数量很多,觉得无法支持,要求增援。但是鲁大昌主力都在保护岷县,没有兵力可调。只是命令后面的王世惠营暂时和赵国华营交替防区,让赵营喘息一下。

红军在3点天亮之前发动总攻,爬上山崖的战士投掷手榴弹,射击,正面部队则猛烈冲锋,红军迫击炮也开始发射。双方战斗格外激烈,但是红军并不成功。

山崖虽然可以爬上去,但是离国军碉堡距离还很远,加上夜黑看不清。山上红军投出的手榴弹造成国军很少的伤亡,国军只有一个连长受伤,士兵受伤不过十人。但是山崖上的红军战士毕竟分散了国军对正面的火力。

而正面的红军进攻确实格外猛烈,有几十个人组成的敢死队甚至冲到碉堡下面夺枪,硬生生的把国军一把重机枪拉坏了。

但是国军二个营长看到红军的勇猛程度,心生畏惧,加上后方没有支援,弹药又不足,决心乘着天黑放弃腊子口(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我想再坚持几个小时再撤退,但是又害怕到了白天后撤不下去。)。

双方又激战二个小时,国军留下一个班殿后,余部全部撤出腊子口。红军乘势追击,夺下了腊子口。此战非常激烈,红军共消耗了子弹三万多发。

鲁大昌残部退往岷县,红军对岷县没有兴趣,火速从周围绕行。鲁大昌畏惧红军,也没有敢于追击,只是扼守县城。

红军突破腊子口以后,没有和鲁大昌继续缠斗,而是火速爬过岷山,赶赴陕西。岷山是青海,甘肃,陕西和四川的分界山脉,山势并不很险,至少和大雪山无法相比了。爬过岷山,很快进入了一个甘肃南部的小镇哈达铺。哈达铺附近酷似中国的内陆地区,田里长者茂盛的庄稼(不是青稞),沿路的房屋也和藏族的房屋完全不同。

哈达铺

经过腊子口以后,红军就没有再遇到大规模的战斗,军事上的威胁几乎不存在了。国军鲁大昌等部已经被红军甩到身后,最近的国军由于兵力不足,在很远的地方徘徊不前。红军得到了修整的难得机会,就地修整了二天。

在哈达铺,毛泽东得知了几个重要的消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陕北刘志丹所部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有一万二千武装(正规军约5000人,其中红二十六军四个团近3000人,红二十七军近2000多人),而且控制了陕北的六个县城,还半控制另外几个县城。此时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的3000多人也到达了渭南,很快和刘志丹部会合,陕北地方正规军数量已经达到8000人。

哈达铺距离刘志丹的区域只有七百多里,红军在哈达铺正式决定向陕北进军。沿途只有渭河,六盘山和西兰公路三条国军防线。根据情报,知道国军在这三个地方驻军都很少,但是东北骑兵军主力和马鸿宾的马家军都在向这些地域集结。

毛认为,此时红军只剩战斗部队7000多人,无法在和国军大部队正面交锋。现在国军正好没有能够封堵红军前进路线,现在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全军突进,高速通过这些地域,尽量不要和国军交火。

毛在哈达铺休息的二天内,对全军下达了各部队应该不顾一切行军的命令,同时派出一部仰攻天水。国军附近主力向重镇天水集结,余部数量很少且畏惧红军,没有增援渭河防线。

红军行军速度很快,全军平均每天要行军一百多里,负责防守渭河的国军王钧部来不及组织防线。红军赶到渭河的时候根本没有遭遇国军的阻击,一路上只有几架国军飞机的骚扰。

渭水很有名,但是目前快到冬季,河水很浅且水流缓慢,最深处仅仅到战士的膝盖。红军没有连桥都没有架设,徒步涉水轻松通过。国军仅在红军渡河点的渭水一线的武山和漳县二个县城驻有少量军队,根本不敢出击。

渭水没有阻挡住红军,红军渡过渭水后在小镇榜罗镇召开会议,这是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最后一个会议。

红军连长以上军官全部参加这个会议,毛泽东亲自发表演讲,主要内容只有:中央红军要尽快赶往陕北苏区,和刘志丹会合。在沿途中,尽量避免和国军交火。下面会通过回族地区,要严格遵守民族纪律。

红军会议后继续前进,迅速逼近战略要地通渭城。通渭守军仅有一团,看见红军数千主力赶到,慌忙弃城逃走。红军进入通渭县城,这个小城的居民一部分逃走了,剩下的居民对红军并不在意,整个县城一切照旧。

红军离开通渭后,就进入了回族区。他们迅速通过西兰公路(西安到兰州),在通过的时候和国军一个团碰了一下。

红军继续火速行军,赶到了最后一个大山六盘山。六盘山对于红军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翻越六盘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红军在六盘山附近驻扎了一天,第二天开拔的时候发现驻扎在一个小镇狄湾镇上的300多红军战士全部死亡。

红军保卫局经过验尸,发现死亡的红军战士个个面目安详,死前显然没有一点痛苦,不像是遭遇袭击致死。保卫局调查人员认为是有人投毒,随即在当地进行抓捕,在狄湾镇抓获了一批嫌疑分子。其中一些有过国军参军背景的嫌疑犯还被处决了,家属也背上了反革命的烙印。

其实并没有什么反革命,50年之后,一些地质学家赶赴六盘山终于找出了300红军死亡的原因。六盘山此处地质特殊,一些深谷的水中含有底层渗透出来的氰化钾剧毒成分。但是由于这些深谷比较隐蔽,一般当地老百姓不可能找到,所以当地人不会误喝。专家认为这支红军的炊事员不了解当地情况,可能在行军中误打了少量这些剧毒的水携带。到了狄湾镇以后,这些水被红军做饭后吃下去,最终导致他们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全部死去。

东北军

红军在六盘山,终于遭遇了以前从未交手过的东北军。在六盘山驻扎的是东北骑兵军第七师门炳岳一部。

东北军很早就有骑兵旅,在1935年张学良知道所部会调到西北以后,建议蒋介石建立骑兵军。蒋介石也考虑为了适应在西北这种地域广大地区的机动作战,同意张学良仿效苏联红军编组了机动能力很强的骑兵师。

当时西北地区面积广大,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幅员辽阔,又大多是戈壁荒漠无人区,特别适合骑兵作战。以青海省为例,全盛东西横跨1200公里,南北纵贯800公里,全省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

当时各国步兵标准行军速度是一天25公里左右,就算是急行军不过40公里。如此,步兵如果以正常行军速度南北穿越青海省,需要一个月以上。

而当时各国骑兵,就算是团营一级大规模行军,一天至少也可以行军50公里(是步兵的一倍)。如果要是排连规模的小规模突进,一天至少可以行军80公里(是步兵三倍以上)。

就骑兵来说,虽然在一战时期各国还有大量骑兵部队,但是一战结束以后就大量削减了骑兵部队。原因主要是重机枪和轻机枪之类武器的大量装备,目标高大的骑兵很容易整批整批的被一二挺机枪扫倒。另外,世界上新式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的普及,也宣告了骑兵的衰落。

但是就中国当时而言,红军装备的自动武器不多,很难对骑兵构成大的威胁(红军步枪为主,一人几发子弹)。同时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无法使用机械化部队代替骑兵的,所以无论在东北军,中央军,马家军,甚至之后的八路军新四军,都仍然保有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

东北骑兵军第七师共有4300多人,装备比较精良,师长为保定军校一期门炳岳中将。此时所部三个团奉命赶赴六盘山堵截红军。

在东北骑兵军赶到六盘山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站住脚就和红军遭遇。其中一部十九团二个连当天赶到六盘山要地青石嘴布防。由于他们错误估计红军还在至少一百里以外,该部根本没有准备,红军出动一个团连夜向其突袭。

红军趁着夜色发动进攻的时候,东北骑兵二个连措手不及,马连鞍也没有上,士兵慌乱之下甚至找不到枪弹。战斗刚一开始,其中一个连长陈钟岳见势不好,带着几个卫兵骑马赶快逃走。另外一个连长杨士荣反应慢了一步,找到马的时候红军已经打到面前。他无路可逃,只得藏到喂马的草堆里面,由于夜黑,红军居然没有发现。

这二个精锐骑兵连半数被歼灭,余部都逃走。红军另一部同时攻打六盘山一个据点固城,守城的是东北骑兵军十九团另外二个营。团长胡竞先遭遇突袭以后也非常慌张,率部稍微抵抗了一下就率部撤退到后方兵力集结地固原。

此时东北骑兵军第二十团其实就在青石嘴20里,固城40里的牛营子。所部发现十九团和红军交手后,由于畏惧夜战(骑兵擅长机动,最怕夜战),根本没有敢于增援十九团,而是战战兢兢的就地固守。稍后十九团团长胡竞先对二十团团长大骂:你老兄是不是故意想看兄弟笑话?好好,这样大家以后都各自为战好了,谁也别管谁!

十九团二战全败,虽然这都是属于千人规模的小股交锋,损失也不重,但也让装备精良的东北骑兵军汗颜。不过东北军将领显然没有什么羞愧,事后胡竞先居然对师长说:如果不是我当时让弟兄们不要卸马鞍,我们连逃都逃不掉!

红军打了东北骑兵军虽然只歼灭一二百人,但是缴获很多。东北军300匹马,还有十几大车整箱子弹和军衣都丢给了红军。虽然和东北骑兵军第一次交火中获胜,但是东北骑兵就此开始尾随红军追击,后来马鸿宾的马家骑兵也加入进来,这些让红军头疼不已。

六盘山虽然很高,但是翻过数座大雪山的红军也没有把它放在眼里,一二天的时间就翻了过去。红军面前是军事要地固原,防守它的是马鸿宾的三十五师。

当时红军有二条路,一是经过平凉,泾川进入陕北,一是经过固原进入宁夏。马鸿宾为了避免红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宁夏,下令全力防守固原。所部精锐103旅,205团,马培清骑兵团全部赶往固原。毛泽东此时认为攻打固原已经没有必要,下令所部绕过固原,又加快了行军速度。

红军下了六盘山离陕北就很近了,各部全力行军,一路一些战士掉队。六盘山这边的地形开始紧接陕北黄土高原。此处地形逐步沟壑纵横,到处都是黄土,几乎没有树木,饮水开始缺乏,老百姓也很稀少。

其他的还好说,红军战士最不适应的就是沟壑和饮水的缺乏。沟壑很多,红军通过他必须先顺着陡峭的沟壁滑下去,然后费很大的力量再爬上另一边。爬几次还没有什么,但是此处沟壑实在太多,还有一些极为巨大的沟壑。

至于饮水更少,当地极少河流,红军士兵洗一件衣服也要跑五六里路,半个月以上洗不了澡。红军长征这一路,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但是很少有喝不上情况。在黄土高原,红军开始喝不上水了,战斗力很受影响。

当时所有的红军战士最想知道的一件事就是:离陕北苏区还有多远?他们已经疲惫不堪,身体稍弱的士兵纷纷掉队。大部分被收容连收容,少数没有被发现的战士或被东北骑兵捉住押送去西安请赏,或者被马家骑兵就地残杀(马家穆斯林骑兵传承阿拉伯骑兵的特点,很少留俘虏)。这几百里路上,掉队的战士已经超过千人。

除了自然的问题以外,东北骑兵和马家骑兵一直尾随红军追击。骑兵的机动性惊人,虽然被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所阻碍,但是他们仍然持续攻击红军后卫部队和辎重部队。红军和马家骑兵交手多次,互有胜负。

第一次是在固原东南六十里的古城子。当时红军一个团和马鸿宾二个营遭遇,双方激战。马家军之前没有发现红军,遭遇突袭措手不及,全军后撤。此战马家军损失较轻,被击毙俘虏只有百人左右,红军还缴获了九十多支枪。

宁马的战斗力虽然不如青马(青海马步芳),但是也还不错。不过装备确实极差,红军缴获的枪械,大部分居然是清朝末年使用的老古董(九响毛瑟),使用超过40年。红军虽然缺少枪支,但是也实在没法用这些武器,将这些枪全部就地销毁了。

这战让马家穆斯林骑兵不敢主动进攻红军。但是马家军一路仍然在攻击红军辎重和后卫部队,虽然红军一次往往只损失几十人,但是迫使红军必须日夜警惕。东北骑兵军也一路追击,他们和红军并行行军,林彪和彭德怀他们经常通过望远镜观察这些骑兵部队。他们对红军也是很大的威胁。

红军一路和骑兵零星作战,很快翻过甘肃和陕西交界处的老爷山和子午岭,全军进入了陕西境内。红军先锋部队刚刚进入陕西境内,很快遇到了五个骑马的彪悍青年。他们按照当地的习俗用白布包着头,每人都带着盒子炮,骑术娴熟。他们找到红军先头部队,表示要见毛主席。

毛泽东很快和他们见面:你们是哪儿来的?其中一个年纪最大的青年用浓重的陕北腔调回答:我们是老刘派来的,有一封信要交给毛主席。他说的老刘就是陕北苏区传奇般的领袖人物——刘志丹。

五个红二十六军的青年战士告诉毛泽东,刘志丹和徐海东率领陕北红军,正在肤施一带(延安附近)和进攻的东北军激战,已经稳操胜券。

现在红军前面几十里处的吴起小镇就是刘志丹陕北苏区控制的保安县属地,红军终于要找到家了。红军继续前进,在10月19日赶到吴起镇,当时陕北已经开始下雪了。

红军从1934年10月7日从中央苏区的福建长汀出发,经过了整整一年时间苦战和行军,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吴起镇是一个只有10户人家的小小村庄,但是在红军战士们看来,这是一个美好的家。

最后一战

此时东北骑兵军和马家穆斯林骑兵仍然四处攻击红军,就在快到吴起镇的当天,马家骑兵突袭了红军后卫部队,将红军干部团的二个连和一批辎重部队包围。这二个连并非普通的战士,都是在红军大学受训的排长以上军官。干部团被迫回头救援,双方激战。最终红军趁着夜色爬上山撤退,马家骑兵不愿意丢下马爬山,也就此撤退。此战红军伤亡了二十多人(都是军官),还有三十多人被俘。

毛泽东找到彭德怀说:我们不能把这些敌军骑兵带入苏区,吴起镇周围地形不错,骑兵无法发挥威力,我们要砍断这条可恨的尾巴。彭德怀表示同意,毛泽东随即召开全军大会,他对战士们说:这次的作战是长征最后一战了,我们要好好的打,彻底打开苏区的大门,完成长征的全程。

红军在吴起镇停下修整七天,畏惧红军的马家军马培清的骑兵团也在吴起镇外按兵不动。其实红军此时已经在吴起镇外5里的山岭设伏,马培清由于畏战,没有进入伏击圈。此时东北骑兵军也浩浩荡荡的赶了上来,他们是东北骑兵第六师白凤翔部三个团。

马培清和白凤翔很快见面。马和红军交手过,他认为红军战斗力不弱,不是以前认为的尕娃部队。马劝告白凤翔应该暂时后撤,等待步兵赶上来然后一同推进。但是装备精良的白凤翔根本不把几千红军放在眼里,他傲慢的举起自己崭新的伯朗宁手枪对马培清说:其实不是我想打,是它想打。

马培清见白凤翔如此狂妄,也只能让他去碰壁。按照马培清的本意是白凤翔要打,就自己去打好了。但是蒋介石这几个月一再强调军令,马怕被蒋介石处罚,不便于擅自后撤,只得命令所部跟随白部前进,在后支援。

稍后,东北骑兵第四师郭希鹏部二个团也赶上来,东北军兵力达到4000人,数量和伏击的红军基本相当(红军此时可以作战的大约还有5000多人)。感觉兵强马壮的白凤翔更是狂妄,他下令部队连夜进攻,很快中伏。

白凤翔骑兵第十七团一马当先,首先被红军合围,另外二个团被红军伏击。双方激战,此处山地和河流都不利于骑兵作战。红军依靠陡峭山地集中火力猛烈射击,东北骑兵无法登山,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最前那个团几乎被全歼,很多东北军士兵投降。连白凤翔本人也被红军包围在小山上,险些被擒。事后白凤翔跟同僚自吹说:我当时身边只有十几个卫士,红军多次向我进攻,都被我用二支手枪,左右手射击击退。如果不是兄弟手枪打的稳,今天就见不到大家了。

白凤翔让后方的马培清火速前进解围,马培清本来就不愿意和红军交火。他以子弹用尽为借口,按兵不动。后红军全线进攻马培清部,马部慌忙全军向后撤退。最终,白凤翔率部和郭希鹏部靠拢,拼死突围出去。

此战,东北骑兵军白凤翔一个团被全歼,郭希鹏二个团被重创,马家军的马培清团也有损失。共损失600多人,被俘虏1000多人。红军伤亡只有几百人,缴获战马200多匹和大量弹药。

此战以后,东北骑兵军军长何柱国认为红军善于伏击和各个击破,东北骑兵军应该就地防范,暂停了追击。红军终于斩断了这条尾巴,毛泽东高兴的作诗到: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

10月22日,中共中央(当时这个中央已经被张国焘宣布为非法)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党的总书记洛甫向全军宣布:中央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漫长的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经历一年时间,从福建长汀到陕北吴起镇共行军1万8088里,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共11个省。从中央苏区出发的时候有10万大军,到达陕北的时候还剩多少人,谁也没有认真统计过。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剩下来的不会超过6000人。

因为红军一路上至少征召了2万左右的新兵,以出发时10万人为基数,中央红军的人员损失应该是百分之一百一十多。

一代英雄翼王石达开失败了,闯王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也失败了,红军的长征为什么可以成功呢?

自然,我们可以从军事,外交,国民政府政策,甚至国际列强干预的角度上加以详细分析。

但是老萨个人觉得这些并不是全部的理由,决定红军成功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强的革命信念。当时的很多红军战士和干部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共产主义革命一定会成功,没有剥削的乌托邦社会一定会被建立。

一个红军普通军官对外国记者的话,也许是最好的注解:我们当时认为革命一定可以成功,就算我们自己失败了,倒在长征的路上。我确信我们的子孙们也会接过我们的旗帜,最终获得成功。

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了,但是他们的前景并不好。以会合后2万人之众停留在几乎无法发展的贫穷陕北,周围还有十倍数量的国军部队。红军的未来会怎么样?几乎没有人知道。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