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被遗忘的校长杨振声

左起:闻一多、王统照、杨振声、梁实秋、苏雪林、萧红、萧军、沈从文、老舍、赵太侔、洪深。

拙著《民国老校长》问世后,记者在采访中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民国期间的大学校长那么多,你为什么只写了八个?”

当时我讲了三个理由:“第一,面对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我拒绝申请科研经费,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料进行研究。第二,我的兴趣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方面,对于其他类型的人物兴趣不大。第三,因为精力有限,不敢对更多校长有所涉猎。”其实这个辩解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便在自由知识分子中,也有被我遗忘的人物,比如青岛大学的校长杨振声就是其中一位。

杨振声字金甫,后改为今甫,山东蓬莱人。他早年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他与傅斯年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在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

五四运动之后,他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资格赴美深造。在美国,他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他历任武昌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教学之余,他创作并发表了《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玉君》等白话小说,其中中篇小说《玉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

1930年,在蔡元培和胡适的举荐下,他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走马上任以后,他聘请闻一多、梁实秋、张道藩、黄敬思、黄际遇、汤腾汉、庄德寿、赵太侔、曾省之、杜光埙、程乃颐、宋春舫、游国恩、赵少侯、沈从文、黄淬伯、方令孺、薛彩凤、李方琮、梁启勋、傅鹰、郝更生、宋君复、高梓等著名学者前来任教。

对于当时的情况,梁实秋有所回忆。他说:民国十九年夏天,今甫奉命筹办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的对闻一多和我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由于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梁实秋到了青岛以后,看到这是一个风光旖旎、冬暖夏凉、人情淳厚的地方,觉得这与它濒临大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孔孟之乡”的人文环境有关。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这里没有类似北京琉璃厂和南京夫子庙的去处,因此稍微有点遗憾。

当时梁实秋是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每逢星期六要参加校务会议,会后学校“照例有宴席一桌”。作为山东人,杨校长喜欢饮酒并擅长划拳。届时,他总要打开一坛30斤的绍兴老酒,“挽袖挥拳,音容并茂”,与大家开怀畅饮。许多时候,他们还要拉上唯一的女教授方令孺,凑成“酒中八仙”。此情此景,让他记忆深刻。

然而,这种神仙般的日子很快就被“九一八事变”改变。当时北平和天津的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受其影响,青岛大学也开始罢课并拦截火车前往南京。为此杨振声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开除几名学生运动领袖。学生不服,不仅撕毁学校布告,还包围校长公馆要求收回成命。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还把国民党区党部当作大本营,使局面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杨振声只好引咎辞职,离开了他刚刚经营一年的青岛大学。

从表面上看,杨振声的辞职是学生运动所致,但是在这件事的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原因。据梁实秋说,当时担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是杨振声的老同学。杨“属于名士类型,与官场中人不可能沆瀣一气”,但何思源却是个“善于做官”的人。因此梁实秋认为杨振声“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与省方不洽”,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2021-11-08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