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流行音乐鼻祖黎锦晖

右起:黎锦熙、黎锦晖、黎锦耀、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

湖南湘潭黎家8兄弟,个个才华出众。老二锦晖二十年代已成名,流行歌曲家喻户晓。不幸后来被打成黄色音乐鼻祖,文革初期遭迫害而死。他的“桃花江”至今是经典名曲。“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毛毛雨,不要尽为难。微微风,不要尽麻烦。雨打风吹行路难。哎哟哟,行路难。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年轻的姊,荷花刚展瓣。莫等花残日落山。哎哟哟,日落山!

“毛毛雨,打湿了尘埃。微微风,吹冷了情怀。雨息风停你要来。哎哟哟,你要来。心难耐,等等也不来。意难捱,再等也不来。又不忍埋怨我的爱。哎哟哟,我的爱!

“毛毛雨,打得我泪满腮。微微风,吹得我不敢把头抬。狂风暴雨怎么安排。哎哟哟,怎么安排。莫不是有事走不开?莫不是生下了病和灾?猛抬头,走进我的好人来。哎哟哟!好人哪!”

这首《毛毛雨》,黎锦晖先生作,是我六十多年前在妈妈的歌本里抄下来的。妈妈读集美幼师,是我小时候的启蒙老师,不但教我识字作文,还教我唱歌演戏。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毛毛雨》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首。在毛共恐怖统治的日子里,黎先生被批判为中国“黄色音乐”的鼻祖,这首《毛毛雨》和他另一首《桃花江》更被诬蔑为“黄色音乐”之祖。

《毛毛雨》写一个女孩子在等待爱人来时的自白,感情细腻而真挚,我不知道“黄”在哪里?在那几十年恐怖的岁月里,党棍们无所事事,到处挥舞棍子,好像偌大的中国,只有他们一小撮人才是“革命”的,其他人全是“反革命”。事实上,这些自封“革命”的人,都在复辟不叫皇帝的帝制,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反动派。

黎家八骏都是优异人才命运不同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流行音乐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黎锦晖诞生在湘潭县中路铺镇晓霞山一个不到10户人家的小村落,此地百年前却诞生了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黎氏八兄弟,时称“黎氏八骏”。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则诞生于晓霞山东麓之星斗塘。

“黎氏八骏”是: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

大哥黎锦熙(1890-1978),前清秀才,曾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是著名国学大师,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在文字改革(国语注音符号的发明人之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方面都作出卓越贡献。“文革”时红卫兵抄家,他把毛泽东以前给他写过的六封信摆在桌子上,红卫兵一看黎锦熙曾是毛的老师,才放过他,但还是把一万多册书全查封了。在国内读大学时,我曾读过黎先生写的《新著国语文法》。

老三黎锦曜(1895-1954),是采矿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不顾年迈,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工地上。

老四黎锦纾(1898-1954),长期从事教育及出版工作,对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过较大贡献。1949年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不久病逝。他和三哥早逝逃过毛共的残酷迫害。

老五黎锦炯(1901-1981)是铁路及造桥工程师。三十年代领导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1965 年,他写出了修筑西藏铁路的设计计划。文革被打成“走资派”,送到“五七干校”劳改;儿子也被关进“牛棚”。1971年“落实政策”回北京,一条腿断了,身体衰弱了,但还想搞西藏铁路,多次表示他年龄虽大,也要到西藏去拚拚老命。1981年他四度入院治病,临终前还说:“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老六黎锦明(1905-1995),早年肄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作家,思想激进,三十年代加入“左联”,1926年秋还到过彭湃搞农民运动的海丰,从事农运区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写了一部“农运”中篇小说《尘影》,鲁迅为之作序。1958年“反右”中箭,被清理回籍闲居。“文革”时他被抓,直到1981年小弟黎锦扬从美国回来,侄子陪小叔回湘潭,才发现六叔仍关在“牛棚”里。锦扬在美国已是名人,他去找湘潭县长,这才放了出来。

老七黎锦光(1907-1993)是上海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流行音乐作曲家,有“歌王”之称。他作的《夜来香》和《香格里拉》等歌至今仍传唱不衰。黎锦光和他二哥一样,被共产党标签为“黄色音乐”人,1949年后一直“夹着尾巴”过日子,生活相当清苦。“文革”时他被勒令扫厕所。

唯一幸运的是老八黎锦扬(1915-),因去了美国,逃过了共产党的劫难。当年在重庆,大哥锦熙把他送上了去美国的邮船,最后从耶鲁毕业。六十年代他把湖南《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但祖国的《参考消息》却发文说黎锦扬的《花鼓歌》是对抗毛主席的农民运动,直到1981年才可以回大陆。

20~30年代家喻户晓的新音乐与流行曲

言归正传。黎锦晖(1891-1967),在家中排行第二,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1920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国语教科书。1922年他回长沙,先后任明德、周南等校音乐教师。受到长兄影响,提倡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并进。

半个世纪前,黎锦晖名闻海内外。他多才多艺,对中国的音乐、戏剧、电影、文学、教育都有重大贡献。最大的贡献是音乐。

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有《小小画家》、《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三只蝴蝶》、《寒衣曲》、《老虎叫门》等;还有《可怜的秋香》、《神仙妹妹》、《月明之夜》等歌曲。这些作品文字通俗易懂,音乐简练明快,流传极广。

《可怜的秋香》作于1921年,描写一个牧羊女孤苦伶仃的一生。

暖和的太阳,太阳,太阳,
太阳他记得:
照过金姐的脸,
照过银姐的衣裳,
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
金姐,有爸爸爱,
银姐,有妈妈爱,
秋香你的爸爸呢?
你的妈妈呢?
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
牧羊,牧羊,牧羊,牧羊。
可怜的秋香,可怜的秋香,
可怜的秋香,可怜的秋香。
⋯⋯⋯⋯

八十年代,彭丽媛演唱过这首歌,她温柔的歌声,唱得真好听!

1922年,黎锦晖作了独幕歌剧《葡萄仙子》,宣扬亲情、礼让、快乐、仁慈的精神,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1927年9月在上海首演。

《麻花与小孩》《三只蝴蝶》培养儿童的诚实品质。在许多家庭和学校中广为传唱。我妈妈在南洋办学的时候,也排演过《葡萄仙子》和《小小画家》,让我当主角。《小小画家》的歌曲好听,我至今仍记得。

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桃花江》、《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等作品,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创办明月歌舞社,出版《明月歌曲128首》及《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主演《渔光曲》的王人美(1927)、“金嗓子”周璇(1931)和谱《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等,都是他培育出来的明星。还有严华、黎锦光、黎明晖、黎莉莉、薛玲仙、胡茄、白虹、陈燕燕等。

2004年春节,北京央视播出记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即响起《毛毛雨》的旋律。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桃花江》连毛泽东也当面捧场

1928年,黎锦晖带歌舞团到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

在新加坡的时候,一天临近黄昏,黎锦晖和妻子徐来到海边散步。他俩坐在礁石上,面对夕阳下迷人的大海,见到当地载歌载舞的男女青年,黎锦晖对徐来说,突然很想念风景如画的桃花江。黎锦晖来了灵感,对着徐来唱一句,写一句,一首传唱至今的爱情歌曲《桃花江》就这样诞生了。请听:

(男)我听见人家说,
(女)说什么?
(男)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
(女)不错。
(男)果然不错,我每天踱到那桃花林里头坐,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
(女)全都好吗?
(男)好!那身裁瘦一点的,偏偏瘦得那么好。
(女)怎么好?
(男)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美多娇。
(女)那肥的呢?
(男)那些肥点儿的,肥得多么称,多么匀、多么俊俏、多么润。
(女)哈!你爱了瘦的娇,你丢了肥的俏,你爱了肥的俏,你丢了瘦的娇,你到底怎么样的选,你怎么样的挑?
(男)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不肥也不瘦,百年相成配。
(女)好!桃花江是美人窝,你不爱旁人,就只爱了我。
(男)好!桃花江是美人窝,你比旁人美得多。
(合)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

桃花江是湖南省桃江县境内的一条小河,河流虽小,名气却大。桃江县因桃花江而得名,自古以来就以水清、花艳、人美“三绝”著称。黎锦晖这一曲《桃花江》,使得桃花江更加名扬神州,誉满日本和南洋。桃花江从此披上了神奇色彩,成了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多人不知道湖南有个桃江县,却知道湖南有一条出美女的桃花江。

1949年后,黎锦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1956年,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周恩来在宴会上,首先问黎锦晖先生来了没有?当见到黎锦晖,他十分高兴,详细询问他的身体、生活和工作,祝他晚年幸福。这时黎锦晖64岁。

毛泽东见到黎锦晖时说:“锦晖兄,你的‘桃花江是美人窝’影响好大啊!连红军都唱你的歌。不过我们陈老总把歌词改正过: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改成比不上红军多了。”可见共产当时并没有把《桃花江》当成黄色歌曲。黎锦晖当即回答说:“改得好,红军就是值得尊敬的美人。”

可是,共产党说变就变,比川剧变脸还快。不久,黎锦晖便被批判为“黄色音乐”和“靡靡之音”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他被江青整得很惨。1967年,江青说黎锦晖吹捧的人性是修正主义。当时红色娘子军的《万泉河》很好听,播出以后,江青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怎么有黎锦晖的味道,马上叫停,把作者吓得半死,只好马上改。

红卫兵来抄家,黎锦晖大半生积累的资料,1000多期刊物和所有的书,全部被美影厂造反派拿走。红卫兵来了几次,把他吓得心脏病发,一见到红卫兵来,手直发抖,连话都说不出。1967年,上海天气太冷,连煤饼也买不到,说烧煤饼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让买。他已经76岁了,年纪大了受不了冷,又没有煤饼炉取暖,就肺气肿,送到医院,一天之后就去世了。

“黎氏八骏”让湘潭黎氏成为近代湖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这个“一半都选择了文艺”的家族,留给后辈们的家训却是,“不要碰文艺,去学点技术”。这是他们经过烈火烧得死去活来后得出的教训。

祖国啊!你到底怎么了?几十年来都在吞噬伤害自己的优秀儿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活得心情舒畅,夜半不怕贼敲门?!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