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历史上的冢中枯骨,总以为自己是天选之人

前不久,中天易老师十几年前在百家讲坛上讲《品三国》的一段视频被刷屏了,网友们纷纷在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遂翻出三年前旧文,参与大家猜一猜,不知这答案对不对。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袁术几乎成了“冢中枯骨”的形象代言人。

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曹操问刘备对天下英雄的看法,刘备第一个就提到袁术,因为他“兵粮足备”。曹操嗤之以鼻,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擒之!”

不过,正史中说袁术是“冢中枯骨”的人不是曹操,而是金句王孔融。《三国志·先主传》载,当时徐州牧陶谦病重,临终时对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糜竺去迎刘备来当徐州牧,刘备说我何德何能,袁术离这里不远,人家可是“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请他来吧。

四世五公,是指袁家四代人中,当过“三公”级别的一共有五位,所以“海内所归”,也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之意。

刘备这话一出口,徐州本地官员陈登即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袁术字公路)骄豪就是自以为是,肆意非为,这样的人不能当“治乱之主”。

这话已够狠,没想到,北海相孔融补了一刀更狠的:“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曹操虽没说过这话,按他的性格,如此毒舌,他应该会点赞,甚至内心还会说,操,这金句为什么不是我说的。

可见袁术在汉末各路豪强中的风评,差到不能再差。不过,“冢中枯骨”还是颇有文化含量的贬词,如果我这种没文化的来形容他,那就是另外四个字:胸大无脑。

别想歪了,胸大,是说他胸怀大志。

汉末那么多人想当皇帝,却都有贼心没贼胆。稍有脑子的都知道,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连后来一手遮天的曹操都只敢打擦边球,挟天子以令诸侯。

偏偏袁术就敢。

首先,他受到谶纬的鼓励。

谶纬是一种儒家神学,差不多就是政治预言,当时还挺流行的。《后汉书》载,袁术“少见谶书,言代汉者当塗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说袁术年少时见过一本谶纬书,上面说“代汉者当塗高”,他就觉得他的姓名正应了这句谶语:“塗”既指泥土,也通“途”,而“袁”字上面正是“土”,“术”字也有“城邑中的道路”之义,他的字又是“公路”,全应了“当塗高”。

高,实在是高。

还有一点,袁术认为,袁姓是舜帝之后,天道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但真正给了袁术称帝底气的,还是他得到了传国玉玺。

按《后汉书》的说法,袁术本就有野心,“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江东猛虎”孙坚原来是认袁术为大哥的,十八路诸侯打董卓,董卓劫献帝逃出洛阳,迁都长安。孙坚攻入洛阳,打扫战场时从一口井里得到传国玉玺,藏到他夫人那里。这事不知怎么被袁术知道了,他可不管啥兄弟不兄弟,把孙夫人抓来,逼她交出玉玺。

传国玉玺是从秦始皇传下来的,是君权神授的象征、印信,有了它,就等于有了上天的认证。

于是,袁术膨胀了。

兴平二年(195),汉献帝被原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赶出长安,流离失所,袁术看到机会来了,开始为称帝造势。他先探部下口风:“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后汉书》)当今天下,姓刘的已经不行了,轮到我姓袁的了。我家四代公卿,又是“百姓所归”,所以我准备遵天命、顺民心,大家看怎么样。

注意“百姓所归”这四个字,前面的“海内所归”是刘备说的,这次可是袁术自己说的。他也清楚,要跨出最后一步,除了天命,还需要民心。

此话一出,“众莫敢对”。估计都在想着,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其他的也就算了,分明是把治下百姓搞得苦不堪言,还好意思说“百姓所归”……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也有勇敢站出来怼他的,如主簿阎象、处士张范、张承兄弟等,都直言不讳,说称帝是不自量力,必遭群起而攻之。

坐拥江东的孙策,是被袁术抢去传国玉玺的孙坚的儿子,当时跟袁术关系还算不错,听说袁术想称帝,出于好心,也特意来信劝阻,说从古至今,这种事都是最危险的,千万别被谶纬给忽悠了,铸成大错。结果书一上,“术不纳,策遂绝之”。孙策也跟他绝交了。

一年多以后,建安二年(197),袁术终于憋不住,利用一个叫张炯的术士编造的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在寿春正式称帝。

此时,名义上的天子汉献帝还在,袁术也还低调,只敢自称“仲家帝”。仲的本义即排行第二,也就是说,袁术自认老二,不敢超越当今天子。反正献帝总是被各路枭雄倒手,迟早要被吃掉,到那时,他袁术就名正言顺由“仲家帝”升为“大家帝”了。

要说二,袁术还真是二。之前孔融骂他是“冢中枯骨”,现在他自称“仲家”,却不想想,“冢”“仲”同音,而“家”字上面一点往下移,也是“冢”,简直是帮孔融实现他的预言。

别说这是瞎扯,要知道,那可是谶语盛行的年代,正儿八经载入《后汉书》里的,还有一首预言董卓将死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用的也是拆字法。

真不知道该说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当袁术自称“仲家帝”时,他的命运就已注定,孔融的诅咒也就开始应验了。

像袁术这样眼里只有权力的人,称帝是为了满足权欲,自然也就不可能将百姓福祉放在心上。所以《后汉书》说他天性骄纵,目中无人,称帝后更是骄奢淫逸,纵情声色,宠幸的姬妾就有几百个,一个个锦衣玉食。为了保证这种穷奢极欲,就必须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的后果,就是《三国志·武帝纪》里面说的:“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因为不断搜括榨取,搞到治下人吃人,百业萧条,江淮一带成了人间地狱。

而他这一称帝,原来依附他的各路势力也纷纷离开他。吕布、曹操先后前来征讨,袁术打不过,只好把宫室烧掉,四处逃窜。他本想投奔原来的部下,却被无情拒绝,众叛亲离,只好把帝号这个烫手山芋送给他本来很瞧不起的异母兄长袁绍,袁绍也派儿子袁谭到青州接应袁术。曹操闻讯,派刘备半路拦截,袁术到不了青州,又退回寿春,结果,在距离寿春还有八十里的江亭,“因愤慨结病,欧(呕)血死”。死前,袁术坐在床上感叹说:“没想到我袁术会落到这一步!”

《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说,袁术到江亭时,又饿又渴,问厨子,说军中只剩麦皮三十斛了。当时正是盛夏,袁术想喝蜜水,厨子说没蜜,袁术坐在床上,哀声叹气,良久,大喊一声:“袁术至于此乎!”然后栽倒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三国演义》还给厨子加了句台词。当袁术说他想喝蜜水时,厨子说:“止有血水,安有蜜水!”于是,袁术“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

注意这个“吐血斗余”。古时候一斗差不多十升,装水是20斤,血浓于水,而人体的血量最多占体重的8%,能吐血一斗有余的人,体重至少必须达到250斤。

可见,“仲家帝”不但二,还是个二百五。

不过袁术有一点还是可以的,死前没把那个厨子杀掉,算有点底线。

袁术的下场,应该吓到了袁绍。本来,当袁术要将帝号给袁绍时,《后汉书》上说,“绍阴然其计”,暗中同意。但袁绍没有他弟那么二,他也先征求手下的意见,发现几乎人人反对,也就不敢宣称什么“百姓所归”了,虽然当时他的实力远超曹操刘备等,也不敢再跨出那一步。

历史的剧情,就像本号一样,因种种原因不断重复。一千七百年后,又有一个姓袁的,也是以为自己乃“百姓所归”,“顺势而为”称帝后才发现,“百姓所归”其实是“众矢之的”,最后他也跟袁术一样,在全国的反对声中郁闷死去。

历史,就这样形成一个袁环。

2023-10-12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