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学会有效表达前 先保持沉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当众演讲,开口前满腹文藻,开口后平白无趣,事先期待的热烈反响变成了窃窃的哂笑和寥落的掌声;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开口前逻辑清晰,开口后冗长拖沓,甚至还没能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就被打断或直接无视掉……你的内心强大如拿破仑,你也不是没有才华,但你的表达总是Weak到将你展现在别人眼前的每一个细胞的形象都堕入谷底。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比今天更需要‌‌“好好说话‌‌”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运转高速的时代,学习碎片化、社交网络化、表达自由化,本以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畅所欲言的舞台,可以充分表达自我,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如此宝贵,每个人的想法又都是那么特立独行,当各式各样的声音在你耳边喧嚣时,只有形式最新颖、内涵最深刻的东西才会在众多声音中脱颖而出,才有可能引起你的注意和共鸣——即是所谓的‌‌“有效表达‌‌”而大多数不痛不痒的声音自然会淹没在人群里,激不起一丝涟漪。这意味着自我表达的门槛实际上越来越高,没有人会为空洞无物的感时伤事投入时间,也没有人会对缺乏思考和专业信息的只言片语买单,人们对文化输入的品质更加挑剔。

更为苛刻的是,每个人在千差万别的成长环境和形式各色的思维影响下成为社交网格中的一座孤岛,而那些试图占领网络话语权的人又都越来越趋向年轻。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接纳你的观点,亦或是单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那倚老卖老式的照本宣科、隔靴搔痒似的心灵鸡汤或是平铺直叙的人生感悟就早已是明日黄花。

你想有惊人之语,你想发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表达,你想进行一些文化输出的尝试,那你就需要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把你根植在血液里的学识和能力,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时髦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和呈现,来扩大你自己的文化影响圈层。

1.不人云亦云,是文化输出的第一步

前一阵子,杨绛去世的那两天,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井柏然手抄版‌‌“一百岁感言‌”(已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证明是多人杜撰的文字,并不是杨绛原作)和‌‌“先生走好‌‌”的转发,蔚然成风。然而,有多少人是真正熟悉杨绛呢?又有多少人曾经完整地读过哪怕一篇杨绛的文字?周围有些同事和朋友,杨绛生前对其人一无所知,对其文更无情感上的共鸣,大师去世后却争先恐后地在一篇以讹传讹的假文章的后面附上‌‌“先生走好‌‌”‌‌“双手合十‌‌”的字和图,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多才多情‌‌”惺惺相惜,然后接着晒美食,晒健身,追综艺……像极了前一阵子魏则西和雷洋案的道德审判——泛娱乐化,全民参与,似乎每个人都沉浸在自由表达的快感中,但太多人在跟风的路上迷失了自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连颂扬和指责都如此一致。对于很多人来说,动动手指转发就能取代独立思考,看看手机屏幕以为就是阅读经典。当某个人,某件事燃起一场网络的狂欢,最终剩下的往往却是一片砂砾和废墟,在这片脸谱化的网络发声中,很难听到真正具有独立人格,兼具理性和隐忍的声音。

人云亦云是独立人格和有效表达的大敌,当你真正从中解脱出来,开始从各个角度和立场抽丝剥茧,独辟蹊径,还原事实真相,并能做出客观中肯的判断时,你才可能成为有效表达的主体。

2.说话的格局,就是你才华的格局

好的文字,具有直指事物本质的穿透力;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洞察人性的力量。

说话也是如此,看似随意,但实际上综合了你的很多能力和特质。明眼人能通过几句交谈摸清你的底细——包括性格气质、文化底蕴、专业水准、经济能力等等。这可不是玄幻小说,而是有实打实的内在逻辑。

口无遮拦的人,往往头脑也比较简单,做事的目的性和条理性都较弱,也更有可能缺乏自律。一张口就跑偏的人,往往理解能力较差,信息加工缺乏逻辑性,需要更多思维方面的训练。而现实生活中遇见最多也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那些‌‌“霸道总裁‌‌”的刻意模仿者,‌‌“屁股决定脑袋‌‌”的受益者们:说话朝三暮四,什么都要插一腿,还总是带着不容置辩的权威性——他们总能成功地把别人带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也总能成功地降低整体的效率……这种人除了能力和修为不够,也实在是没有太多可评价的了。

说话需要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广度需要不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深度需要好的信息加工能力,准确抓住事物本质,并能举一反三地做些有效的延伸。比说话内容更重要的是说话者的情商:好的话一定是分场合、分对象的,能够给出明确而不偏激的见解,有效推动事情的进展。如果你一开口就招来别人的反感,最好先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即便是闲暇时间的插科打诨,说话也最能暴露一个人的才华与情操——你不如人家幽默,是因为你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阅历;你不会像人家一样博古通今,侃侃而谈,是因为你没有海量的阅读和积淀;你在时尚话题和时事讨论中插不上话,是因为你没培养出看新闻和报纸的好习惯。

3.在学会有效表达前,沉默是你和世界交流的最好方式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公交车、商场、公园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大声喧哗的,往往是没有多少文化涵养的底层人士,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方式更易激起别人的反感,那是因为他们在表达这件事上真的没有倾注过思考。这里无意对阶层论指手画脚,只想阐明一个事实: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表达,是需要用学识和克制去有意塑造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换位思考能力,如果没有在书山学海里反复琢磨的心智,你很难训练出令人舒服,甚至让人惊叹的表达能力。

还记得《欢乐颂》里的这个桥段吧:奇点、安迪、赵医生和曲筱绡一起打牌,当安迪引用莎士比亚剧中的话‌‌“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并不干净‌‌”来暗指奇点有放水嫌疑时,曲筱绡却脑洞大开地来了一句‌‌“魏大哥,你是小受吗?‌‌”让牌局的氛围无比尴尬,不欢而散。在三个大佬级别的聪明人面前,曲筱绡一句话就暴露了自己的不学无术,让聪明而清高的赵医生难以忍受而心生去意。可见,在智慧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尽管曲筱绡有钱有资源,具备呼风唤雨的实力,但她在才华上的短板还是让她在最有趣的社交中栽了跟头。

随性者有随性的魅力,睿智者有睿智的霸气,呆萌者有呆萌的武器,但有一句话亘古不变:‌‌“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当然不只是领袖的成长写照,而是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孤独和寂寞里所走过的一个能量积攒的领域。

在武侠和志怪小说里,往往有这样的比喻:如果一个人的功力浅薄,就容易被外界的干扰乱了心性;如果一个人的能量虚弱,就容易被过路的鬼神‌‌“扑‌‌”到,生病背运。其实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读书多,积累丰富的人,往往考虑问题灵活周全,理性中肯,不易钻牛角尖,也很难被洗脑;而一个读书少,理解浅薄的人,往往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蒙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更容易上当受骗。

在你没有足够的积累和阅历时,你一开口表达就会成为高手眼中的Loser,那是因为你的内功修为还远远不够,你的肌体能量还空空如也,你的羽翼也尚未丰满。所以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除了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一样,一掌一掌地朝树劈下去外,别无他法。在表达上,如果你做不到语惊四座,甚至连别人的话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和消化,那就不妨学学禅宗:‌‌“不立文字,见心明性‌‌”,即使沉默,也不要像曲筱绡那样,进行歪曲和低质的表达,太过随意地暴露自己的无知。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