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江山不是你想送,想送就能送

在位者决定实施前所未有的政治体质改革,被剥夺既得利益者发动军事政变,内乱顿起,外国势力武装干预,改革以失败告终……

放心,以上说的,只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燕国的一段历史插曲。

燕王姬哙kuài,是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在他之前,燕国已有约七百年历史,国君传位制度沿袭周王朝的,一直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诸侯国因种种原因还有兄终弟及的,鲁、齐等国没传几代就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只有燕国在传位问题上波澜不惊。

这不能不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奇迹。

可到了燕王哙这一代,就出大事了。

首先,大背景是,时代不同了。历史,已从还讲点理的春秋时期,进入了完全凭拳头说话的战国时期。周王室已成了一块神主牌,各诸侯国都根据自己国情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而两个曾经称霸的超级大国:晋和齐,先后都发生了剧变。

先是三家分晋:五百年前同姓姬的晋国,被有实力的赵、韩、魏三家大夫切分为三国,并获得周天子的承认;接着是田氏代齐:姜太公后代被处心积虑的田姓贵族取代,也得到周的承认。

而在晋、齐这两大国江山变色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血事件,有的国君被杀,有的国君被流放,祖宗香火不继。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也就是几十年前的事,对燕王哙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不得而知。但要说他跨出那历史性的一步跟这些前车之鉴没有关系,打死我也不信。

所谓历史性的一步,就是在已立了太子,且没有任何外力干涉的情况下,突然把国君之位,传给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相国子之。

《战国策》和《史记》都说,燕王哙是被忽悠的。

而忽悠他的人,就是著名的苏秦、苏代兄弟俩,还有一个叫鹿毛寿的。

像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臣一样,子之看到风云激变,不甘心只做燕的相国——赵韩魏三家可以瓜分晋国,田氏可以代齐,为什么我不能代燕?于是,就跟他的亲家苏秦、苏代兄弟密谋,想方设法忽悠燕王哙传位给他。

子之的心机,《韩非子》里面记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韩非子·内储说上》)

子之当相国时,为了考验手下谁对他忠心、谁有诚信,有一次坐在家中,突然指着门外说:“刚跑出去的是啥东东,好像是一匹白马?”左右都说没有啊,没看到有啥跑出去啊。只有一个人跑出去,没多久回来向他汇报说,是,确实是一匹白马跑出去了。

啥叫驾驭之术,这就是了。

苏秦、苏代兄弟都是纵横家,一张嘴胜过千军万马,子之为了巴结他们,就结为儿女亲家。燕王哙上位没多久,苏秦为燕在齐当间谍,身份暴露,被齐国人杀了,但齐宣王还继续重用苏代。

燕王哙三年,苏代以齐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燕国,燕王哙就问他,听说齐宣王很厉害,你觉得咋样。苏代说,不咋的,反正,他想称霸诸侯是不可能的。燕王哙问为什么,苏代说,他有一致命弱点,就是不相信贤能的大臣,这样怎么能成大事嘛。

《战国策》《史记》讲到这里,都加了一句:“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厚任)子之也。”因为当时燕国的重臣,相国子之是No.1,果然,燕王哙听到这话,“大信子之”。而子之也就酬谢苏代黄金百斤,并对苏代言听计从。

但这么做,也只是让燕王哙信任、重用子之而已,距离子之想达到的目标还有一步之遥。最后再助推一把的,是一个叫鹿毛寿的燕国大臣,他拿了子之多少钱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在苏代走后直接对燕王哙说:

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大王您不如把国君之位让给子之。人们都称赞尧是圣贤,主要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敢接受,尧就有了让天下的美名,实际上天下还是他的,你看多划算。现在大王您如果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这么一来,大王您也就得到了跟尧一样的好名声。

这才是真正的忽悠。因为尧舜禅让,极有可能只是儒家编出来的美丽传说。偏偏,燕王哙就是一个儒家学说的信徒,一听说这么做就能跟尧齐名,当然就心动了。

于是,“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属国于子之”,其实只是把国政全交给子之去处理,还没说让子之来当国君。接下来,又有人对燕王哙说:

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当年大禹举荐了伯益,对外宣称要把天下让给他,实际上却任用他儿子启的亲信负责要害部门。等到大禹老了,又认为启不足以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就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亲信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这么一来,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伯益,实际上又让儿子启夺了回去。现在大王您表面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但所有重臣个个都是太子的人,这也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掌权啊。

说这话的又是谁,史料无载,但可以肯定,也是子之、苏代一党。结果燕王哙还真的很配合,就把高层官员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去任命。子之就正式坐上王座,行使君王的权力,而燕王哙以年老为理由,不再处理政务,屈身当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

这是公元前318年的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

怎么样,这样的“改革”算不算彻底?

可是,燕王这么做,考虑过太子姬平的感受吗?本来是写进国法的接班人,被你们这么一弄,立马王子变平民,谁会乐意。

对于燕国的老百姓来说,也实在看不懂你们要闹哪样。之前写进祖法里的,燕国姓姬,只能是燕召公的后代来坐江山,现在突然搞这么一出,是要告诉我们,只要有能耐,谁都能当国家领导人吗?

这也太超前了吧。

百姓无所适从,太子党从中搞事情,于是,“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怨”。

子之上位才三年,燕国大乱,百姓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拥戴太子的军方领导人市被pī,就跟太子密谋再次发动政变,将子之赶下台。燕的邻国齐,看到有机可趁,也派人去向太子说,听说您要拨乱反正,有需要我们帮忙的,您一句话的事。

内有军方加持,外有大国助力,太子立刻发动政变,由将军市被率军围攻王宫,以图一举歼灭子之。

可是,太子及其同党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飘忽的民意。

之前说过,子之上位三年,国乱民怨,但子之也不算是昏君,治国应该也有一套,支持他的人还是不少的。太子党一搞事情,国家乱上加乱,很多百姓又不乐意了,“反攻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太子也被子之杀了。

大乱几个月,全国死了几万人,民怨沸腾。这时候,一直坐山观虎斗的齐宣王,觉得机不可失,命大将匡章率大军攻燕。燕国民心涣散,齐国大军一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只花了50天时间就灭了燕国,杀了原燕王哙,活捉了子之。

子之当了三年燕王,结果是被齐军剁成肉酱。

发生在燕国的这一场历史悲剧,也可以看成是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场失败的政治体制改革。

燕王哙主动让位给子之,完全是被忽悠的吗?

不见得。毕竟,在此之前,晋和齐,都确确实实发生过异姓夺位之事。燕王哙可能也是看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想软着陆,又想博一个跟尧舜齐名的历史地位,才会跨出这么大的一步。结果咔,真的扯到了。

子之耍心机上位,有错吗?

没错。既然别国江山易姓是连周天子都承认的事实,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我子之治国,分分钟碾压姓姬的。

为什么又会失败?

客观原因,是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你想,太子党的反扑都被子之镇压了,如果没有齐国的侵略,熬过一段时间,既成事实了,周天子又会像之前承认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一样,给子之送来官方认证。

可是,齐这时候已改姓田了,拜托你也是抢了人家姜姓的天下,凭什么干涉燕国的改革?

霸权主义使然。

春秋无义战,战国词典里根本就没有“义”字,给我一个借口,我就吞并了你,谁不想这么干。

但是,深层的原因,还是民心。

三家分晋能成功,是三家封地的百姓,一直就只认自家领主,晋的公室后来就像周王室一样,只是名义上的老大,所以三国独立后,百姓并没有感受到太大变化。

田氏代齐能成功,是因为田氏家族在齐国几百年苦心孤诣,在争取民心方面下足了血本,最有名的“大斗出小斗进”,就是姓田的搞的。到最后齐国百姓只认姓田的,对姓姜的完全没好感,才水到渠成。

燕国的子之呢?

对不起,既没封地为基础,也没刻意经营过民心,只凭心机,纵然有人支持你,也稳不了基本盘。

所以,别说儒家要骂你,就连注重改革的法家也要怼你。《韩非子·说疑第四十四》中,对子之就有如下评价:

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

列举了包括燕子之在内的九个乱臣贼子,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仗势逼迫君王,破坏法治,又勾结境外势力图谋篡位。

注意“援外”这个词,不是现在所说的援外,而是借助外国势力之意。这么做,无异于搬石砸脚。

那么,这场闹剧是否说明,一家一姓的天下才是普世价值,燕王哙的让位太超前,不适应国情,所以惨败了呢?

可以想象,多少人会给这个说法点赞。

可是,不得不说,燕王哙的悲剧,不在于超前,而在于“指定”。

子之行不行,能不能上位,哪怕百姓决定不了,交给群臣来定,也能最大限度避免国家的内乱。

就算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真的,舜和禹,都是众人推举出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上上下下都觉得可以了才上位的。

没有推举,没有考察期,江山是我囊中物,我想给谁就给谁,这才是燕国悲剧的根源所在。

2021-02-03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