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消逝的小站

一、始建

我的家乡在距离吉林省长岭县县城二百多华里的偏僻小村,到附近最大的集镇有五十多华里,到七撮乡里还有三十多里,但它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在平齐(四平-齐齐哈尔)铁路附近,距村三华里有一个火车站,站的规模小,只有几名员工,所以村子里的人都叫它“小站”。

其实小站并不是车站,原来只是一个养路工区,有十几个养路工人,和十几家职工家属的住房,还有三间瓦房是上工时,工友们集合的地方和存放工具的仓库,他们的任务就是巡查和维修所管的一段铁路,工区是什么时候有的,那时我还小,没有什么记忆,反正火车不在这里停车。

给我留下的最初的印象是1958年,夏季的一天,村子里的人们奔走相告,说小站来演戏的了,大家兴奋的不得了,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我央求妈妈带我去看,妈妈拿一个口袋领着我,先撸榆树叶,这是喂猪的饲料,然后就地爬到树上看。

小站附近是大大小小山丘,上面是铺天盖地的榆树,铁路就是从这些山丘中通过,我们小孩就在那些大榆树上看戏,其实哪里是戏,就是铁路系统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慰问沿线职工,有大合唱、表演唱、快板书等,虽然演的是什么内容都忘了,但这却成了我对小站的第一印象。

1964年我已经上高中了,小站还是工区,上学或放假回家还要在十几华里的火车站上下火车,1965年的暑期放假时,家里去人说,小站停车了,于是我买了小站的票,第一次在小站下火车,至此小站才真正成为车站,我说的始建,也是说它成为车站的建制。

小站可能也是全国最小的火车站,每天只停来往一次车。然而却极大地方便了这里人们的出行。村里90%的人没有去过县城,多数人甚至没到过乡里,但却没有人没坐过火车。坐火车也成了家乡人们的骄傲和自豪。

二、逃票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中学读书,学校所在的镇,距家50多华里,年纪小,每个星期都想回家,当时小站还是工区,客车不停,但为了照顾铁路职工,有学生通勤车,铁路子女上学就坐货车的尾车,那时初中同班就有两个同学,是铁路职工子女,家在小站住,我们几个农村孩子也跟着借光。次数多了,人家也不让。

偶尔星期天有事回家也坐客车,只得从距家十几华里的车站下车,走路回家,但问题还不在这里,小孩子走十几里路也没什么,问题是一个往返要花6毛钱的车票,一个月的伙食费才4-5元钱,回家一次可以够好几天的伙食费。

没有钱还想回家,只得逃票,上车时没人管,刚开始胆子小,一看见乘务员或乘警就赶紧躲,其实不检票时,没人管你,但做贼心虚,总是害怕,到车上遇到检票就麻烦了,一般我们几个同学都不在一个车门上车,碰到哪节车厢检票,就说票在前面人手里,然后赶紧通知同伙,大家都往另一个方向走,好在只有一站的路程,40多分钟,多数时候都能逃脱,下车后大家为成功逃脱兴奋不已。

寒暑假就不行了,背着行李拿着东西,还是不想买票,有一次,一个同学上车后,恰好遭遇检票,背着行李,列车员要看他的票,他还说在别人手里,人家跟他往前走,走了好几节车厢,看见同学也不敢说,眼看到最前面了,再往前走就到头了,他只得补了票,还罚了钱。好夕他没供出别人,使我们得以幸免。他要是真的指出票在谁手,那就成了叛徒,下车后虽然他很沮丧,但大家并没有幸灾乐祸,都安慰他。

在背着行李拿着东西,走着十几里路时,我们又想起了小站。什么时候能在那里下车,才不致负重长途行军呢?

三、繁忙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小站变成了真正的车站,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火车在这里停车,车站也正式卖票,出门方便多了。

但是那个年代,人们也很少出门,“大帮轰”时,社员们成年累月地劳作,却没有多少收成,且不说出一次门要花多少钱,就是请假也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费尽多少口舌。何况在那计划经济时代,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也没什么可买的。养的猪,鸡下的蛋都有任务,统一收购,也没什么可卖的。那时的小站,没有多少人上下车,显得有些冷冷清清。

70年代后期,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小站开始热闹起来了,每天人来人往,把蔬菜,鸡蛋,肉类等农副产品,从小站坐火车送到城里。买回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用品,还有人们喜欢的各种生活用品。

更令人欣喜的是,每天都有接送上下火车的毛驴车,远近十里八村的人们不用肩扛人背了,不管带多少东西也不用犯愁了,大家都高兴地叫它们是“驴吉普”

前几年,有一次回家,去到久违了的小站上车,看到的景象使我吃了一惊,车站那么多人都挎着筐,筐里都是蘑菇,我的一位亲友告诉我说,这几年,咱们这里发了蘑菇财了,一到雨季,大人孩子都能出去采,一个月时间,多的可收入2000-3000元,少的也可收几百元,不过多亏有小站,要不然,这些东西也是白扔,他指了指筐里的蘑菇。

我抬头看见小站上面的一块标语牌,写着“铁路要当好先行官”,我看这个“官”要比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来得实在。

这些年,家乡的经济发展更快了,家家搞起了蔬菜大棚,农民每天采摘的各种新鲜蔬菜,都要通过小站送往附近和稍远的城镇,农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

小站也进入了最繁忙的时期,原来停车一分钟,后来停车两分钟。对于附近经济发展,小站功不可没。

四、凭吊

去年回家乡,听村里的人说,小站已经在几年前撤了,火车也不停了,那里的职工也都调到别的车站,职工家属都搬到城里去了。小站消逝了,我感到一丝惆怅和酸楚,心中不免疑虑重重,各项事业都在发展的今天,铁路反而倒退了吗?经济越发展,交通运输量应该越大,越便利,所以称交通运输是经济的大动脉。

于是我决定到小站去一趟,一路上想起几十年往返在这条小路的种种往事。

有一年,高一放寒假时,我和同学就是在小站下火车,背着行李回的家,刚到院里,发现我家住的房子已经扒了,只剩下残垣断壁,到同学家一问,才知道家里已经盖新房了,同学的弟弟领我找到了新家。

那一年,我要去工作了,爸爸送我,一路上,他说很多嘱咐我的话,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但那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正在我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小站,尽管我已知道小站拆除了,但眼前的景象还是叫我大吃一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有点萧条冷落的感觉。

没有了往日人来人往,喧嚣热闹场景,没有了昔日整齐漂亮的站房,也没有了站前栽种的树木和花草。只有两条铁轨静静地躺在那里,承载着轰隆隆过往的列车。

四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家乡到外求学,三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家乡到外工作,十多年前我和出国留学的儿子回来看望亲友,都是从这里上下火车。

有多少次乡亲们得了急病,都是小站提供了便利,才挽救了生命。村子里有多少象我一样的人,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发展、进步,更不要说近些年大家靠着小站得以致富。

小站没有了,从铁路线上消失了,从地图上消失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我、村子里的人们、附近的乡亲们都不会忘记,小站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附记:

1.据权威人士说,取消一些小站是火车提速和整体布局之需要。

2.近年家乡通了公路,年轻人都有了摩托车,撤消小站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对外交流。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