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营销骗局:别被所谓小学生诗歌感动

起风了

我并不担心城市的烟火

我担心自己的炭

燃得太快

不够等一个人回来

‌‌‌‌“

近日,这首名为《夜里》的诗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悄然流传。只要在抖音上搜索‌‌‌‌”起风了,我并不担心尘世的烟火‌‌‌‌“,就会出现很多条搜索结果。然而,这首小诗的作者是谁,在前天之前并没有人知道,也无人在意。

在抖音、微博上,这首诗都是以稚嫩笔迹抄写于格子作业本上,仿佛是出自于孩子的手笔。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仿佛出自于小学生之手,这首小诗才在众人的啧啧惊叹中流行一时,被赞叹‌‌‌‌”太会了‌‌‌‌“。

然而,前天,这首诗的作者@加主布哈js 在微博上站出来主张自己的署名权,在微博长文《我不是小学生,请尊重原作者》中,他写道:抖音上有的转发达到了十万多的阅读量,里面的评论更是目不暇接,而我,甚至不配拥有一个署名。

对于那些‌‌‌‌”xjb带节奏,说这是小学生写的,把作品妖魔化‌‌‌‌“的网民,他更是感到无语,甚至还有迷茫和苦闷。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苦恼,只不过,将这首诗说成是小学生所写,可能并不是故意‌‌‌‌”妖魔化‌‌‌‌“,而是微博、抖音营销号的一种传播策略。

实际上,被侵权并张冠李戴的绝对不止@加主布哈js 一个人,正如@鸟的逃离所观察到的:用小学生字体抄一首诗再用成人字体红笔批注一下是什么无聊又侵权的营销号包装方式。其中,有一些确是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诗作,比如已经小有名气,圈粉无数的姜二鳗小朋友,但也有大量《夜里》这样的成人作品。

比如,这首最近莫名走红的《烟火》:

为什么这样的内容会在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为什么营销号一定要假借孩子的身份和歪歪斜斜的字体?为什么成年人的诗作很难受到同样的欢迎和传播?

首先,这是利用了人们对于孩子以及诗歌的‌‌‌‌”刻板印象‌‌‌‌“——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在未经污染的眼睛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新奇、有趣,未经扭曲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每每能作出惊人之语,道成年人所不能道。在很多人看来,‌‌‌‌”成年人写诗,努力学习的,就是将自己退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

其实,这是对孩子及诗人的双重误解。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如《夜里》这样的小诗出自于成人口中难免矫情做作,出自孩子之口则是天真烂漫,小小年纪就‌‌‌‌”好会‌‌‌‌“。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早已把成年人的深情、痴情、浪漫统统解构、污名化之后(前一阵‌‌‌‌”网抑云‌‌‌‌“在网上遭到群嘲即是明证),以至于我们只能躲在孩子们的背后,如此才能免于被嘲讽。

对于抖音、微博上的搬运工来说,孩子的身份对他们来说再方便不过了——只要抄写在了作业本上,就可以理所应当地不用署名,仿佛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出自孩子之手才更重要。经过这种‌‌‌‌”幼稚化‌‌‌‌“的形式转换,也会让一首诗仿佛从此自带光环。

正如@加主布哈js 所说: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自媒体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更多的‌‌‌‌”孩子的诗‌‌‌‌“借助于社交媒体飞到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头。

然而,除了因身份与作品的反差、毫无顾忌的大胆言论引发关注的余秀华之外,几乎没有成年诗人的作品借由互联网获得更多受众,写诗、读诗依然是一件小圈子之间的事。

‌‌‌‌”儿童诗作‌‌‌‌“在中文互联网的流行,让我想起日本近年来流行的银发川柳,很多老年人借助于川柳这种短诗形式,在自嘲与自怜中抒发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慨,令人鼻酸眼热,让年轻人设身体会他们所面临的愈发艰难的世界。

在李沧东的影片《诗》中,各个阶层的中老年人也可以聚在一起,借由诗歌来表达日常生活中被压抑已久的情感。

在我们这里,诗歌仿佛已经‌‌‌‌”沦为‌‌‌‌“了孩子的‌‌‌‌”特权‌‌‌‌“——唯有天真未开之人的抒情、浪漫才是被嘉许的,而成年人的真情流露早已真假难辨、泛滥成灾,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很容易就会被编排成段子、表情包。

这也让我想起了近几年跟风出版《给孩子的XX》的出版圈‌‌‌‌”乱象‌‌‌‌“,开创这一潮流的活字文化,从策划、选题、编排方面都质量极高,但后来者却一哄而上,泥沙俱下。

有很多《给孩子的XX》不过是把成人版的著作、文章重新包装一番,以‌‌‌‌”给孩子‌‌”的名义摇身一变,很多内容之枯燥、专业就连大人也未必能够读下去,却一厢情愿地想要灌输给孩子,结果就变成了《给文盲家长糊弄孩子的XX》。

或许,这些书背后的出版商深明此理:逼孩子还是比逼自己容易多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