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以吏为师的魅影

以吏为师,是秦朝制度的特色。在焚书坑儒之后,传统的私学被禁止,民间也不允许藏书,那么,知识的传承怎么办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以吏为师。

在秦朝,官吏的分野还不清晰,所以,所谓吏,就是官。做官的人,当然必须得识字,否则,官方的法律,朝廷的诏令就没法解读贯彻了。禁书之后,整个社会,除了种树和占卜之类的东西之外,带文字的书卷,只有政府的法令。而这些东西,当然都在官员手里。民众如果实在想读书识字,那就跟官吏学律令好了,这东西,学好了当然有用,以后可以做官。

后人说,以吏为师,就是统一思想。错。以吏为师,不过学法令而已,连想法都不会有,哪里来的思想。秦律之烦苛,为后世之最,几乎人们的每种不大妥当的行为都对应了一种律条。真的学精了,循规蹈矩,就成了世界上最刻板的教条主义者,一点变通都不会有。大脑里装的,除了本能,什么都没有,还有东西的话,就剩下法令规矩了。这样的人,没心没肺,什么观念,思想都没有,当然好统治。

然而,社会上的人,或者按秦朝的说法叫黔首,多数是不想读书识字的。即使读书识字,也未必真的个个都跟着官吏学。偷偷学,偷偷教的,大有人在。所以,真正被律条和法令弄僵化了的,其实都是体系内的官吏。陈胜吴广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如果押运的军吏,能够变通一点,这场戍卒的造反,肯定就不会发生了。起义发生了,群起响应,朝廷反应由于昏君的缘故,又比较慢一点,各地的地方官,一时间又不知道怎么作为,于是乱子越闹越大,遍地烽火。没有思想的官员,也就是没用的官员,没有人来支撑,所以庞大的王朝自然也就轰然倒塌了。

秦朝都灭亡两千多年了,但以吏为师的余绪,随着官本位价值观的流行,其实并没有走。老师不见得都是官儿了,但真正为人们尊为师的,还是官员。官儿越大,老师的范儿越足。直到今天,官儿越大学问越大,还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在官场上,只要大官儿说的话,就不大有人会反对,据说是因为人家说的对。在大学里,凡是官儿,都是教授,而且是大教授。不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仕而优则学,都是学衔最高的。政府部门,一旦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了,不会去找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而是找有关学科里官儿最大的。官儿大就意味着学问,只要做了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就百分之百是权威,而且是大权威。

学问的大小,没有学术的标准,也没有人在意学术的标准,在意的,只是官府的意志。所有的学术评比,都是官方钦定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学在官府,民间屁都不算。所以,以吏为师没有走,还在。这个玩意,还真的有魅力。

2018-03-22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