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胡金铨李翰祥合论

李翰祥和胡金铨是同一代知识份子,命运不同,而性格决定命运。

胡金铨对艺术有献身般的执着,但不懂得电影终究是一盘生意,不是太懂得做人。李翰祥经过“国联”之劫,终于知道电影是一盘生意,他很懂得做人,但却不会理财。

“胡李”的比较,应该列入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系第一年的必修课,让年轻人及早懂得:艺术风骨和激情,另一方面是人情世故和金钱。这两者之间,矛盾在什么地方,但又可在何处取得平衡。

这一套,就是人在世的全部哲学所在。千百样知识,如川流入海,归宗之处,学位都叫Ph D,亦即哲学。但在象牙塔里钻名词的牛角尖没有用,只会越钻越酸。哲学是抽象思维学科,但若懂得应用在人际关系现实的最尖端处,就是成功人士的必然秘方。

胡金铨因一出“龙门客栈”上了国际影展的神枱——在那时,华语片在全球基本上是一个笑话,但胡金铨的戏在国际影展得了一个技术奖,台港文化界吹捧过度,几将胡大导与傅聪一级并列(哪知后来时势转型,西方世界更接受李安和郎朗),胡金铨应该知道,国语片观众,香港台湾加上南洋,师奶姨婶观众最多只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和乐蒂的脸孔,知识份子才兼看戏中的美术布景和道具。而电影拍出来,不是只给知识份子看的。

法国电影例外,因为人家二百年前一场革命,文化品味由贵族普及到中产阶级和平民。法国人全民皆知识,所以法国电影没有吕奇那一级,但国语片管你是美学大师何藩,进了邵氏,跨进门槛,也要低头。

因为人类的文化,有高低之分;民族的质素,更有优劣之别。胡金铨若投胎为日本人,一生会开心得多,也不会如此郁郁而终。

胡金铨将华语片当做法国片或日本片来拍,就不通了。李翰祥懂得。胡金铨和李翰祥,虽然两个都来得及一九四九年逃离大陆,来到香港和台湾,却两双逃不出中国人“文化”的磁场。

中国成语有“一时瑜亮”之说,而周瑜和诸葛亮如何比较?两人的性格、际遇、修养,都是一门比较的学问。胡李都是上一代有才华的华人大导演,都有升华为大师的潜质,但一个走艺术路线做不了黑泽明,另一个从商业通俗也成不了史匹堡。

为什么?这才是一个社会的下一代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