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三国篇:长有反骨的魏延

说起三国时期的魏延,人们佩服他的武功盖世的同时,又怜悯他的命运,甚至觉得诸葛亮第一次看到他时就要杀之,有点过分。甚至在诸葛亮在临终前密令要杀掉魏延,觉得不可思议。今日我们就来看看这魏延之死究竟冤不冤。

魏延(?-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深得刘备信任。为人高傲自大,野心高,一直想争取表现。

他原来是刘表的部下,当刘表病逝的时候,刘备以奔丧为由要入襄阳城,魏延私自开城,想把刘备引进城。怎奈城里掌权的人不同意,一顿乱箭,刘备也没敢硬闯,魏延也只好另谋它路,逃走。他投奔长沙太守韩玄了。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的时候,因老将黄忠与关羽之间“打假球”、做人情,被太守韩玄发现,太守要杀黄忠。魏延劫法场杀掉韩玄,带着黄忠投降刘备。

不料,诸葛亮见到魏延,不但不欢喜,反倒以他长有“反骨”为由,要杀掉他。很多人不明白,觉得诸葛亮怎么能这样?人家来投降,反而要杀掉,是何道理?

其实道理很简单。从常理角度来说,一个人看不上另外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按照中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也许他们之间在前生前世或哪生哪世有过啥恩怨。那么对于诸葛亮看不上魏延的缘由,我想还不只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修道人,他身披八卦仙衣绝不是摆样子的。他给后世留下了著名的预言《马前课》,精准了预言以后的很多大事。那么这就说明诸葛亮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能看明白,那一个人怎样他能看不明白吗?

还有,通过魏延的性格和举动,就会发现魏延这位大将不容易“管理”,就算刘备以其仁义的美名一时能压制住魏延的野心,当刘备和诸葛亮不在之后,刘禅与蜀国的众将更是奈何不了他。于是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想杀之。

这点刘备怎么能明白诸葛亮的内心呢!刘备一心想的是兴复汉室,夺回原本属于刘家的江山。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人来帮忙。所以恳求诸葛亮手下留情,将魏延留下。

在以后的日子里,魏延的确为刘备立下很多的战功。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在诸葛亮第一次决定北伐的时候,他提出带领五千兵丁出子午谷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的计策。诸葛亮觉得此计冒险而不用。由此产生在后世经常谈论的“子午谷计策的争议”。

在《本传》中记载魏延建议自带五千人出子午谷,与诸葛亮异路会师潼关。而在《魏略》中却说魏延要带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后人对此计有很大的争议:有的觉得诸葛亮错失一个收复中原的好机会;有的觉得即使按照魏延说的做,也不一定取胜。

其实我觉得三国时代所演绎的主题不是朝代的变迁,虽然看上去互相的攻伐,都想夺得天下。但三国的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也就是说,表面上他们在互相的攻伐,但三国所演绎的主题不是这个,而是一个“义”和计谋等策略。朝代的兴亡皆有定数。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咱退一步说,如果是羸弱的阿斗和残暴的孙皓当政,那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曹丕的后代也不是什么明君。

从这一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只是表达一种对刘备的“忠”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态而已。虽然此时的刘备早已过世。他是感念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恩而为之。这一点诸葛亮在临终前也很明白。比如他说他点燃的那盏灯说如果还能燃烧多长时间,他就还能活多少年。于是让大将守卫帐门不准任何人进来。可是到了节骨眼上魏延趁机一撩帐帘,一股风吹灭了灯。即使点着,但灯还是灭。诸葛亮于是跟守卫的大将说,此乃天命。于是嘱托后事,让姜维接替诸葛亮,要诛杀魏延。

对于魏延的性格与人生的悲剧,《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这样说的:“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平日诸将素不同”、“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别的不说,就魏延和姜维之间,我想魏延肯定不会服从姜维的命令。如果魏延接任诸葛亮的角色,那蜀中的将领也不会服气,那自会产生内讧。即使诸葛亮知道自己去世之后不过几年蜀汉就会灭亡。但他也不愿把军权交给魏延让其跟姜维他们火拼。于是他选中了姜维做接班人。使之让其延续“义”和“忠”的价值观和历史内涵。

魏延最后被平北将军马岱追杀于汉中。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很多人觉得魏延的死是一种悲剧;有的甚至想当然的认为,魏延是投错了门,如果投到吴国或者魏国就不会落到这种被自家人杀害的下场。其实不然,魏延那种处处想“冒尖”想占上风,谁也不服的性格在哪里也容不下他。反过来说在哪里他都会觉得别人都不如他,那他经常“功高盖主”的性格,必然会遭到清洗。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不足。也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启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