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黑马是靠不住的

关于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前半程我玩得还是很开心的。倒不是说有什么利益涉及其中,而是年末的时候对几部电影做了一次预判,最后的结局和我事先的分析一致。这种事情手头又没有任何分析工具,只能全凭感觉来。感觉正确很重要,它会给你一种幻觉,认为自己和世界是在一个频率上。这种一个人的游戏非常耐玩,可以和自己玩很多次,玩很久。

后半程不是很愉快,有人开始说我和徐峥有营销上的合作云云,这种无见地的人云亦云很是惹人厌烦。事情总是大部分人参与,少部分人做事,剩下的是嚷嚷。大部分人如何动起来,我迄今为止都觉得是个谜。但是,你要说嚷嚷能让他们动起来,这在我看来完全是本末倒置。事情一旦成势,就像巨浪升起,人潮向着一个方向涌动。那些嚷嚷无非是顺着潮流,努力在潮头泛滥起一点泡沫,看上去很壮观的样子,其实都是借势。我是不相信营销的,八分可以通过营销说成是十分,那是锦上添花而已。三分再怎么营销也不可能及格,营销从来不能雪中送炭。

在泰囧的走红过程里,我做的事情无非是那些泡沫。其中没有丝毫的难度,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无非就是12日凌晨去看一下首映,回来写一篇影评贴到豆瓣。影评做个精华版,总结几条做个观影指南一类的东西,发到微博。如果之前你对人群的情绪和需求有一个大的判断,又亲自看过电影有一手的感性认识,最后能老老实实写出来,那么你就会在泡沫之上。然后你的帖子就会转得到处都是,看起来仿佛你就是面前空前火爆后的推手一样。而真实情况是,你压缩了睡觉时间,找了一家冷清的影院去看了个午夜场。

我并不期待有多少人能理解上面这些话,更何况这些话会惹得那些以营销为生的人们很不高兴,因为我在否认他们的工作价值。也许,我要年纪再大一些才会变得足够圆滑老练,事情也说清楚了,人也没得罪。

另外让人不愉快的一点就是泰囧黑马说。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泰囧自然是越黑越好。最好是徐峥砸锅卖铁,把陶虹的首饰都当掉,凑出200万人民币,最后票房是好几亿。徐峥越惨越好,投资和票房的数量级差别越大越好。这是好故事,人人都爱看传奇,看到不可能的事情变作了伟大而光荣的胜利。但是,我始终觉得故事不应该上升为严肃的分析,那就会变成了严肃的胡说八道。

比如说泰囧的胜利是小成本电影的胜利。真要计算起来,泰囧可一丁点都不便宜。徐峥从一张生脸变成熟脸,靠的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而一年中国有多少部成片的电视剧,能播出并且被人记住的又有多少?在泰囧之前,徐峥拍过《人在囧途》,这片子到现在都还满网络盗版,可以算得上是泰囧最昂贵的预告片。这些铺垫算下来,泰囧的良好观众基础可一点都不便宜,算不上是小成本电影。

又说泰囧证明了导演诚意讲故事,拍喜剧片,观众就一定会埋单。这种说法也很是一厢情愿。年末不是只有泰囧一部喜剧,也不是只有徐峥一个导演讲故事。但是,最终胜出的是泰囧。诚意与否只有天知道,但是估计没有导演上来就想虚情假意讲个故事骗观众玩。可是这个行当就是如此残酷,观众买不买账,只有上线才知道。而制作周期半年,排期外宣搞下来,只有一次击发的机会。成与不成,只有一次机会。没看见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么,排期几次修改,就像在澳门赌场里的老赌棍一样,眼睛盯着荷官,筹码举起又放下,想压大又换小,来来去去下不了决心。如今看起来,它避开十二月倒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还有一说讲泰囧给了大制作一个耳光。这简直是让人情何以堪啊?观众当然是先选择大卡士,大导演,要看大场面,否则他花这个钱进电影院干什么呢?三大出来,未必会有泰囧这种片子的利润率,但是胜在稳妥,四平八稳就有赚。一家公司一年拍两部,春节就可以发红包了,相当于正餐。泰囧投入小,利润高,但是风险也极高。每年电影市场可以看到好几部大片,但是小成本暴赚的片子也就一部。去年是《失恋三十三天》,今年是《泰囧》,其他小成本的影片呢?又在哪里呢?票房是多少?所以,你用惊艳的甜点和正餐比,没有任何道理,这一耳光落不到任何一张面孔上。该拍大片的还是接着拍,该拍小片博一把的继续博,哪里会有什么格局的改变?

泰囧是一匹不那么黑的黑马,它的成功让好故事变成了传奇,在传奇之上又会引发高烧。本来这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但是架不住昏天黑地的胡话,让人觉得很是厌倦。我不是电影圈内的人士,也幸亏不是。所以,还可以这么自顾自聊聊想法,也算是一种看电影之外的福利。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