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之战国篇7:兵争之道说孙武(下)

——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人物

(接上文)

三,吸纳百家著《兵法》

后来他的同宗叔父田穰苴拿出自己根据从军经验编写的兵法,孙武捧着简书看了一夜。简书中“以战止战”( 这是关于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的论述:“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意思是说为铲除邪恶,维护和平而攻占暴虐之国,是正义的战争,不能算是侵略。“战道,不适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武领悟到,发动战争为不得已,如果发动战争,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仁义之师,占领敌国后,不可烧杀抢掠,要善待战俘。)、“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战争理论,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使孙武初步领悟到了战争的真机。

此时他通读古往今来各家兵书,并实地考察一些古战场,使孙武更深切地感受到谋略在军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期间孙武还自创梅花拳,该拳讲究灵活多变。在实际交手中,随机应变,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随其变而变,灵活机动。不用拙劲、僵力,变化多端,使对手不知所措。其实这跟带兵打仗差不多少。只不过,带兵打仗是群体行为,而两人搏击是个体行为。从梅花拳的样式与风格来看,孙武的思想就是“灵活”和“善变”。这是孙武军事思想在个人搏击中的一种体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孙武的军事思想也是“全息”的。

孙武跟他的爷爷有着同样的一种爱好,那就是“对弈”(就是现在人说的下围棋)他的祖父说:“当初为帝尧了陶冶儿子丹朱的性情和开发他的智力,就根据天空日月星辰诸星体的变化,制作了奕(围棋)。为显其变化,棋子用黑白两色分开,以表示阴阳变化。”他在一边与祖父下着围棋,一边跟其探讨着对弈的精妙所在,虽然刚开始他总是败北。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武的棋艺也在不断进步。慢慢地,父亲孙凭已不是他的对手,祖父孙书有时也会败北。孙武在实战中不断地总结对弈的经验,结合祖父、父亲对棋的感悟,不断地推敲,并陆续地写了下来,最后写成了《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包括棋局篇、得算篇、权舆篇、合战篇、虚实篇、自知篇、审局篇、度情篇、斜正篇、动微篇、名数篇、品格篇和杂说篇。《棋经十三篇》以齐国流行的阴阳说为基础,运用辩证的观点,把对弈中双方攻守的转换及其开局、布局、定势、谋算等技巧与军事谋略相结合,将军事理论融入到对弈之中。《棋经十三篇》的撰著,一方面得益于年轻的孙武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善于总结,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祖父、父亲及叔叔司马(注:是官职名字)穰苴的谆谆教导。特别是祖父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棋经十三篇》中到处都能找到祖父的军事谋略思想。

《棋经十三篇》的撰著,锻炼了年轻孙武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为其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棋经十三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后来《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雏形。

在娶妻鲍氏之后又于公元前523年,齐景公为鼓励田书(孙武的祖父)打好伐莒(国)之战,齐景公“赐姓”田书孙氏,以示对他的器重和厚爱。当年孙武29岁,从此“孙武”的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大战孙书打赢之后,孙武对祖父的这次伐莒之战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祖父伐莒之战取得成功,主要归功于两点:
第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军与兵,而在君是否有道。君有道能与将相百官,乃至天下万民同心同德,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官民必定不畏艰难险阻,为君出生入死。第二,两军交战,重在用间。兴师伐敌,千里征战,国与民俱耗财力,生灵涂炭。如果为争一朝之胜,不肯用间,致因不了解敌情而败,此为“不仁”。如此将帅,非君之良将,主之贤佐;如此人主,亦非致胜之君。孙武认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人之上的原因,在于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诉求鬼神,不可用类似的事情去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推证,必须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以上两点,构成了以后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中《计》和《用间》两篇的核心。

孙武后来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七十里处柏寝台, 观看了祖父孙书阅兵和伯祖父学琴,更加懂得了用兵之道,和琴音的奥妙。看似用兵和琴韵表面上没什么直接的关联,其实都是相通的。当初轩辕黄帝就曾用威风战鼓大战蚩尤,这被后人称为音乐的开始。也就是音乐“武”的部分与战争是分不开的。

再后来登临葵丘(地名)使他明白了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考察乾时(地名)了解“势”的作用;登长城明白关隘的巨大作用;了解临淄(地名)明白城市的综合能力;游鲁、晋(国名)了解国情;读《管子》、《六韬》向先贤学习、总结;观天象明“天人合一”的境地;济水(河流名)垂钓做更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孙武有感于过去的兵书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繁杂不易被人们理解和应用他在长期考察各地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智慧,而写出了《孙子》这一兵学圣典!

《孙子》共有十三篇,故后世又称《孙子兵法十三篇》。依次是:
第一篇《计》。
第二篇《作战》。
第三篇《谋攻》。
第四篇《形》。
第五篇《势》。
第六篇《虚实》。
第七篇《军争》。
第八篇《九变》。
第十篇《地形》。
第十一篇《九地》。
第十二篇《火攻》。
第十三篇《用间》。

在这部兵书中孙武是用这句话开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实足矣说明“兵”的重要性。

四, 投奔吴国,实践、补充《兵法》

当时齐国内氏族混乱不合,后来连他官居大司马的同宗叔父田穰苴也成了氏族内斗的牺牲品被削职为民(后来抑郁而终),孙武的祖父也被命令离开临淄(齐国都城),回乐安(地名)颐养天年。此举给孙武很大的打击和触动。
他无奈跟祖父和父亲商量,祖孙研究局势之后,孙武带着妻子和小儿子投奔有霸主苗头的吴国。

经考察吴国一些地方之后,孙武觉得有必要在这里长久的居住下去,于是就隐居到穹窿山(地名,在太湖东岸)。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孙武结识了伍员(即伍子胥)。正是这位后来与他成了莫逆之交的朋友的七次推荐,孙武才得以拜见吴王阖闾,献上自己写的兵书,并在吴王宫中训练180名宫女而立威,后被吴王拜为大将,在养城、柏举(今湖北麻城)等等战役;和南下伐越、北威齐、晋等战略措施中孙武都在运用兵法中的思想,进行强有力的指挥。这些战役和战略也算是他兵法理论的实际应用与实践。

后来,吴王夫差即位,他听信奸臣谗言。孙武感到此时不能继续在吴国呆下去了,向吴王提出要归隐养老的愿望;此时他也劝伍员(即伍子胥)跟他一起归隐,但伍员没有听从孙武的劝告。后来伍员被害,吴国也被越国所灭。
孙武归隐之后,与自己已经成人的次子和三子一起修改兵法。因有着后些年的作战实践,极大丰富了兵书的内容,使之对为将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荣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的美誉;孙武本人也被世界各国的兵家学者公认为“东方兵学鼻祖”。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