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百年来的婚纱照变迁

清末民初老照片

从清朝、民国到现在,给个年代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结婚照片,结婚照的历史变迁,是越来越时尚,还是在倒退?

清末民初

20世纪初的中国还在满清的统治下,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虽然这时摄影技术已经传入国内,但是尚未启蒙的人们害怕被“摄影”勾去了“魂”,老祖宗们对“照相”怀着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心里,所以新人结婚很少有什么结婚照。因此,我们今天试图用直观的照片来回顾那时结婚的情景就十分困难。

从稀少珍贵的传世照片看,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9年"五四"运动前

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男的穿长袍马褂,女的穿长棉袍,人物造型机械。

20年代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步入庄严的教堂。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新人交换式指,互相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渡他们的新婚蜜月。

30年代

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40年代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60年代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70年代

70年代新人举行婚礼基本是制服+开会+喜糖,那时的结婚照新娘没有漂亮的婚纱,甚至连一件红色的礼服也没有,男女双方照结婚照的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已经是很高兴的事情了。姿势也极其简单,只是两人坐在一起,头往中间一靠,一张简单的2寸黑白结婚照就完成。拍照现场什么布景都没有。

80年代

80年代的结婚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出现了“婚纱照”这个全新的东西。新娘开始身穿婚纱,可以照出全身的婚纱照,而不再是2寸的大头照。而且新娘和新郎对于穿着和打扮已经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新娘穿洁白的婚纱,戴洁白的面纱,手拿塑料花,还要画简单的淡妆;新郎也要穿西服,打领带。

90年代

90年代的婚纱照,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婚纱照的时代,而且这时的婚纱照一照就是一套,还要装订成册。这时的新娘要穿各种各样的婚纱,摆千姿百媚的姿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的那个时代的化妆技术,令人叫绝,如果不仔细分辨,连最亲的人也不会认得出来。

新世纪

步入新时代,社会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摆脱了束缚,开始勇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如今的婚纱礼服和以前相比,少了几分繁杂,多了几许素雅。裁剪简练,线条明朗的礼服,和衬衫、休闲服、情侣套装等生活化的“婚纱礼服”愈发受到年轻时尚新人的欢迎。婚纱照最大变化体现在场景的变迁上,从以前的室内场景到如今的纯户外景婚照的流行,使得周边景区甚至省内外著名风景地都成了新人拍照的场所。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