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懒人和记性差的人该如何读书

看过一些介绍如何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也尝试过做笔记或者读书摘要,但都是半途而废,坚持不下来。大概这样的阅读方式对勤快的人有用,但对我这种懒人,和追求阅读流畅性的则不然。

不是我有惊人的记忆力,反而是容易健忘,书读多了容易糊涂和弄错一些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打紧。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种阅读方法,总结出来,或许对别人也有些用处,特别是对于懒人和记忆力差的人。

1.三部曲式阅读

所谓三部曲式阅读,是你读过一个人的一本书,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就找来该作者写的其他书籍,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

例如,我读了尤瓦里·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后觉得不错,就找来作者的另一本《未来简史》一起读了。

我喜欢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作者其余的《盲眼钟表匠》、《解析彩虹》等书籍也找来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是,该作者特有的文风会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道金斯带着70年代的热情,戴蒙德会有自己的悲天悯人情怀……。这种印象对于以后查找引用作者的文字有帮助。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个作者的三(四)部曲著作都是互补性的话题,可以通过这个系列理解该作者思想的全貌。多余的著作,不免都有些炒冷饭和重复啰嗦。

对于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可能在读作者第一本著作的时候,有些理论和观点难免会懵懂和不理解,但在下一部著作中会有重新表述。

作者书中举的案例,也会多次使用,在读了第一本书见到之后,在第二本还能够再次看到。举一反三,就加深了印象。

因此,做笔记就成了多余,你在脑中经过多次阅读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写作时也能够顺手拈来。

2.同行著作阅读

我的阅读兴趣较为广泛,但一般也都能在一段时期,集中在一个领域里。

例如读了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后,对行为经济学有了一些了解,但卡尼曼的书也就一本翻译成了中文,所以同行的著作就成了一个补充阅读。

之后看了理查德·泰勒的《助推》,然后借用第一种方法顺便读了泰勒的另一本著作《‌‌“错误‌‌”的行为》。就对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状况有了一定了解。

此后,再补充阅读了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系列(再吐槽一下,这系列的名字翻译的挺差劲)等,行为经济学的内容也差不多能够掌握个皮毛功夫了。

对于经典的实验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同行著作里都会反复提及,所以不用记笔记和读书摘要,现在也能复述出其内容,比如行为经济学中的‌‌“琳达问题‌‌”。

3.跨领域阅读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领域里,比如行为经济学,你可能知道一些认知谬误,用其分析一下身边的事物,或者解析一下经验生活也绰绰有余。但是,只能算是个该领域里入门的大一新生。

要深入研究,或者你对行为经济学有些理论无法苟同,那么就要跨领域阅读。例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或双过程)理论,那么心理学家如何看待?

顺着卡尼曼,去进一步了解双系统的提出者斯坦诺维奇的书《机器人叛乱》和《超越智商》,你会发现原来行为经济学还需要演化生物学基础,就可以回到道金斯等人的著作上。

但斯坦诺维奇太注重理性,刚好吉仁泽可以互补……如此以来,重复上面三步骤的阅读方法,你对这个领域就会变得越来越专业,这时候算是跨出了本科,进入到了研究生阶段。

最后要进入博士阶段,你需要挑出这几个相关领域里共同的话题的一个部分,例如行为经济学的锚点效应,在认知科学和演化生物学的框架下如何解读,既然人类存在如此多的认知谬误,那么这种谬误为何会进化出来,对人类认知有什么作用……

以上三种阅读相互加深理解,也可能相互冲突,这时候就是你脑细胞该活跃的时候,也是你可能在理论方面提出创新的时候。

我一周阅读2-3本书,并不算多,平均每天也就是2.5小时的阅读时间。写作有助于理清思路,将相互冲突的观念予以调和。有时候则是灵机一动,用记住的理论来检视一下现实生活,都有助于加深理解。

当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要引用原文却不知道在哪本书里,使用某个案例却找不到出处。其实这倒是好解决,比如我记不住琳达问题,我可以搜索这个关键词,然后在知道了某本书之后,寻找相应段落即可。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具备思维能力,不是像计算机一样刻录下某个章节和句子,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以上的话来自于斯蒂芬·平克的《心智奇谈》,你要想知道具体是哪个段落提到了上面的话,待我去查找原文。

然而,我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了这些话,不是证明了该理论吗?不是证明了我已经理解了该理论。因此,多读书,但别读死书,试图去记录作者说的每句话。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