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有人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也可醉人;胡适是水,水虽淡,且须臾不离他。‌‌”与鲁迅相比,胡适的确是温和的。当鲁迅对旧制度展开无情批判的时候,胡适却在改良中给未来以希望。胡适是一个建设者。

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的文章里,胡适说,‌‌“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知识没有穷尽,学问没有究竟,胡适认为,与其去追求知识和学问的量,不如首先学会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一个独立自由,敢怀疑、敢批评的人。这与陈寅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异曲同工。

1

独立与自由

要做个不惑的人,首先要独立与自由。

传统社会强调群体,个人必须服从于家族利益,有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后来,家族变成了集体,我们一直强调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甚至随时为集体利益献身。

渐渐的作为个体的人被湮没、淡化,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也毫无踪影。

胡适认为,首先要‌‌“争取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人格‌‌”。只有自由、独立的人组成的集体,才真正具有创造力、判断力。

胡适说:‌‌“一个人便有一个人的人格,便有一个人的本领,只要自己肯去做,断没有做不到的事,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孔子是个人,我也是个人,皇帝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做,我难道不能做吗?‌‌”

另外,一个有用的人必须在思想上要自由,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才会强大。知识分子要更好的参与社会,胡适认为首先必须使自己的人格独立于社会。

他说‌‌“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独立自由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所以,胡适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一生热心于社会改良,他跟国民党走得很近,有段时间跟蒋介石关系很好,但是他始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的精神。

胡适一生都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他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信奉法治、独立、自由、平等、宽容。胡适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他所说的自由——说话的自由、政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追寻。

2

疑而后信

胡适曾说,自己在美国曾经历过美国小学开学上的第一课,整堂课的内容全是小学生跟着老师大声背诵:

‌‌“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现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做出判断。‌‌”

中国的传统,强调培养听话的好孩子。中国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听话‌‌”。殊不知,这种听话的孩子,很难在长大以后有重大成就,因为他们习惯了因循守旧,怀疑的精神和创造的火花,已经被浇灭了千万次。

在晚晴民国时期,中国人缺的就是存疑精神和科学的思维。当时民众的麻木,我们在鲁迅的作品里都领略了。当时,胡适首先建立了科学思维。

胡适认为,知道一点科学知识,懂一点学问,显然远远不是科学的思维。

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培养我们科学思维,只是一味的灌输,叫你相信,这是对的,而不教你怀疑,验证,这不是科学思维。

胡适是具备科学思维的,他列举了科学思维的步骤:第一点是遇到疑惑,发问,第二点是发现问题在哪,第三点是找解决办法,第四点是找最合适的办法,第五点验证。

尼采说,重新估量一切价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甚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怀疑精神不可缺失。胡适抱着怀疑的态度做学问,写文章时,经常沿用尼采的说法。

胡适说:‌‌“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在民国大师中,比国学,胡适不如陈寅恪、马一浮等人;比文采,似乎略输鲁迅、徐志摩等人;比国学与西学的结合方面,自然不如王国维;在哲学上,他的中国哲学史只有半部,很快就被冯友兰等后学超越了。

但,胡适用一生践行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用独立的、科学的方法,倡导新文风、新文学,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开风气之先。这是任何其他同时代的人所不及的,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