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渐入存量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应谋求“错位发展”

摘要:

·2017年中国经济呈现“价升量减”式增长,其中外需对增速回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对各行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存量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实例看,存量经济的特征就是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产业内部的分化、区域经济的分化将愈演愈烈。因此,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要实现均衡发展,都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并不现实。

·错位发展是存量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竞争策略,主动错位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可能成为龙头。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谨防同质化、一哄而上地发展新兴产业导致的新一轮产能过剩,过去风电、光伏等产业的过剩给某些地区经济带来巨大伤害,这些教训不能忘记。

我们先看一下今年的春运概况,春运为期40天,目前时间已过半。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月21日,春运前二十一日(2月1日-21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4.7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63%。这应该是国内春运史第一次出现客流量的减少。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早在2015年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就出现了下降。流动人口数量的下降,意味着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下降,经济增速必然下行,存量经济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增量经济时代,不管是地区、行业和企业,即使采取相似的发展模式、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只要“上车”就能挣钱,都会获得收益,差异化产品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当中国经济进入存量经济主导的阶段,增量空间正逐步被压缩,正对区域格局、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在存量经济条件下,错位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主动错位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可能成为龙头;如果不懂得错位发展,还是一味扩大投资、上产能,日子也许会越来越难熬。

存量经济的主要特征:销量增速下滑压低竞争类行业利润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存量主导的时代,传统领域、传统行业的增量空间正逐步收缩。从2013年开始,工业品销量增速逐步下滑,表明工业品需求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难以再出现大幅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重要表现。

在相对充分竞争的制造业领域,存量经济的特征更为突出,以企业单位数为例,选择2000-2006年、2010-2016年两个时间段来比较,27个细分行业在2000-2006年时间段企业单位数增幅的中位数为88.5%,而在2010-2016年时间段,企业单位数增幅的中位数仅有29.7%。27个细分行业中,有22个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增幅下降,表明进入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明显放缓。

企业数量增势放缓的同时,利润率也下降了。同样,选择2000-2010年、2010-2017年两个时间段,27个细分行业在2000-2010年时间段中,销售利润率提升幅度的中位数为3.7%,而在2010-2017年时间段中,销售利润率提升的中位数为1.1%,增幅明显放缓。27个细分行业中有23个行业增幅放缓,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冶炼、汽车制造、铁路船舶、烟草制品业等五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甚至较2010年出现了下降,都表明企业难挣钱了。

在商品零售领域也出现同样状况,如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充分竞争行业,销量增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转变的特征。从2012年开始,服装零售销量当月增速呈现出持续滑落态势,表明增量空间早已被压缩。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12年到2017年的六年间,纺织服装服饰业的销售利润率基本没有提升。

存量主导下经济的双重效应:扩张与收缩同时出现

存量经济并不意味着停滞,而会导致产业的结构性扩张与收缩,包括人力、资金、信息、商品、技术、数据等各类资源要素都会寻找高收益对象集聚,哪些得到资源要素的地方,可能会快速做大做强,形成龙头;无法成为龙头,就会面临生存压力。

房地产行业或许将成为“增量放缓、夹缝求生”的典型样本。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约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较上年滑落超过20个百分点。在增速滑落的同时,行业格局正发生变化。排名前十位的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合计约3.3万亿,市占率24.2%,较2009年大幅攀升了16个百分点;在销售排行200强名单中,碧桂园、万科、恒大三家企业销售金额超过了5000亿,有17家企业销售金额超千亿,合计销售金额超过4万亿,而剩余的183家企业合计销售金额仅有4.2万亿;未来一段时间,在资管新规的间接推动下,行业整合的大戏或许也将上演。

再看药品零售行业,剔除掉价格因素后,中西药品零售数量当月同比增速从2013年开始逐步滑落。与此同时,单体药店市占率同步滑落,四年时间减少了将近15个百分点,而连锁药店市占率明显上升。

在市场空间逐步饱和,利润率不断走低的过程中,行业整合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主动错位发展或许能够脱颖而出,反之则容易面临进退两难困境,不懂得错位发展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同样适用

无论是最早的资源禀赋理论,近年来的产业内分工理论,抑或是中心-外围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价值链分工理论,都有错位发展的影子。大到一个国家、省份,小到一个城市、乡镇,经济上能够取得优势地位,往往都借助于错位发展。增量经济时代,简单的招商引资就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临近城市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同质化的产业结构。而存量经济时代,错位发展将更为重要,只有主动错位,形成城市在城市群内的鲜明定位与烙印,或许才能吸引资金、人口、技术等各种资源,才能有机会做大做强,也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从全球主要城市群格局来看,错位发展的态势极为明显,基本形成了以数个大型城市为核心,大量中小城市、专业化市镇为配套的总体形态。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小城市与专业市镇在产业布局、特色资源开发、功能分工等方面错位发展。例如纽约大都市圈,包括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城市,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其中,纽约市更加关注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建立,华盛顿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与纽约交相呼应;费城和巴尔的摩则强调在制造业、商贸和运输中心方面与纽约的合作;波士顿集中发展教育、建筑、运输服务以及高科技等产业,各城市与纽约之间、各城市相互之间错位发展,使纽约城市群形成产业分工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分异明显、城市竞合运行有序的大城市群。

再如东京大都市圈,则东京市区为中心,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包括1都7县,即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和山梨县,也可大致分为三级空间结构,东京都作为东京都市圈的核心,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创意产业中心;中间圈层主要承担国际空港、科教、研发、商务以及居住功能,同时还承担部分高科技产业的生产功能;外围圈层主要承担居住、大学与科研机构、工业生产、旅游、远郊农业等功能。

或许有人会提出德国相对“均等化”城镇体系的反例。但实际上,纵观德国历史脉络,柏林从未得到类似巴黎、伦敦、东京在国家内部的核心地位。

在1871年俾斯麦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前,德国没有首都,而是城镇间组成了莱茵同盟(RhenishLeague)、莱茵邦联(Rheinbund)。即使是“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但只是地方性政府的联盟。

历史上,柏林作为首都城市也曾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对柏林地位产生严重影响,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工业企业从柏林迁移到了慕尼黑,以大银行总部为代表的金融业态则逐步集聚在法兰克福,另外波恩则集聚了大量行政管理和政治职能,“多中心”格局进一步显现。因此,德国相对“均等化”的城镇格局,是其历史发展的延续,难以对标借鉴。

反观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发育较早,核心大城市发展较为充分,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的基础,如上海与苏州、杭州之间错位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而中西部城市群正面临中心城市崛起的阶段,如近年来政府力推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已引发各省“省会竞赛”,省会首位度不断提高,在部分省会城市主动错位、寻求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周边城市如何再次错位,配合中心城市崛起,寻找自身在城市群内部的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存量经济时代,选择错位发展或许就能抢得发展先机,才有可能获得资源的导入。杰克·特劳特曾提出著名的“二元法则”,成熟市场往往会演变成“两匹马的竞争”——一个是领导者,另一个是后起之秀,二者相互对立,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如果不能成为行业前两位,往往会失去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面临生存困境。当然,并不是谁都能成为行业前两位,但却可以通过错位发展创造细分领域,成为细分龙头。

其实,存量经济主导下,错位发展寻找机遇的案例并不罕见。如苹果公司利用错位发展重新洗牌了整个手机行业,依靠“硬件+软件”、“终端+服务”、“数据套餐捆绑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对老牌手机生产商诺基亚、RIM、摩托罗拉等产生巨大冲击,占全球手机利润比重最高超过70%。再如特斯拉,通过推出高端纯电动跑车Roadster吸引富有的消费者,在获得市场关注、成功树立品牌之后,特斯拉开始发展主流车型来开拓中端市场,与传统汽车厂商的营销模式形成明显反差。这种看似逆传统而行的做法,事实上很有利于创新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不仅是商业企业如此,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也同样存在同质化问题。目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19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156 家,国家级保税区共有12 家,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共有17 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共有63 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共有52 家,国家级保税港区共有14 家,包括雄安在内的国家级新区共有18 家,国家级自贸区共有11 家。如果再到省一级,则有几千家经济开发区,如山东就有近150家,如果再到市一级开发区,则更是多如牛毛了。

纵观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几乎都是形成大都市圈的增长极模式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因为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地区,巨额投资下去,一定是事倍功半,在资源禀赋充裕的地方投资,一定是事半功倍,即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由于人口和资金都是可以流动的,通过流动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实现了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日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因此,过去全国各地一阵风地搞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或以各种开发区/创意园区的名义搞商业中心,投资遍地开花,但劳动力与资金之间却是逆向流动,其结果往往是投资低效、产能过剩,经济脱实向虚。如今,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应避免重走老路。

总之,对于地区、行业和企业而言,错位发展不再要求“做加法”,更加侧重“做减法”,需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寻找到专精领域、专精行业,做出专业、做出特色,才能吸引资源要素,才有望获得市场认同和商业价值。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