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浸大抗议学生被停学:大学应如何处理异议学生?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因抗议普通话毕业要求,“占领”该校语文中心事件继续发酵,两名抗议学生被勒令停学,等候调查结果,最终有可能被开除。

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形容,学生行为“粗劣、不可接受”,令浸会大学全体教师、学生受到侮辱,校友及其他学校的学生“蒙辱”,又指事件“令整个社会不安、整间大学不安”。

钱大康强调指校方是依照大学的程序、原则及教育理念处理事件,并称“因为议题重要就可以侮辱人,是不对的”。但多间大学的教职员工会则发表声明,质疑校方“未审先罚”。

被停学前曾就事件道歉的浸大学生会会长刘子颀则称,学生抗议是为了争取改善校政,后果是未有调查就被停学,令他感到匪夷所思。学生会将会号召学生在校内游行,表达对校方决定的不满。

未审先罚?

浸会大学学生会曾在2016年进行公投,九成投票学生支持废除普通话毕业门槛;校方经与学生会等多次商讨后决定先增加豁免试机制,根据测试成绩考虑会否取消普通话毕业门槛。

但豁免试的合格率只有30%,学生质疑评分准则不清,要求负责的语文中心交代准则,触发今次风波。

校方将两名学生停学的决定,在香港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由香港八间大专院校教职员工会组成的“大学及专上院校工会联盟”发表声明,批评浸大校方“未审先罚,不符合程序公义”,做法难以服众。

浸大教职员工会发言人杜耀明向BBC中文解释,大学在处分学生之前,必须透过调查委员会作出调查及聆讯,并给予被指控者答辩的机会,不能凭“表面证据”就处分学生。

但浸会大学校董王凯峰则在电台节目表示,他曾与当日在场的教师沟通,的确有职员受到威吓,认为不能忽略这些教职员的感受。

而浸大学生辅导长邓裕南则指,学生行动“不只粗口”,在超过八小时的事件当中,有学生作出“比较粗劣的行为,言语及肢体上有行动的威胁”,强调即时停学的安排合适、“公平公正”。

浸大学生会长刘子颀对BBC中文说,学生们到语文中心讨说法,是因为觉得校方出尔反尔

校方目前根据《学生纪律处理程序》勒令两名学生即时停学。浸大教职员工会发言人杜耀明质疑,《程序》列明在学生对他人构成人身威胁、或持续威胁学校运作时,才能将学生即时停学,学生当日的行为与此有很大距理,质疑校方夸大了学生行为的严重性。

谁令大学蒙羞?

学生占领语文中心的影片在中、港两地网络广传,引起两地网民热议。

在宣布勒令两名学生停学的记者会上,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表示,学生的行为侮辱了全校教师、学生及校友,“令整个社会不安、整间大学不安”。

“现在人人都说,香港的大学生就是这样。”

批评学生行动的意见亦认为,学生的行为令浸会大学蒙羞。

近年香港大学校园,屡次因为学生抗议大学政策出现冲突,而抗议学生事后分别面对停学、甚至刑事检控等后果,令社会上有声音质疑校内言论自由受到影响。

2016年初,港大学生围堵校委会的校内开会地点,要求校方检讨大学管治,校方报警处理,最终有两名抗议学生被判“公众地方作出扰乱秩序”等刑事罪行罪成,分别判200及240小时的社会服务令。

针对浸大事件,杜耀明表示虽然自己并不认同学生当日的行为,但令浸大蒙羞的不止是学生在个别场合的言行,因为任何机构都可能有这样的学生,而是大学当局处理问题的方式。

杜耀明说,校方聚焦学生的行为,只用惩罚、责骂、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而不去检讨相关的政策,失诸偏颇,亦不会令到学生关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作为教育者,应着意教好学生,令他们更有公民意识、更有责任感。”

“大学当局处理这个问题,是否讲道理、以教育家的风范去处理,还是以‘大家长’的形式去处罚学生,同样是令浸大蒙羞。”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