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如何假装自己很聪明

无论你是要选择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还是分辨别人说的、写的东西有多靠谱,知道怎样判断什么是聪明都挺重要。除了抽象的‌‌“IQ 高‌‌”之外,判断聪明这件事还需要一些更具体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可能都不一样。

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名为‌‌“在目前这种环境下,你觉得什么可以被叫做真正的聪明?‌‌”的调查,得到了44346 次表态,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在当下可以算得上是聪明的标准,大体上有这几个方面:

有主动思考的习惯

知道怎样去分析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去搜‌‌“如何评价‌‌”;

明辨信息来源,在‌‌“后真相时代‌‌”更注意区分什么是事实;

学会知识的内化,而不是‌‌“mark‌‌”一下就没有然后了。

坚持自我,不轻易被他人影响

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而不是故弄玄虚用专业术语不懂装懂;

不为了别人的观赏和点赞生活,更不为这些东西花时间;

有判断力,不被‌‌“刻板印象‌‌”和‌‌“固化思维‌‌”牵着走;

控制信息摄取量,知道所谓‌‌“热点‌‌”没那么重要。

愿意为有价值的事情付出

调查中得到最多赞同(14.9%)的选项是,知道一流的作品值得花时间,不需要别人‌‌“五分钟帮你看完一部电影,十分钟帮你读完一本书‌‌”。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变得更聪明‌‌”这件事上花掉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都不一定愿意花工夫判断什么才叫真正的聪明。在这两件事上,人们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走一些捷径。

一位名叫Travis Bradberry 的畅销书作者、创业者在他的LinkedIn文章里总结了10 种被研究证明过的‌‌“让你看起来比你本人更聪明‌‌”的方法,结合其他同主题的总结,我们发现,现如今人们可能会用这些奇怪的方法判断什么是聪明:

‌‌“以名取人‌”免不了,比如英文名字里的中间名

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者做过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里,他们把同一篇论文分别署上不同的作者名让人们阅读、评分,然后发现,署名David F. Clark 的时候这篇文章得到的评分比署名David Clark 的时候更高(这场比拼里,最终取得胜利的名字是David F.P.R. Clark);另外,在名字里使用中间名字的首字母,会更容易在学术比赛中被挑为队友(而在体育比赛中,情况就相反了……)。

说什么、怎么说都和显得聪明有关系

来自美国密歇根的研究者说,在被要求评论电影或文章的时候,被要求表现得更聪明的人会说更负面的话,甚至干脆选择更差的电影和文章来评论。

学者、科普作者Leonard Mlodinow认为,把同样的发言变得停顿少、语速快、音量有变化,会被认为更聪明。

而Loyola Marymount 大学的研究发现,说话的时候看着别人的眼睛也能让你看起来更聪明。

如果学说话还是太难,就用图表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中,用图表来表达文字里就能表达的想法,会让同样的信息被更多人相信,而且图表本身都不需要很详细:对于同一份关于感冒药的介绍,有图表的情况下有97%的人认为药是有效的,没有图表的情况下这个比例只有68%.

当然,外表和行为举止也被当作判断标准

在职场晚餐、面试饭局里喝佐餐酒,甚至让同事们看到你拿着酒,都会让你显得不那么聪明;

穿对衣服、甚至戴对眼镜(粗边框)都有用,不过,研究还说戴眼镜会让人显得魅力下降;

就连在走路的时候和其他人的速度保持同步,都会让你显得比走更快和更慢的人聪明。

看,人们对‌‌“什么是聪明‌‌”的成见真是有挺多种的,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几个研究里,人们还把聪明和擅长运动,以及有个人魅力、受人喜欢对立起来,简直是把所有人歧视了个遍。

可是为什么生活中还是会有人用这些奇怪的方法让自己显得更聪明?Travis Bradberry 在文章开头说,‌‌“在挺多情况下,人们认为你有多聪明和你本人实际上有多聪明一样重要‌‌”(特别是,当你需要说服别人的时候)。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