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玉米轶事

当年知青皆有一“恶习”,就是经常篡改革命歌曲的歌词。比如《游击队之歌》,头两句是“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到了知青嘴里,便成了“我们都是穷光蛋,兜里没有一分钱”,后面还有“没有吃,没有穿,没有老乡送到前……”

改得最出神入化的是“林副主席”的语录歌,原词是:“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当作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

北方知青生活苦不堪言,他们唱的是:“玉米面,不但战士要吃,干部也要吃。玉米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玉米面当做细粮来吃,哪一级都要吃,吃了就要拉,搞好农业大寨化”。

记得那时塞外有个顺口溜:“一三五窝窝头、二四六钢丝面、星期天改善生活打拿糕”,说的都是玉米面。

钢丝面系玉米面用机器强力挤轧成型,黄黄的既像钢丝又像绳索。因为挤轧出来就是熟的,可以直接食用。但稍加放置便强直、柔韧,弹性不输钢丝。吃时需再次蒸煮,否则难以消化。钢丝面比窝窝头适口,下咽时难度小些。

玉米面打拿糕需要掺蒿籽,否则酥的拿不住,犹如糨糊,无法咀嚼。为了日哄嘴巴,只好出此下策。

拿糕不能趁热吃。虽然一蘸盐汤,表面凉了,但里面温度还挺高。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拿糕,如果太性急,囫囵咽下去,不但吃不出味,还会烫嘴、烫嗓、烫心、烫肚子。当年得胜堡有一个饿人,嗓子被一团热拿糕噎住,烫得急高蹦低地叫,差点送了命。

那时,人们都说堡子湾公社的干事们:“料子裤子,玉茭面肚子”。意即你穿得再好顶啥用?只要生在雁北,一样满肚子灌的都是玉茭面!

得胜堡即使好年份,家常饭也是玉米糊糊、玉米饼子,就着烂腌菜下饭。一推碗继续战天斗地,追随陈永贵去了!

熬糊糊时常因火大溢出,在锅边结成嘎巴。为了争抢这点嘎巴,五舅的两个孩子成天为此打架;吃玉米面窝头时,又常因抢夺笼里的残渣而斗殴。表弟常因此啼哭,大人也很无奈。

儿时在舅舅家,到了嫩玉米出场的时节,往锅里添上水,咕咚咚倒进从地里扳回来的嫩棒子。娃娃们双手拍着、两脚蹦着,恨不得马上吃到嘴里。真的出锅了,香味四溢。房前屋后、巷东巷西、整个村子都弥漫香气。美美地咬上一口,那股爽劲来的激烈、去的扰人,几天嘴里都是美滋滋的。

表哥表嫂搞对象那会,表哥用洋车驮表嫂去堡子湾公社看电影。归来路过表嫂她们村里的玉米地时,表嫂突然从洋车上蹦了下来,扯住表哥的衣裳,就要把表哥往玉米地里拉。表哥脸红如布,吓得心脏扑通扑通地地狂跳。其实表嫂并不是图谋不轨,而是让表哥配合,去偷集体的玉米。表哥说,此后吃到的玉米,再也不如那个月黑风高之夜偷来的玉米香甜了。

家乡的美味,现在城里很难觅到了。小贩们急功近利,玉米尚在长粒阶段,须还是嫩白,就扳了来售。城里吃到的玉米,不是粒小、芯白,就是味涩粒脆,全失了当初模样。再者城里人把这个尤物,放在煤气灶上煮,没了柴锅的豪情,自然无味了。

1960年大饥荒,玉米金贵。得胜堡大队队长用二十斤玉米颗粒,下大同换回一件狐皮大衣。据说主家民国时是一个面铺的掌柜,此一时彼一时,人饿极了就只顾内不顾外了。

70年代,堡子湾公社的返销粮里就有进口饲料玉米。表哥说,不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了解到了实情,要派专员来华调查此事。为了应付调查,公社还专门给社员开会,千叮咛万嘱咐说:“如果美帝来查问,你们就说那些玉米都喂猪了,千万别说给人吃了!”许多社员为此愤愤不平:“难道我们属于猪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呼市青城公园西门内有一露天舞场,周末常常莺歌燕舞。每至舞会开场,门口卖熟玉米者众多。说的是那日,一老兄正啃一根玉米棒,忽有人唤其进去跳舞。他顺手将玉米棒子往裤兜内一插就进了舞场。未料女舞伴个个和他只跳一两脚,便拂袖而去,且作嗔怒状,此君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有人传言,说其“行为不端”,此君方恍然大悟,抚掌大笑之。

呼市某餐厅最近推出新菜品——四世同堂。当下招来众多顾客,想来看看这四世同堂是何寓意,但见端上来的却是一小盆看起来颇为诱人的玉米羹。众人疑惑间品尝一下,味道也不奇怪,虽然有些硬有些嫩,可到底都还是玉米啊。于是把老板找来问:“不过是玉米羹嘛,为什么要叫什么四世同堂呢?”老板彬彬有礼地答道:“是这样的,这盆玉米羹里有今年的玉米、去年的玉米、前年的玉米,还有大前年的玉米,所以叫——四世同堂。”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