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么通识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为什么通识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能是错的。你学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破碎化的,是别人的,不是一个你自己建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你掌握了很多技能,但这些技能是为了让你获得第一份工作,你有没有想过,到你换到第五份工作的时候,仍然用得着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你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对你的人生有影响吗?对你预判未来的大趋势有帮助吗?能够帮助你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吗?

通识教育是干什么的?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跨界知识高手,而且把你培养成一个敢于怀疑、勇于探索、自信而又谦卑、努力而又从容的‌‌“得道‌‌”者。关于这个‌‌“得道‌‌”,是指在茫茫人海中,有很少一部分人,当我们见到他们之后,就像庄子讲的河伯第一次见到大海,不由得肃然起敬,我们想到的不是羡慕和嫉妒,而是去追随他们,这种人不能用成功人士或幸福人生来形容,这种‌‌“得道‌‌”的境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成功,甚至幸福。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为什么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分析:校园里的‌‌“狂鸭‌‌”和长颈鹿

为什么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过,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这些学生所有的言行都只为满足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精致‌‌”,是指这些学生不仅智商高,而且惊人的世故和老到,很懂得配合和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负责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哈里·路易斯也说过:‌‌“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他毫不客气地说:‌‌“哈佛大学已经不再懂得什么是优质的教育。‌‌”

你看看那些进入常青藤名校的学生,个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简历拿出来,能把人的眼睛亮瞎:拿了各种奖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各项技能样样精通,考试成绩全都是A。看起来,好像他们已经非常成功,其实,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空虚和焦虑。在斯坦福大学流行一个说法,叫‌‌“斯坦福狂鸭症‌‌”。你看湖面上的鸭子很优雅吧,但它那两个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的狂扒。这正是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学生们会变成了‌‌“狂鸭‌‌”呢?因为他们都是‌‌“囚徒困境‌‌”中的囚徒。现在你来想想,哪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需要拥有20000颗核弹头呢?但是,如果你的敌人拥有19000颗核弹头,你是不是就得造20000颗呢?同样的道理,哪个孩子需要参加11项课外活动呢?但是,如果跟你一起申请上学的孩子参加了10项课外活动,你是不是就得参加11项呢?说白了,我们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战胜别人。这些学生就像长颈鹿,为了互相竞争,头颈变得越来越长,长得越来越畸形。

再分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鱼

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两条小鱼在水里游。对面游过来一条老鱼。老鱼见了小鱼,亲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早啊,小伙子们。今天水里怎么样啊?‌‌”小鱼们也很有礼貌地跟老鱼点点头,然后接着往前游。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条小鱼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另一条小鱼:‌‌“哎,哥们,水是什么玩意?‌‌”学校里的‌‌“狂鸭‌‌”和‌‌“长颈鹿‌‌”,慢慢地会变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小鱼。

华莱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讨论的。就像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玩意,学生们也忘记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生命的觉醒有关,你必须自己悟出,什么是真实的和重要的。

说到这里,有个很妙趣的比喻就是:当你进了星巴克,你可以选择美式咖啡,也可以选择拿铁或是卡布奇诺,但是,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如果星巴克没有提供你喜欢的口味,你完全可以走掉!

2: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引子:直升飞机型父母和溺爱型父母

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德雷谢维奇教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种父母叫直升飞机型父母。他们总是盘旋在你的头顶,你抬头看,他们在那儿,你不抬头看,他们也在那儿。直升飞机型的父母为什么总要待在那儿呢?他们要时时刻刻监督你啊:该写作业了!该睡觉了!该练琴了!该准备高考了!该准备考研了!该给自己找个对象了!直升飞机型父母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

第二种父母叫溺爱型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基本不管不顾。孩子在墙上画画?没关系。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没关系。他们会跟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他们会跟别人夸耀:我们从来不管教孩子,只给他们鼓励,不给他们惩罚。

这两种父母,哪一种是对的?他们做得都不对。

我们来仔细想想。这两种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依据的其实都是父母自己的理念。跟了解孩子这件事相比起来,父母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理念。直升飞机型的父母更强调纪律,更向往成功,所以他们会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严加管教。溺爱型的父母更强调自由,更向往幸福,所以他们会说,我们要尽可能让孩子过得快乐。

这两种父母都是要在孩子的身上弥补自己缺少的东西。那些想让孩子成功的父母,其实自己最害怕当失败者,所以他们要让孩子成功,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父母。那些想让孩子自由的父母,其实自己最担心生活的压力,所以他们想让孩子快乐,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诛心。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们再想想,不管是直升飞机型父母,还是溺爱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我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严格,孩子就守纪律,我宽容,孩子就更快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教育不是计划经济,不是你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能控制最终的产出。

真相之一:为什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

哈里斯写过一本书叫《教养的迷思》,哈里斯讲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并不大。为什么呢?不是说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基因的影响是先天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除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经验是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影响。但在后天的经验中,父母能起到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想想,你一天能有多少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的。他们现在是在学校里跟其他孩子在一起,总有一天,他们必须在社会上跟和他同一代的人在一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理念。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到了下一代,社会环境改变了,就不一定灵验了。即使你在家里把孩子培养得很好,他们到了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也未必会跟在你面前表现的一样。我们想想身边的孩子,有没有在家里是个乖乖仔,到学校却是小霸王的?同样,孩子可能在家里跟你一句话都不说,到了学校里,却跟朋友们无所不谈。

真相之二:成长就是背叛

成长并不总是顺利而美好的,成长的过程是很残酷的。成长就是自我挣扎。成长就是背叛。你要背叛原来的你、你要背叛你的家庭、你原来的朋友、你原来的环境。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阶段,要当一回‌‌“孤儿‌‌”。听起来似乎很难接受。那你想一下孩子小时候断奶的时候。断奶的时候孩子很痛苦,妈妈也很痛苦。那我们能不能不让孩子断奶呢?不断奶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同样,当孩子要变成成人的时候,也要经历一次‌‌“断奶期‌‌”。

对父母的劝告:做个麦田守望者

那是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可以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的。该管还是要管,只是你要知道,不是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就是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

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里有一段话,就是告诉父母们应该怎么做的: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能当好麦田守望者的角色,忠实地守在那里,不让孩子掉下悬崖,就足够了。

3:为什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是错的?

让我们先设想一下刚开学时的场景。开学后,你会先拿到选课单。上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选完课之后,你会拿到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表,于是,你就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教什么了。到了上学这一天,你按时来到教室。你可以选择前排的座位,那是学霸区,你也可以选择靠窗的座位,那是SPA区。上课铃一响,老师开始讲课。老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你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生怕漏掉了重点。当然,负责任的老师也会不时地敲敲黑板,提醒同学们这是重点内容。你可能还会用一些更进阶的方法来学习。比如,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方便更好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

这些方法有没有用?这些方法对应付学校里的考试是非常有用的。你要能够坚持下来,纯熟地掌握这些方法,每一科都拿A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你学习就是为了拿A吗?

让我们回到最初,想想在学一门课之前,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门课对我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我想当一名小提琴手,那学线性代数对我提高演奏技能有用吗?如果我要当一个程序员,那学习欧洲中世纪史对我有哪些帮助呢?假如你想清楚了,学这门课对你确实有用,或是你就是喜欢这门课,那么,你还要考虑一下,老师教的方式是不是对的?即使老师教的方式是对的,你还要想想,这门课里的所有知识点你是不是都要背下来?即使你觉得这门课应该学,你还要想清楚,这门课是值得你努力考全班第一呢,还是考到及格就行了?每门课对你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你下馆子点菜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口味,但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怎么老师端上来啥就吃啥呢?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跨界的知识高手,这些学习方法就不灵了。

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学习高手,你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里提供三个经验。

*第一个经验是,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

*第二个经验是,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第三个经验是,不要去记,而要去悟。

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

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以我为主。书是为我服务的。我读别人的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想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补充和完善我自己的想法。有人买了书,当神一样供起来,一页纸都不舍得折。这是错的。读完一本书,就是要把这本书画得面目全非,把想再看的书页全折上角,还不过瘾?如果你发现一本书里有一页纸上说的一句话特别的好,就把这页纸撕下来,剩下的书想扔就扔了。这种读书方法是为了有意地增加你的胆量和气势,你应该有勇气和任何一个思想大师平起平坐。‌‌“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美国开国之父富兰克林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终身学习者的典范。富兰克林是个科学家,他做出了很多科学发明,这些科学发明几乎达到诺贝尔奖的水平。他又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写的《穷理查年鉴》至今仍在流传。同时,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就算在美国的开国之父里,他都算是资格最老的。据说,如果不是他有意让贤,华盛顿都未必能当上美国第一任总统。他还是一个外交家,当他出使法国的时候,巴黎社会上至达官贵族,中至知识分子,下到贩夫走卒,都对富兰克林喜欢得不得了。富兰克林还是个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是富兰克林最早创办的。虽然富兰克林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一个能够自我塑造的人。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他是一个知识的探险者。

另一个美国开国之父杰斐逊有个提法,叫做‌‌“自然贵族‌‌”,说的是有些人通过自我培养而获得德行和才能,这与那些靠继承祖上血统的贵族有本质区别。尽管富兰克林出身卑微,但他正是杰斐逊所说的‌‌“自然贵族‌‌”。

我们要是跟富兰克林学习,就要学习他始终充满了好奇心,一切都要尝试,一切都要钻研,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要去记,而要去悟

教育是啥?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这句话的来历,爱因斯坦1936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演讲中也引用过这句话,他说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冯·劳厄说的。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在《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要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张三丰将太极剑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你能记住多少啊?张无忌想了想,说已经忘了一半。张三丰说,别着急,我再来演示一遍,你可要看好了。于是,他又演示了一遍,又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还记得三招没忘。张三丰又演示了第三次,又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张无忌仔细想了一下,说:全忘了。张三丰大喜,说你很有悟性,这套太极剑你已经学会了。

只有忘记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纳新的思想。

在修炼的过程中,你会先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开始,然后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到了最后,你会上升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渐悟,也会有顿悟,悟了之后,关键还在行动。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