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亲子游不能承受之重

新时代的家长可真是不容易,一边要拼命工作赚钱,以‌‌“你希望孩子什么样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给自己打鸡血,一边还要带孩子上早教/亲子共读/英语启蒙,来亲身实践‌‌“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好不容易熬到了小长假,又要面对一个问题:要不要来个‌‌“亲子游‌‌”?

前阵子朋友圈被两篇文章疯狂刷屏,一篇说对不起孩子爸妈买不起800万学区房所以带你环游全世界的‌‌“鸡汤‌‌”,另外一篇是批判环游世界同样庸俗的‌‌“反鸡汤‌‌”。前一篇文里纽约希腊耶路撒冷高能多图,后一篇咬牙切齿说出去旅个游老说什么收获不收获实在太不讲究。

事实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的爹妈既买不起800万学区房也做不到带孩子满世界晃荡,那么,放下更难实现的800万房子,我们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出去旅行?

亲子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旅行的本质,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是我们成年人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暂时逃离习以为常的日常,放松身心开拓视野的方式。

但对于孩子,特别是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并不会给自己的行程赋予这种意义,他们的旅行只是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亲子游只是在旅行的时候你还带着娃而已。所以请把旅行的意义还给旅行,还给你自己。

小马今年3周岁,我们全家一起已经经历了多次旅行。近的有自驾2,3个小时的周边县市,远的有5,6个小时飞机的清迈。不能和网上动辄跨越南北东西半球的旅行达人们比,但也不算少了。

我带着孩子亲子游的初衷,主要是一直母乳亲喂,带着孩子出去不耽误喂养而已。第一趟坐高铁去的杭州,在植物园无非就比小区里大点儿的水塘旁边喂鱼,我和他爹却因为这是当初恋爱时候去过的地方而柔情满满;第一趟坐飞机去的三亚,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娃哈哈大笑,我因为被碧海蓝天洗礼变得比平时对他更有耐心……

我个人的切身体会就是,亲子游对父母的影响实际上大过对孩子的影响,说白了,无非就是在小区挖沙不能刺激你倦怠的神经,但在你孩子的眼里,小区的沙也好,马尔代夫的沙也好,天下的沙都是一家的。

亲子游和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取经验的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

亲子游是获得直接经验,读书是获得间接经验。显而易见,通过读书获得经验的效率比亲子游高太多,成本又低太多,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个人对辞职带着娃满世界晃悠这种学习方式是持保留意见的。在一处一时看到的,只是关于这个地方的浮光掠影,如果没有前期大量的画面和文字输入,没有书本学习所积累的感知、解读,那么很难谈什么‌‌“教育‌‌”的意义。

在带小马去珠海的海洋王国之前,我带着他读了新宫晋的《鲸鲨》;在去苏州同里古镇之前,《荷花镇的早市》早已成为他日常点名要读的绘本之一;在坐大巴去海边之前,我重新翻出了《坐着大巴去海边》……我列举这些,不是要夸耀自己家孩子的‌‌“知行合一‌‌”,而是实际上这些常读常新的绘本带给他的印象,远远比短暂旅行所留下的更深刻。

我始终相信,在父母的可承受范围内给孩子拓展新的体验,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任意所到之处都可以是滋养孩子的土壤。当然,旅行中遇见的美丽画面也是组成我和孩子人生体验的重要部分,只是‌‌“看见‌‌”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快乐一种收获,就不要再给它加上沉重的‌‌“教育意义‌‌”了吧。

所以如果你是生性爱宅家的爹妈,不必勉强自己非带孩子出远门到处旅行,孩子需要的不是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去陌生的地方挖沙还被你心疼旅费的支出,而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是像我们一样对换个地方带娃总是热情不减的爹妈,那就尽情地带孩子出去浪吧,把亲子陪伴放在旅行里,放下‌‌“教育‌‌”的包袱,告诉自己不要把旅行变成修行。在孩子还肯和我们一起去旅行的年纪,要珍惜啊。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