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被高估的气候保护先驱?

中国的能源转型依旧任重道远,虽然近两年来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增长虽然速度,但煤炭仍是其主要电力能源。另外,中国在海外投资的煤炭项目也不少。

2014年北京召开APEC期间,习近平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见面时首次做出减排的承诺。这也引发了国际气候保护者对中国可能会实现能源转型的希望。北京高层发布的改善气候举措,或者是扩展可再生能源的信息都受到欢迎。

获德国环境部支持的“CO2-Online”倡议在2016年摩洛哥马拉喀什(Marrakech)气候大会之后写道:“在美国最近的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污染者现在扮演了一个新角色:中国在会议上超乎寻常地积极主动。”

的确,在可再生能源上中国能够拿出一些成绩来。但这并不不会改变煤炭依然在该国电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咨询公司Energy BrainBlog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状况应该也不会改变。2016年太阳能发电量要比2015同比数字高了逾80%,这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光伏发电量仅占中国全年总发电量的1%。风能发电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增长率为18%,发电量仅占中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2016年该国仍然有超过65%的电力由燃煤电厂生产。

保卫呼吸

即便如此,彭博社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的演讲稿提及“环境”或相关字眼的次数高达89次,提及“经济”则只出现了70次。为了应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当局令一些大城市采取环保措施,一些限制也影响了盈利。比如在今年的广交会上,一些中型企业发出抱怨,认为更严格的环境法规增加了成本。根据路透社报道,北方城市重工业产业已经准备好实施“迄今为止最严的治理雾霾措施”:大约28个城市的铝、钢和水泥等工厂被要求从11月15日起限产4个月。

欧洲能源和资源安全中心副主席弗兰克?乌姆巴赫(Frank Umbach)在《新苏黎世报》(NZZ)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中国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资源投资国。但在海外投资煤炭项目的做法与全球气候保护政策精神相矛盾。”

设在柏林的环保组织Urgewald收集的数据显示,120家全球最大的煤电公司均计划新建发电量至少达550千兆瓦的发电厂。该组织的汇编中,中国参与的项目占了大约45%。这些煤电项目中,大约七分之一是在其他国家修建的。民间社会网络“国际煤炭网络”协调员雷迪(Trusha Reddy)认为:“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想要成为全球气候保护的先行者,限制那些国企建在全球建新燃煤厂是迫切之举。”

中国将煤炭投资转移到海外的例子之一是巴基斯坦。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投资数十亿建设电厂,其中大部分都是燃煤电厂。巴基斯坦煤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将从190兆瓦增长至1.5万兆瓦。

位于伊斯兰堡的独立机构“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SDPI)的素勒芮(Abid Suleri)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中国虽然并没有强迫巴基斯坦开设煤炭电厂,但是利用了对方面临困境的时机:“现在的民选政府承诺会给民众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目前来看,除了煤炭之外的确没有其他的选择。”巴基斯坦希望使用民用核技术,美国是不会答应的。该国水力发电也达到使用规模的极限,因为农业越来越需要水资源。

这种情况对中国来说是完美的,中国可以将投资的方式将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国外去,一种所谓的双赢局面,即便这并不会给气候带来益处。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