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聪明人是如何伤心致死的

在电影《少年班》中,五位天才少年被选中攻克世界级数学难题。

但这些资优青年却接连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乖僻自负、敏感孤傲……令人大跌眼镜。少年班最终解散,分道扬镳。

为什么太聪明的人容易不快乐呢?

01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叔本华在《论天才》里曾经说过,天才比一般的人更加敏感与狂热,他们靠着敏锐的触觉在生活中领悟着常人所没有的感触,并把它们抽取表现出来。

法国人把他们称之为资优者。

他们有着超出标准的智力和强大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发达与强大的智力总是让人们潜意识把他们与出类拔萃联系到一起。

但是,据目前的临床观察反映,往往这种备受瞩目的具有特殊人格的人群,生存状况却不都尽如人意

尤其对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情感困难的高智商少年,则会经常出现心理代偿失调等情绪问题。

我们大家熟知的名人,牛顿一生脾气暴躁且终身未娶;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患有严重的孤独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因抑郁症于1961年开枪自杀。

居高的自杀率和双向障碍,天才的世界就像天堂与地狱间的战场。

‌‌“太聪明=不幸福‌‌”,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吗?

下面,我就这个悖论来解释一下——即高智商与心理脆弱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认知到,一个完整的人格是智力面情感面的结合。

对于聪明人而言,尽管智力因素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但却是其情感运作方式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特殊的人格特点。

我见过很多的大神,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性:敏感。

这种高度的易感性,持续不断的吸收着一切悬浮在空中的情感因子。造就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例如民国才女张爱玲,她总爱不厌其烦的用大量笔墨去勾勒一缕妩媚晃动的烟,一圈女人颈际的蕾丝花边。

对于越小的事物反应却强烈,这种高度敏感的特质用于作品与研究中,在智力面上能够迸发惊人的表现。

可是在情感面,这种强烈的感知能力却让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与糟糕。

一来,对于世界和他人的过度敏锐让内心过度痛苦,即使是非常小的细节,也会无限扩大。这样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痛苦却可以接受的,对这些资优的聪明人而言,将被转化为情绪炸弹,变得更加激烈与极端。

另一方面,极端也是聪明人身上共有的特质。

他们有着证明自己是对的的强烈愿望,如果事物是这种方式,那么绝不能是别的方式。一切事物非黑即白,没有灰色。任何情感都不能避开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一帆风顺时他们能乘胜追击,可一旦事与愿违,心理防线坍塌便陷入万念俱灰的情绪坟墓。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科学家、文学家的性格如此饱受争议,甚至做出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

02

更注重自我的天才

总是不愿意随波浊流

相比于常人,他们不原意把精力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比起花费在人际关系上的精力,他们有更多的作品和事业去完成,不想浪费时间在维持一种看似和睦的社会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随波逐流,为了过好平凡的一生而奉劝自己和周围人好好相处,遵守人类社会的生存规则。

天才往往被指责情商低,更多是不屑于这种迎合。

他们讨厌那些漫无目的的交谈,因为这种毫无意义的社交极大地消耗他们的精力。

严谨与高效的行事效率让他们更关注事情的本身,他们是唯物主义的捍卫者,倾向于客观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对牛弹琴的心情。

平庸的人内心又足够脆弱,于是总觉得自己受伤害。

而天才这种不够圆滑的处事态度自然遭受外界的指责,毕竟这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也许他们也有过尝试像普通人一样融入集体,却发现逆着内心和本性更加痛苦。

私以为聪明的人总是能准确地认知自身,看透事态发展,意念总是不受主流束缚。但是脱离主流的事情又总是为人所怀疑,又反而被现实所束缚。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哲学家自杀,也许都是因为想得太深奥而又找不到答案。

聪明让人更灵敏,却也更容易感受到危险。感受到风吹,却也更难感觉到幸福。

感受更深,想得更多。走得更稳,却也体会更多的痛苦。

看到更多的恶,于是也就更加疲惫。

03

聪明与痛苦

总是如影随形

聪明就像一个运算能力太强的机器,把一切事物的美好的表面揭开,把内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恶:贪婪、仇恨、色欲,疯狂等等,却很少感觉到爱,感受到温暖,因为爱和温暖在表层就已经被撕碎了。

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疾病的折磨使他不仅放弃了个人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放弃了文学创作,将精力投入到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并宣称‌‌“艺术不仅是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这一点与香港作词人林夕颇为相似。从歌词侧重于自我解剖到后来的探究禅理,万境归空成为这群聪明人大多的归宿。

任何一种人格都未必是优点或缺点,只是一种特点。

这种特殊极端的人群,如果没有正确的看待自己,很容易产生精神创伤,对自己和世界有着错误的观念,而让生活陷入波折与混乱。

只有当这些资质优异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人格中智力与情感的特殊性,驯服它们跳出内心的桎梏便能利用它们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对于资优人群来说,为何不能将这种智慧转化为培养为建设性自我的资源呢?

04

如何善用你的聪明

也许就是从杨修到贾诩的过程

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高度的敏感,捕捉细微末节里的情绪。他们可以借助这种第六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更好的应对各种情境。

当聪明人预知到可能发生的场景,例如爱人的离去,恐惧的发生.....

如果他们提前将自己的身体与思想对其进行适应,在事件来临之前就已实现同步,便可大大减弱这种强烈情绪。

毕竟对于这些悲观的天才,苏芩的一段话可谓是最好的诠释:

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

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

并非我们愿意活得不明不白,只是好多事情,一用力就会拆穿。

一拆穿,就会失去。

智者如海,既可汹涌吞没潮汐,亦可安逸宁静。

只要,你是那个摆渡人。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