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流产的拆迁和倒下的官员

北宋有个官员叫周湛,到襄州(今湖北襄樊)当一把手,发现当地人盖房子不用砖瓦用竹子,时间长了随意搭建的房屋密密匝匝连成一片,不仅侵占了马路,更增加了引发火灾的危险。

周大人见过世面,知道水火无情,平时怎么折腾都还好说,一旦哪天失火,这一栋挨着一栋的竹房子就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大火炬,不仅烧了老百姓的家当,怕是人命还得搭进去千百条,作为主要领导肯定要负直接责任。何况负了责任,也挽不回那些烧光的财产和人命。

预感到火焰力量的周湛,没有涂脂抹粉拉几条横幅、刷几条警示语了事,他很快拿出火焰般的力量组织人马派出工作组,实地测量老百姓多年侵占的马路范围,明确之后,又组织拆迁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居民区,准备一律予以拆除。

周湛强调,此番拆迁绝不姑息,严格按照测量结果开拆,有阻挠者一律拉到一边——强拆。虽说是强拆,却并非蛮不讲理登门入室破坏人家正常生活,而确属有理有据。现实情况是,老百姓多年来秉持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般持续私搭乱盖,侵占了大量公共空间,不消说有个紧急情况消防队员和救火设备进不来,平常走路都受到很大影响,不拆隐患着实极大。

可是,老百姓的意见和隐患一样大。他们不辞辛苦地“扩建”自家房屋,有的是住,有的是租,还有的用来做买卖,平时用的特别方便,根本不乐意拆除。明明你好我好大家好感觉哪都挺好,却不知哪股风,突然从外面吹来一个官,上任就以防火为理由对自家的房子风风火火地下狠手,难免深感正常生活严重被扰。况且,老百姓都想问,你这强拆有几分诚意呢,到底是因了新官上任烧自己的三把火,还是真为了保护老百姓家里不着火?掰着手指头算一算,私搭乱盖好些年,也没见着大火光顾,没见谁家的房子被火烧了,倒是周大人的这把火,接二连三地烧倒了张家的仓房李家的车棚王家的包子铺。

说归说,老百姓的事儿怎么都好说。虽然哭爹叫娘,但一看官府是来真格的不留情面地拆,也就软了,毕竟理亏嘛,叫屈喊冤痛快痛快嘴也就得了。拆迁的最大难度真正显现出来的时候,是碰到了有势力的家族。房子还没拆到人家墙根的时候,周湛便遭到了省级司法官员李穆的攻击。李穆慷慨激昂,指责周湛严重扰民、破坏稳定。

李穆在省里,能对地方信息做出快速反应,显然是有人汇报。没错儿,给他吹耳边风的,是襄州退休官员夏竦。

夏竦这人可不简单,他曾经当过襄州的一把手,那个时候的周湛才考上进士,刚刚迈入国家公职人员的门槛。待到周湛到襄州执政,夏竦早已退休颐养天年,只不过树大根深,他多年经营此地,培植的势力遍及整个襄州,女婿高直温就在襄州做官,战斗在权力的第一线。

与此次防火拆迁相关的是,高直温和夏竦在襄州没少盖房子。房也不是什么好房,全是那种用竹子等简易材料搭建的临时房,用途自然并非自住,而是对外出租挣钱。其他官员当然不会放弃获利的机会,纷纷尾随其后大肆效仿甚至举一反三,在当地掀起扩建的热潮。周大人此番强拆,无异于砸掉他们财源滚滚的聚宝盆。那还了得。

这时候老百姓的哭爹叫娘,恰好为众位大人的反击吹起了东风,他们顺势高歌猛进,把告状的奏折披上民意的外衣,写得更有底气更有分量,让它乘着利益链条的快车道一路递到了朝廷。

其实,深知此间关系的人都明白这扰民是假,侵害了几位大老爷的利益是真。夏竦这类人作为知法且最该守法的老资格官员,身为裁判员,又偷偷下海当了运动员,遇到麻烦显然不好在明面上给自己叫苦,于是借着侵害百姓利益的借口大声疾呼,既把难言之隐喊将出来,又遮掩了自己的羞处。

最初那些服软的老百姓还在家里指着天棚撒邪火,勤快点的也就是跑到废墟上拣点能用的竹条木块,而有些嗅觉灵敏的人则渐渐感觉到风向有变,聪明一些的更是琢磨清楚了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于是配合日渐风生水起的舆论,公开呼喊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拆迁的干扰,谴责地方官为了政绩不顾民意强奸民生。如此一来,少数先知带动大量后觉,不断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惠陆续跟进。高官们暗地里反对,百姓明面上抗拒,两方面的力量被利益统一拧成一股绳,共同反对周湛的拆迁工作,舆论就这样滚起了雪球,日渐形成压力。虽然他们不占任何道理,却仗着人多,人多了声势就大。

这日甚一日的澎湃舆论表面看来是老百姓闹事,背后的重量级推手却是高直温、夏竦之流。他们打着爱惜民生的幌子,大行维护私利之实,可是,一时间却让人真伪难辨,不少人还真拿他们当一心为民请愿的好官。

都说天下是杆秤,秤砣是老百姓。秤砣乱颤,这杆秤还真稳当不了。高直温、夏竦算是找对了门道,这么一闹,周湛真的被搞臭了。没过多久,周大人就收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改派河南相州(今河南安阳)任知州。

人走事停,襄州的防火拆迁自然流产。不知道河南相州是否有侵占街道和公路的临建房,而到了那里,周大人又会怎样开展工作。可以肯定的是,根据资料记载,周大人到河南上任时间不长,就去世了。

2012-03-20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