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孤傲万岁?

——“教育是什么”之十六

他的一生在一开始时并不顺利。他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物理,但他的论文却未能通过。

“你非常聪明。但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从来不听别人的。”他的大学的老师这样评价他。之所以会得到这个评价,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相信:“一味迷信已确立的理论是发现真理的最大敌人。”

由于这样的一种态度,他成了这一年毕业生中唯一一个投了一大堆简历却依然没能找到学术工作的人。即便如此,他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孤傲万岁!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守护天使。”后来,在沙夫豪斯小镇担任了一阵中学教师之后,他被录用为伯尔尼的一名专利检验员,一份和他梦想的学术研究相距甚远的工作。

从1902年起,他每周花48个小时让自己埋头于专利局的办公桌前,坚信自己就是为了创造伟大的事务而生的。

1905年,他的业余时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数学家康拉德·哈比希特答应会给他看4篇论文,他自己称之为“一些不合逻辑的胡言乱语”。但是,这些“不合逻辑的胡言乱语”的东西,却恰恰是人类发出过的最令人惊叹的语言,它将物理学从19世纪一跃带进20世纪,并让它的作者成为了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一个世纪里只能出一两个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哈佛大学的智力专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揭示如此多的自然奥秘,是因为他从未失去孩子般的天真,他因此称其为“永远的孩子”。而他的传记作家阿尔布雷克特·弗尔辛则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在独立的环境下任由自己的思绪飞扬”。当科学界用“不良表现”看待他的时候,他能够战胜自己的疑虑,坚信自己所做的其实恰恰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现代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妥协精神和能力,这没有错。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坚守“孤傲万岁”的爱因斯坦显然与此相悖,而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这样的“孤傲”者也不乏其人。

如何对待这两者?正确地态度是,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妥协精神和能力的同时,也要尊重“孤傲”的存在。因为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

这是一个悖论,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