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台北世大运落幕:从不看好到满堂彩?

台北世大运30日落幕。

8月30日,在台北市立田径场,万名选手齐聚世界大学运动会闭幕典礼现场,与满场的观众一起欢送这一届的台北世大运。不只闭幕式门票早早售完,场内也举办许多声光表演,并与下一届的主办城市——意大利拿坡里举办慎重交接。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闭幕致词时提及“这场运动盛会,让台湾用运动和世界交朋友,让台湾更紧密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世界看见台湾”。

他并提及“美丽岛——福尔摩沙,将继续带着海洋子民的勇气与开放的胸襟,勇敢的航向全世界”,这段话让一度全场气氛高昂。

“让世界看见台湾”

根据这一届官方数据,总共售出了72万张赛事门票,平均上座率是87%,远远超过上一届光州世大运的52%。门票收益超过台币1.4亿元(约360万磅),被国际大学体育总会会长马蒂特辛称赞是“最成功的赛事”。

台北市长柯文哲表示:“世大运让世界看见台湾”。

台湾因为国际地位特殊,较少承办国际级的综合体育赛事,这届的世大运,刚开始时更是发生了抗议年金改革“反年改”团体抗议,一度蒙上阴影。但是这12天来,许多热情地台湾民众支持,却创下了许多台湾赛事纪录。

从不看好到满堂彩?

台北当初在举办世大运时,并不是受到多方的期待,而是有许多对此不信任的声浪。上一任的台北市长郝龙斌,在任内兴建了许多主要场馆,但有些场馆当时被指责花费太高预算,或是设计上有问题。

等到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后,他大力地将许多不必要的预算砍除。原本的主场馆“台北大巨蛋”因为弊案丛生,让他最后决定改变开幕式的场地,并大幅地变更既有赛事规划。霎时间,各界都对世大运顺利开幕充满悲观,许多舆论也质疑可行性。

台北教育大学体育系教授李加耀,就向BBC中文表示,从结果来看,这次的世大运异常成功,但也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台湾许多政治人物长期缺乏对体育关注,但还是在最后一刻动员,上紧发条。就他长年下来观察,这届世大运无疑是他生涯最成功的一次国际赛事。

台湾官方数据显示,台北世大运共售出了72万张赛事门票,平均上座率是87%。

国立台北体育大学教授盂峻玮则认为,当初柯文哲接手世大运主办时,感觉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前后任市政府陷入口水战。然而在最后还是承办下来,顺利带起热潮,也拉抬自身的声势,确实是“因祸得福”。

台湾异常“体育狂热”

以高达87%的每场平均上座率来说,在台湾的各项职业赛事可以说是“天文数字”,就连台湾最受欢迎的职业棒球运动,也都无法达成,在这一届的赛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许多“体育狂热”现象。

除了传统台湾人爱欣赏的棒球、篮球等项目外,这一次的世大运包括各项田径项目,举凡短跑与标枪等、还有羽球与排球等,都因为台湾选手有好表现而刺激到观众数量,纷纷出现许多门票抢购潮。

李加耀说,这次他看到很多体育界、教育界人士自发动员,协助赛事运作,让他相当有感触:“台湾社会氛围还是苦闷,整天受制于政治纷扰,因此民众看到体育赛事的好表现,某种程度也转移了对社会的不满”。

台北世大运许多项目开始有人追逐。

但李加耀也认为在赛事上,没有一个顺利运作的统筹单位,让很多业务都各跑各的:“横向联系是我们需要改善的,我们经验还是不够,但这届评价我还是很正面的”。

盂峻玮则认为,台湾这次主办让台湾人被压抑的情绪可以得到释放,相对地台湾选手也受到在地观众鼓舞,相辅相成下表现也更积极,“这是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汇聚。

台湾身为主办国,也在“自办项目”上拿到不少奖牌,盂峻玮说,如滑轮溜冰或是棒球,下一届应该不会出现,台湾湿热天气也让外国选手需要适应,都是因素,但还是期待选手们能在亚运、奥运有更好成绩。

两岸体育仍难破冰?

中国跟台湾尴尬的两岸关系,过去运动场上即屡见不鲜,在这次的世大运中亦然。中国大陆当局决心将重心放于天津举办的全国运动会,而仅仅派遣为数不多的选手团来台湾,形成一种“变相抗议”局面。

在赛事方面,传统体育强国的中国代表团也只有拿下9金,相较于2015年韩国光州世大运的34金,中国代表团异常低调,且不论是在开幕还是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最后都选择不出席。台湾官方仅回应尊重选择。

受限于两岸政治因素,这届世大运中国开闭幕式都不参加。

李加耀说,这一届世大运确实在台湾社会氛围与运动认同上有很多正面经验,也找回了台湾人的信心。盂峻玮则认为,热潮确实有,但能持续多久还要观察:“很怕又是四年一度的世足赛,台湾人等热潮过了对体育热诚也消退”。

随着世大运落幕,台湾难得的体育热潮暂时停歇,网路与舆论从当初的不看好到现在好评不断,这样的反差确实相当巨大。

李加耀说:“体育赛事的正面积极性是很够的,汉城当初就是办了奥运,拉抬韩国国力,日本1964年奥运也是”。而这届赛事,也让台湾分裂的政治生态暂时融合,或许也是体育凝聚国力的迷人之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