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印洞朗对峙结束 两国表述大相径庭

拉达克地区同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接壤,边界都为最终划定。8月15日出现的一个视频显示,两国驻扎在拉达克地区的士兵曾互扔石块。(资料:2012年)

中印军队在洞朗地区对峙了70多天后,紧张的局势终于得以化解。两国官方几乎同时于8月28日下午宣布,对峙状态已经结束。

然而,到底是双方同时撤军,还是印度一方撤军?中国方面是否会继续在洞朗地区修路?中印双方究竟谁在这场对峙中取得了胜利?危机得以化解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中印两国的官方和媒体有不同表述。

官方声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8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库马尔(Raveesh Kumar)也于当日下午发布的一份《洞朗脱离接触谅解声明》(Doklam Disengagement Understanding)中表示:“(中印)已同意结束洞朗对峙,洞朗对峙地区军事人员正在迅速撤离”。声明中说,“在过去几周的时间里,印度和中国一直在展开外交渠道对话。在对话中,我们能够表达我们的观点,并表达我们的关切和利益。”

双方在声明中都没有明确表示,是双方军队同时撤军,还是印度一方先撤。华春莹在回答另外的提问时回答道:“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经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中方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今日印度》(India Today)援引印度防务专家切兰尼(Brahma Chellaney)博士的话说:“中国把双方同时撤离说成印度单边撤军,而解放军继续在洞朗巡逻,是为了面子问题。因为中国已经宣称洞朗属于他们,就不可能公开接受双方同时撤军。但是,根据协议来看,(双边撤军)正是他们所接受的。”《印度快报》(The Indian Express)援引一位不愿具名的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说:“双方几乎同时回到自己先前的位置……按照标准的撤离程序。”

大多数国际媒体用了“中印双方就缓解紧张局势达成共识”一类的语调来描述洞朗对峙的解除,《华盛顿邮报》则使用了“印度从喜马拉雅争议地区撤军,消除与中国的紧张局势”作标题。

谁取得了胜利?

对于结束洞朗军事对峙的结果,中印双方都表示了满意,也都认为自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在当天作客央视时称,印度方面是“主动撤出”。他表示,引起洞朗地区紧张的是印度一方,所以印方是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主动撤出应该说是印度唯一的选择”。

然而,双方的官方声明都没有提及此次事件的焦点问题——中方修路——是如何解决的。华春莹在回答问题时只表示:“鉴于现场情况已出现变化,中方将根据现地情况作出必要调整和部署。”中方没有说明,“调整和部署”是否意味着停止修路。

8月29日,当被问及洞朗地区道路施工是否因天气原因停止时,华春莹表示,为了守边需要和改善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

观察人士大都认为,印度军队当初进入洞朗地区的目的,就是阻止中方修路。如果中方停止修路举动,印度就达到了派军的目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Brookings India)研究员杰尚卡尔(Dhruva Jaishankar)对媒体表示:“中国的修路设备已经被运走……这是印度的主要目标,看上去似乎已经得到满足。”

《今日印度》的意见是:中国此前一直坚持,在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对话之前,印度必须先从洞朗撤军。但双方显然是在撤军之前进行了谈判,从而达成了“脱离接触”的共识,这与印度坚持的官方立场所一致,而与中国先前的立场有很大差别。言下之意,是中方做出了让步。

背后原因

中国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林民旺认为:即将于9月3日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对印度来说更为重要,而“中印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模式就是:两国双边上的争议不应该同发展两国关系相挂钩。”中印双方对金砖峰会的重视,使得两国在峰会前夕就洞朗对峙达成和解成为可能。

《今日印度》也承认金砖峰会是双方和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表示,峰会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印度作为上一届的东道主,上届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中国不想成为金砖成员国中好战的那一个。

《今日印度》还揣度了对峙解除的另外几个原因,包括印度在国际外交上的胜利,取得美、英、日等国的支持;洞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一方不利,中国不会愿意在那里跟居高临下的印军开战;中国不希望在即将召开的19大之前,让洞朗问题悬而未决等。

《日经亚洲观察》(Nikkei Asian Review)报道,在洞朗对峙期间,中国向不丹提出,将提供100亿美元经济援助的方案,以求得不丹不站在印度立场一边。报道说,当印度外长斯瓦拉杰(Sushma Swaraj)在8月11日与不丹外长丹曲•多吉(Damcho Dorji)会面时,曾告诫不丹不要上中国的当,希望不丹坚持与印度的盟友关系。不过,多吉只是表示,希望中印双方和平友好地解决对峙,而没有发表任何引起中国不满的言论。

对峙事件的教训

中国国防部在回应“印度撤军”时,提醒印方“汲取教训,与中方相向而行”。苏晓晖作客央视时则表示:“印方首先需要汲取的教训就是不要发生误判,”以及不要“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权益的决心和能力”。

有观察家表示,几乎没有中国媒体和智库提及中国自己应该从此次事件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中国方面没有在将公路修进洞朗地区之前,先彻底解决与不丹的领土争议;而事后又没有预料到印度对中方修路的强烈反应;在对峙发生后,媒体一边倒地“打印、激光打印、3D打印,”为中国决策者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从而缩小了外交回旋余地。

相比于中国媒体,印度媒体上则呈现了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局面,有呐喊开战的狂热分子,有为政府出谋划策、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外交家,也有站在中国立场驳斥印度政府干涉第三国主权的学者,从而使事件的来龙去脉完整地呈现在印度民众眼前。印度智库对中国的研究显然超过了中国同行对印度的研究,从派兵进驻的时机、坚持不退让的立场、相信中方不愿开战的预判,印方都做到了准确的算度。

无论如何,中印两国的决策者能够顶住各自国内民族主义的压力,和平化解军事对峙,无疑是一件明智之举。印度媒体人沙马(Mihir Sharma)在《彭博》(Bloomberg)上撰文表示,中印双方谁做出了更多的妥协?谁先撤军?双方达成了怎样的交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雄心勃勃、有着超强民族主义团体及“强人”领袖的拥核大国,能够找到沟通的渠道,并使双方摆脱困境,“就是一个成熟国家的标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