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25年市场老兵:说美元牛市终结,你们一定忽略了这三点

欧元自2017年以来涨势明显,此前一度刷新一年半高位至1.1776。在欧元大涨之后不少投行仍然继续看涨,包括大摩、瑞信等知名投行。如今终于有个重量级人物出来泼冷水了。

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BBH)高级副总裁及全球货币策略主管,兼任纽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助理教授同时拥有25年市场经验的交易老兵Marc Chandler表示,欧元的甜蜜时期已过,有三个理由继续看涨美元。

理由一:美元牛市没开始多久

Marc Chandler在7月26日的报告中首先给出了美元过去几十年的牛熊情况,从时间上看,此轮美元牛市起始位2014年,若说牛市就此终结,从时间上看短了一些:

在布雷森顿体系破灭之后,美元的第一次上涨是因为当时美联储主席沃尔克的货币收紧政策,当时总统里根同时给出了非常宽松的财政政策。在1985年的广场协定干预美元涨势之后,美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熊市。

第二次美元的上涨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下半页的科技泡沫,基础背景是美联储在1994年收紧货币政策,随后美国财政部放弃了像Baker和Bensten所使用的,将美元作为武器迫使盟友做出让步的做法。到2000年10月,欧洲央行干预欧元,为了防止这种新生货币进一步下跌,这就意味着对美元的压制,于是美元又进入了一个数年的熊市。

美元的熊市在2007-2008年期间结束,当时欧元上涨至1.60上方(2008年),英镑升至2.11(2007年)。美加跌至0.90,不过日元是个例外,2011年之前都没有太大的表现。但07-08年期间是美元加权指数触底的时候。

早些时候,我们认为此轮美元上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央行之间货币政策的分歧,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但是其他主要央行还远远没有这个打算。而美元虽然在2007-08年间筑底,但牛市的开始恐怕要从2014年中期开始说起,美联储的第一次加息也在2015年年末。

理由二:基本面和技术面都未显示美元牛市结束

Marc Chandler表示,根据评估看来,技术面和基本面显示,美元的第三次牛市还会持续下去。

首先来看看基本面,Marc Chandler表示,央行之间的政策分歧还会持续下去,这是导致美元继续看涨的关键之一:

首先第一,央行之间的政策分歧已经到达巅峰,但是这个分歧目前看来还会持续下去。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至今年四季度美联储预计会缩表300亿美元,2018年一季度将缩表600亿美元,2018年二季度缩表90亿美元,然后在剩下的半年中缩表1800亿美元。而8-12月期间,预计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再度扩张大约3000亿欧元,2018年上半年预计扩张1800亿欧元,剩余时间在扩张4800亿欧元。

到明年年中,我们预计美联储还会加息二至三次,而欧洲央行还是会把存款利率维持在负0.40%,并且从隔夜掉期指数看来,目前市场是不相信欧洲央行可以在2018年四季度之前加息的。

再来看看技术面的原因,Marc Chandler认为,从目前的其他货币的情况看来,美元的回调不能代表牛市的终结:

在大行情之后,出现逆向波动是很正常的,关键的是新的趋势出现以前,逆向波动会有多大。

尽管美元今年的下跌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但是从整体情况看来,美元的回调还是比较温和的。比如说欧元2014年5月的高点是1.40,今年的低点是1.0340,38.2%的斐波那契回调位就位于1.1735,50%的斐波那契回调位位于1.2170.。

因此从欧元目前的情况看来,还谈不上美元牛市的结束。其他货币同样如此。

理由三:警惕!欧元的蜜月期已过

市场看涨欧元的理由中,经济增长是其中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欧元区相对美国方面,政治较为稳定。但是Marc Chandler认为,欧元区经济虽然还在增长,但是增长势头没有进一步扩张,同时马克龙的蜜月期已过,各种问题将逐步浮现:

我们认为,市场对欧元区的情况过度乐观了,欧洲政治顶住了民粹主义的压力,这对欧元来说是件利好的事情。不过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势头只是保持稳定,并未出现进一步的增长动力。

马克龙的当选让法国度过了几个月的蜜月期,不过蜜月期也差不多结束了。考虑到马克龙提出的政策:要劳动市场更灵活、削减支出,为富人减税等,可能引发再一次的欧洲政治上的问题,导致马克龙的经济议程受阻。另外法国有高级将领因为预算案削减辞职,马克龙也在叙利亚问题上遭受批评。

Marc Chandler同时呼吁市场不要对美元太过悲观,美元会不会涨主要还是看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情况:

同样的,我们也担心投资者们对美元的负面看法太大,市场持仓看来目前空头已经占据优势,但是从经济数据看来,并未证明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尽管政治稳定确实会影响市场情绪,但是货币政策和美国经济对美元来说更重要。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