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台湾讲古:郑成功、国共内战与金门高粱酒

当年的前线阵地如今是观光胜地,国共的对峙成了旅游的卖点。

话说造化弄人,历史上许多事情被后世的人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但是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却也不是必然。

台湾控制下的金门,与中共控制下的厦门只有一水之隔,自古金门这个小岛就被看成是厦门的海上门户,如今则是希望能打造成厦门的“后花园”。

明郑的基地

讲起金门,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金门高粱酒,而这个金门高粱酒按照民间的说法还跟明末率军攻打台湾“驱逐荷兰人”的郑成功有关。

金门自古就是一个孤悬岸外的离岛,资源贫乏,据说明代大儒朱熹就曾经被“流放”到金门,而清苦的环境也让金门的居民自古就是希望能够取得功名,这样才能“脱贫”。

国共内战的产物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内战失利、一路败退,共军在当年九月攻占厦门,大批军民逃往金门和台湾,蒋介石为了保住金门,便将从海南岛撤退的部队转往金门,因此得以在随后的古宁头战役中击败共军。

带领这支部队的是胡琏将军,胡琏到了金门之后发现,金门是光秃秃的黄沙一片,阵地完全没有掩蔽、大剌剌地暴露在敌军的眼前,据说金门的老人告诉他,郑成功以金门和厦门为反清复明、还有后来东撤台湾的基地,需要建造大批船舰,因此将金门岛上的树木砍伐一空。

少数几棵留下的树木则被居民砍树枝、剥树皮作为日常生火所需的薪材而岌岌可危,因此出身华北的胡琏便鼓励金门农民种植耐旱而且生长快速的高粱,高粱收割之后由军方收购,而秆子则可以供百姓日常生火。

收购来的高粱要怎么办呢?胡琏就从军中找了懂得蒸馏造酒的士兵,以制造北方白干的方式生产高粱酒,在华人世界广为所知的金门高粱就此诞生。

物换星移

金门高粱酒曾经是到金门当兵的台湾男子共同的记忆,也是北方人在戒严时代用来替代二锅头、三蒸酒等等白干、品味乡愁的必需品,如今甚至“反攻大陆”。

在台湾解严之后,金门曾经一度再次戒严,到1992年正式解除戒严时期的所谓战地政务,而金门酒厂随后也就从军方的手中转到了金门县政府,成为金门的金鸡母、也就是最大的收入来源、让金门成为台湾属下各县中最富有的一个,金门县民也得以享有非常好的福利。

不过,也得为郑成功澄清一下,金门是个花岗岩地质的小岛,又处于东北季风的风口,土地贫瘠,本来就不适合种植高大根深的树木。在胡琏之后,历任的军方指挥官都曾经想方设法绿化金门,但是由于气候因素,能够在金门存活下来的树种并不多,所以即便是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金门的绿树还是以木麻黄、柠檬桉等树龄短、生根浅的树种为主,所以郑成功伐木造船之说应该是有待查证。

而且现在的金门本地生产的高粱也早已不敷所需。根据金门酒厂的说法,如今大多数的原料是来自华北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高粱,现在的金门也不再是处处士兵站岗的战地,厦门与金门也恢复了国共内战之前的频繁往来,能不感慨造化弄人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