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微历史〗饥饿使人斯文扫地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 @庄雅婷:宋时男子有头上簪花的习惯,翻诗书时看到“插花”两字后面总是跟着起舞、走马、传酒、捶鼓、寻伴、临水照……想想少年浪漫,无非就是天经地义嬉戏。就算发白鬓稀,也能写句“插花重入少年场”。问题是我读完这些诗句之后觉得如果现在男子簪花最有风流意趣的,可能是高晓松……

2. 疯狂历史: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7.9级地震,引发火灾海啸和泥石流,死亡和失踪者超过14万人,灾民达340万。当时北平、天津、成都等地成立救灾团体,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红十字会救护队赴日救灾。北洋政府也立即派出救援队,是当时首个到灾区的国际援助队,先期调军舰两艘,载运粮食直抵横滨。

3. 易竹贤:胡适进北大当了教授时,北大还在景山东街,即是马神庙的“四公主府”。教员休息室是平房,每人一间,人们叫它做“卯字号”。其中有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的故事。前者指的是陈独秀和朱希祖,他们二人是己卯年(1879)生的“老兔子”;后者指胡适和刘半农、刘文典三人,是辛卯年(1891)生的“小兔子”。胡适当年还不满26岁,真是翩翩年少的教授哩。

4. 陈沅森:地主们青少年时期大都受过严格的教育,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读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深入骨髓。95%以上的地主怜贫恤老、救济鳏寡孤独、助教兴学、救灾赈灾、修桥补路、兴修水利、调解纠纷、倡导文化活动(舞龙灯、赛龙舟、唱大戏等),举凡农村中一切需要钱物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都是由他们带头发起,热情赞助并充当捐资、献物、出力的主角。

5. @申鹏:《时代》周刊这样描写阎锡山:他的业余爱好不是女人、酗酒、鸦片或者金条,而是修路、养蚕、拥兵自卫、训练警察以致政令通行,甚至他还关注牲口育种,选拔那些品种较好的马、家禽等动物进行繁殖,选择更好的犁、化肥等都是他关注的事情。

6. @aolu2530001:我爷爷也是在1959年去世的。我爸爸说爷爷在最后一次住院回家时,给他带了馒头。那个馒头是医院里住院发的,爷爷舍不得吃,就带回家给爸爸。爸爸说,那个馒头的味道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过,那成为他童年珍贵的回忆,并且也为此痛苦一生(爷爷省下馒头给他吃了,爷爷却活活被饿死)。

7. @漩涡下去上来:在1975年的一次会议上,毛说:“现在走后门的人有成百万,也包括江青、张春桥你们自己在内,我也算一个。我送了几个女孩到北京大学去上学了。她们当了5年工人,提出要去上大学,我没办法,给谢静宜等人说了,他们不得不收。”这几个女孩有浙江文工团的、还有庐山宾馆服务员。

8. 周同宾著《古典的原野》:饥饿销蚀人的理想,当时的最高志向是,毕业后有了工资,去黑市上饱饱地吃一次热红薯。饥饿销蚀人的尊严,当时曾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密谋,日暮时溜进一个果园偷桃子,被守园人发现,骂我们是贼,没能得逞,空流了许多口水。饥饿把人变成小人,饥饿使人斯文扫地。

9. @北村:中国什么时候建文革博物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进步。别的都不要信。

10. 1950年,旧金山唐人街,一位华裔妇女在寺庙阳台上的香炉前祈祷。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