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回归20年 顺风变逆风

有点可惜,加入《苹果》开始撰写“苹论”是1997年9月份的事,算起来比香港回归20周年短了两个月,要像那些京官、前京官那样瞻前顾后指点回顾大概没资格。可毕竟“笔耕”238个月,讨论批评回归以来的大小事,见识过三代中共领导核心的手段,见识过三位特首的管治作风,见证着香港的变与不变,留点个人观察大概还是可以的。

不想写什么20年大事记。从金融风暴到沙士疫潮,从董建华脚痛下台到曾荫权涉贪被判囚,从7.1五十万人游行到79日占中,每件事说一下就不知耗上多少篇幅。想说的是20年来香港小气候、国际(包括中国)大气候的深层变动,特别是脚下政治经济板块的移动,以此观照香港当前的处境及未来20年的进路与走向。

先说没变的面向,主要是经济上。九七回归时,香港经济的重心是房地产热潮及其炒卖活动,新楼开售往往有数以百计人排队,人龙跨越天桥与街道,涉及的交易额数以百亿元计,再加上银行按揭生意、律师契约、装修家俬等,产值惊人,活脱脱是香港经济的火车头。

20年过去,楼市疯潮再现,排队买楼人龙比九七过之而无不及,价值千万的住宅还得排队抢购,带来的营业额、贷款额及相关的产值更是惊人。问题是楼市狂潮并不是轮回,它反映的是香港经济体质20年来无寸进,增长靠的仍然是地产这株救命草,其他产业要不是原地踏步就是萎缩得奄奄一息。最明显的要数影视娱乐文化产业。

九七时香港影视产品在亚太区还有领先地位,从中国大陆到大马台湾都有庞大市场。20年下来领先地位没有了,市场给人占了,明星也只剩过渡前后已扬名的。其他如制造业、物流业更不消提,从最大货柜港变成三甲不入。若果过度倚赖地产业情况不变,未来香港经济结构只会越来越狭窄,十年、二十年后除了生产出天价纳米楼外只怕没有什么其他东西了。

中国崛起  西方退潮

再说两个“基本盘”的大变。其一是中国崛起改变中港力量平衡,其二是西方、海洋势力影响消退。

九七回归时,中国虽已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但GDP总量不过一万亿美元左右,而香港则是二千亿美元,约是中国的两成,也是其外来投资、外汇主要来源。在国际上,中国的话语权更是小得可怜,仍在争取西方大国接纳加入世贸组织(WTO),希望不必等候美国延续贸易最惠国待遇。

九七后中港经济发展却恍如龟兔赛跑,中国如今已是十万亿美元的超级经济体,香港GDP不过2,500亿左右,比例从两成变成只有2%。经济实力悬殊之下,中港之间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减,香港在中国大棋盘中的位置也明显不如前。而随着中国维持比香港快的增长,两地的经济实力只会越来越悬殊,未来十年大有可能连1%也不到,到时候香港跟中国议价的能力只有更低,并将永远失去九七时的经济筹码。

另一个深层的变化是“华盛顿共识”或西方模式主导的时代逐步过去。九七过渡时,正值“苏东波”后不久共产主义阵营瓦解,复生的俄罗斯形同病夫,只能跟在美国的后头,被西方国家及金融机构指指点点。中国改革开放在邓小平南巡后也加快速度,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呼声高唱入云;所谓再造几个香港就是继续朝西化的方向发展,继续借香港吸收西方先进理论、做法及经验。

可现在俄罗斯虽无复苏联当年的威势,但已摆脱九十年代的弱势,建立起强权强控制的政经体制,放弃以西方为师。中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跟美国及西方对着干,但自08年金融海啸后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久已不提以西方为师或再造香港,反而成立多个由中国主导的区域或国际经济组织如亚投行,来个另起炉灶,反客为主。

香港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是西力东渐的桥头堡,是西方文化、经济影响导入中国的窗户。现在中国不再积极向西方取经,而是大踏步走出国门对外大展拳脚,香港作为窗户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如何在地缘政经板块重整的情况下找新定位及角色是香港未来20年最大的挑战。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