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1937,历史的陷阱

1937年的夏天,是个不平凡的夏天。

这一年的7月8日,蒋介石在庐山接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爆发的消息,他陷入沉思,不理解日本人到底想干什么,是想趁我准备尚未完成及时发动战争?还是只想加速华北脱离中央?(参《蒋介石日记》),他手中所掌握的日方军事情报非常有限,他实在是不知道,日本人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自从东北沦陷,六年以来,蒋介石及其幕僚不断地与日本政府、日本军方各界人士打交道,各种谈判,各种协定。一直以来都有日本外交官和驻华领事通过各种渠道向蒋介石提过建议,说他们这些日本文官,并不喜欢日本军部那些家伙,他们建议蒋介石:日后日本军部的人再挑事的话,你蒋介石要适当显示一下强硬,这样我们(日本)文官在(日本)国内政坛上,才有说话的余地,你蒋介石越怂,他们那些日本军阀,就越是得势。

自打《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之后,国民党中央军被日本人从华北地区撵走,华北成为了宋哲元的天下,而宋哲元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他是冯玉祥的旧部,和蒋介石貌合神离,蒋介石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心病,他希望有朝一日,瞅准机会,派中央军北上,将华北地盘重新掌握在蒋介石嫡系的手中(国民党从广州起家,北伐时打下的华北,现在被日本人挤出华北,蒋介石心有不甘,希望华北重回中央的怀抱)。

还有一件事对蒋介石此刻的心理产生了影响,那就是去年(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蒋介石想,七七事变爆发,此刻如果我再不拿出强硬的姿态,那么局面根本无法控制,因为你不知道下面还有没有第二个张学良,什么时候冷不防,又要把我逮起来。

蒋介石认为,仅有六千人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在一个远离我首都的地方(宛平)对我发出挑衅,其人数太少,对其根本不利,因此不太可能是日本的全盘计划,综合各种情报,他判定:七七事变只是一个地方性偶发事件,日本此刻并没有全面进攻我国的迹象(战后公开的资料显示,蒋介石这一点判断准确),因此,这时我显示一下强硬、对日本施加压力,或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味的让步,姑息养奸,反而会非常的危险(战后公开的资料显示,蒋介石这一点判断错误)。

考虑到这些,蒋介石下了决心:派中央军北上,开赴华北,拿出不惜一战的态度,给日本人施加压力,畏战必亡,好战必生,我用我的强硬,希望能够换来日本人的让步,使局面转危为安。

国民党中央军北上的情报,通过(日本)中国驻屯军军事间谍的报告,很快就传到了东京的决策台面上,日本人召开了五相会议(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商讨如何应对华北紧张的局势。

战后公开的史料向世人显示了惊人的真相:此刻日本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想法,和蒋介石的想法,一模一样。他们说:卢沟桥的冷枪事件真相未明,但显然是抗日分子对日本的挑衅,然而此刻国民党的中央军已经持续北上,数万(国民党)中央军,对人数仅为六千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形成围攻之势,怎么办?必须向华北增派陆军,拿出不惜一战的姿态,给蒋介石施加压力,畏战必亡,好战必生,我用我的强硬,希望能够换来蒋介石的让步,使卢沟桥事变,得到有利于我方的解决。

然而尽管如此,当时的日本军政界,仍然有不同声音。

此刻的石原莞尔建议由首相近卫文麿飞到南京,直接与蒋介石展开“促膝恳谈”,日本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应该抓住这次事变的时机,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要求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而作为回报,日本愿意放弃租界、治外法权、华北驻扎军队的条约特权等等一切在关内的既得利益。

这个方案未能实施,因为近卫文麿派往南京的密使(宫崎龙介)被军部扣押,因为军部也分为两派,一派是华北(有条件)妥协派,另一派则高呼“对支一击”,所谓“对支一击”就是说不要和中国人谈什么判,直接揍他一顿,他就会屈服,就可以实现华北独立,成为满洲国对华的缓冲地。

“对支一击”派显然犯下了历史大错。因为1937年的中华民国,已经不是1931年的中华民国,分水岭在哪里?分水岭就在1936年,西安事变。

五相会议的决议,是在妥协派和对支一击派之间,走了钢丝,出台了折衷方案,向华北派出有限兵力(三个师团),借以向(国民党)中央军施加压力,希望迫使中央军南撤,如果中央军拒绝南撤,则在华北拦截中央军,对支一击。

此刻日本驻华领事三番五次跑到国民政府外交部,说希望国民党中央军南撤,以防事态恶化,国民政府外交部回应日本领事:你的兵源源不断在往华北输送,你不叫你们日本兵后撤,反而叫我中央军南撤?日本领事答:依照帝国宪法,帝国政府无法指挥帝国的军队(此说虽荒唐,但确属实情,当时依据《日本帝国宪法》,日本皇军直属天皇管辖,政府无权指挥军队,而天皇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所以实际上日本军队是受日本军阀指挥)。

结果在七月下旬发生的事情,是国民党中央军和日本陆军同时向华北集结,双方的初衷都是不想打,双方显示强硬,都是为了促使对方让步,可结果是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的部队坐不住了,广安门事件扮演了节点的角色,赶来的增援日军发起疯狂报复,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局势全面失控。蒋介石为争取九国公约调停,在上海开战,“八一三”一声炮响,亚洲历史开始改写,国民党和日本帝国,同时走上了灭亡之路。

历史叙事,其实有时是多余的,因为真相,已经在大事日志里面。

1937,中日大事记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7月8日,蒋介石命中央军北上增援宋哲元,宋哲元担忧中央军“来了不走”,回电婉转主张中央军暂缓北上

7月11日,日本五相会议决议向华北增兵三个师团、阻吓国民党中央军

7月26日,广安门事件爆发(第二十九军在广安门攻击日本驻屯军)

7月27日,日军猛攻南苑

7月28-30日,平津沦陷

8月7日,蒋介石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决议围攻上海虹口(租界)日军驻兵

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大山勇夫等二人在虹桥被杀

8月13日,张治中原定当日攻击虹口日军,然而鉴于英美法意四国驻华外交官调停,蒋命张暂停待命

8月13日,日军向中国保安队开枪,中日两军开始轻微交火

8月13日夜,日本内阁决定出兵上海

8月14日凌晨,中方正式向虹口日军发动总攻

8月15日,日本发表声明,讨伐中国暴戾,促使南京反省,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8月17日,日本内阁决议放弃不扩大方针,采取战时政策

8月20日,陈诚建议蒋介石扩大淞沪战役,将中日战争方向引导为自东向西,蒋介石不置可否

10月16日,因中方请求,比利时向19国发出邀请,定于10月30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制裁日本

11月10日,赤俄高层(伏罗希洛夫)告知张冲,中国抗日到生死关头,赤俄会出兵相助,绝对不会见死不救,张冲报告蒋介石

11月初,日本委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中国提出七项和平条件:1、内蒙古自治;2、扩大华北非武装区;3、扩大上海非武装区;4、停止排日;5、共同防共;6、降低日本货进口税;7、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

11月15日,九国公约会议通过谴责日本宣言书,然而没有采取实际上的经济制裁措施,蒋介石大失所望

12月1日,东京下令总攻南京

12月2日,蒋介石为缓兵之计,告知陶德曼中国愿以日方条件为基础开展谈和,但要求先停战后谈和

12月5日,赤俄反悔,回电国民政府,说必须等九国公约大多数国家同意共同对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会出兵,而且就算是出兵,也要经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该会议最快要一个半月举行,蒋介石接电,面如死灰

12月13日,南京沦陷,攻入南京的日军对国民党部队俘虏以及部份平民实施屠杀,日本犯下大罪,据此,日本永远丧失了解释战争的话语权

12月26日,日方提出四项追加条件:1、中日满共同防共;2、必要地区不驻兵,成立特殊组织;3、中日满经济合作;4、赔款。并:1、谈判期间不停战;2、须由蒋介石派员到日方指定地点交涉

12月27日,最高国防会议,讨论日本提出的追加条件,会上多数主和,蒋介石说日本信不过,他力排众议,坚持抗战

1月2日,蒋介石认为日方和平条件太苛刻,如果接受,就算中日和平,那么民国必然内乱,所以决定拒绝陶德曼调停,坚持抗战到底

1月16日,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和对手、转而扶持亲日人士建设新中国。中日战争进入长期化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