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越南战争始末(2/8)

胡志明小道

越共领导人怀有更大的期望。北越的目标是不惜代价地打赢战争,这就需要出奇制胜,派兵绕道从柬埔寨领土向南越腹地发动游击战。按照北越的三个战略阶段,当前时期是用游击战来消耗南越,而欲向均势期过渡,则必须把游击战改进为大规模的战役进攻,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有着可靠的战力支援系统,而支援系统须依赖于一条大“运输线”的建立。北越买通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西哈努克精细的“中立”平衡开始弯曲。北越每年付出500万美元“租用”柬埔寨东部地区用于战争。西哈努克瞒着国会和政府,私自签署了为期15年的“租用协定”,派遣他的(妻弟)小舅子每年去河内秘密领取这笔钱,再转存于金边的西哈努克个人账户。西哈努克偷偷出卖国土的行为是日后(1971年)导致柬埔寨国会以全票废黜他的主要原因。

这条“运输线”就是“胡志明小道”,起点是北越穆嘉关,向南穿越寮国东南部的狭长地带,进入柬埔寨东部地区,全长一千多公里。“胡志明小道”在寮国和柬埔寨境内的路段,原本是丛林中长年形成的多条的山间路径,其走向概略与南越边界平行10-20公里,在南越国境线以西发出很多丛林分支进入南越境内。它在柬埔寨路段约300公里,依次穿过柬埔寨东北部的拉塔基里省(Ratanakiri)、蒙多基里省(Mondulkiri)、东部的磅占省和柴桢省,止于柬埔寨东南部的楔进南越的“鹦鹉喙”(Parrot's Beak)地区,此处距南越腹地西贡仅百多公里。北越人员与武器装备沿着“胡志明小道”从北越进入寮国,绕过十七度线的北南对峙军事防区后,即可在任何中途进入南越境内。最初,沿“胡志明小道”南下的北越部队,徒步翻过重重山林,凭臆测在不定的地点转向东方,分散为许多游击组潜入南越,其行程缓慢而且成功率低下,大多数游击组都是有去无回被歼灭。1961年北越决定大力开发“胡志明小道”,北越部队首先扩建了丛林路径,在沿途建起许多转运站,站距恰为一天的徒步行程,每站都配备向导。其后又在各转运站附近建立小型的营地、医疗站和补给站,形成基地。通常一名向导,带领约五十名北越人员,走到下一个转运站,向导再返回原地点待命,而下一站的向导也照此运转。这个方式使向导对其引导的固定路段极为熟悉。

“胡志明小道”在丛林中曲折迂回,不见阳光,极易隐蔽,但后来终被美军侦察到。起初,美国人弄不懂北越人在寮国和柬埔寨的森林里,修筑那种多条并行的土路有何意义。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分析,美国人得出结论:那土路的唯一用处是绕道向南越腹地发动侵略进攻。“胡志明小道”在越南战争中的重大作用,正如当时的寮国政府首相富马所言:“胡志明小道正是越共游击队的生命线,越共若丧失这条小道,不但无法再对南越进行侵略战争,而且越共部署在南越和柬埔寨的武装力量也将面临被击灭的危险。”

在游击战扩大后,越共指挥部和大量基地都设在柬埔寨境内的“胡志明小道”附近,越共依赖那些基地对南越发动入侵袭击。从战争角度看,是美国充分尊重了柬埔寨的中立,才使“胡志明小道”能够建立并成为越共最主要的庇护所和整补区。“胡志明小道”是北越的一个伟大而卑鄙的创举,也是战争道德上的不对等战法。

实际上“南方越共”本土游击队在1957年几乎都被南越政府剿灭了。1960年12月河内派遣越共政治局委员阮友寿(Nguyen Huu Tho)、北越“人民军”副总参谋长阮文通(Nguyen Van Thong)和黎德英(Le Duc Anh)等人在柬埔寨东部丛林里设立游击战总指挥部。源源不断而来的北越士兵冒充“南方人民”,发动了“越南战争”(简称“越战”)。1961年2月越共打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南方阵线”)的招牌,但世人还是习惯地称之为“南方越共”(Vietcong)。现在,“南方越共”有兵30万,分布于柬埔寨境内的各基地。阮友寿是“南方阵线”主席,黎德英是“南方阵线”总参谋长,阮文灵继续担任“越共南方局”首领。实际上,阮友寿只是“南方阵线”的表面人物,而“南方阵线”的政治领导权和军事指挥权分别掌握在阮文灵和黎德英的手里,这两人都是黎笋团队中的坚定人物。在整个越战期间,北越轮番投入了170万军人“游击队”入侵南越。南越以50万政府军与之对抗。双方在狭小的南越领土上厮杀,形成一个巨大的战争旋涡。

1964年8月2日发生了“东京湾事件”。从北越角度来说,为避免美军介入战争,并不愿挑起这种事件。8月13日黎笋、范文同去北京,黎笋告知毛泽东,8月2日的“东京湾事件”是由越方指挥员现场决定的结果,而不是河内的预谋。“东京湾事件”引发美国国内的愤怒,制止北越侵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政府慎重讨论了介入越南战争的必要性,最终认为:北越的行为构成了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的重要部分,如果南越失守,东南亚诸国将会象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为阻止共产主义向东南亚的侵略,美国出兵南越的正当性已经形成,美国的国会和民众也一致支持美国进行干预。1965年2月越共偷袭了南越波莱古(Pleiku)的美军基地,约翰逊总统终于批准了美军出兵。1965年3月8日第一批美国战斗部队登陆南越,到年底陆续有10万美军来到南越。越战由此从区域战争转化为世界两大阵营的又一次热战,美国直接面对庞大的共产阵营。美国的亚洲盟友韩国、澳洲、泰国和新西兰也少量出兵参战。

美国介入越战,尽管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但军事进展却蹒跚不前。这是因为从肯尼迪到约翰逊都没有谋求在越战中取得军事胜利,而采取了“有限战争”的政策:华盛顿不允许美军以优势战力赢得战争。美国政府知道北越是“越南战争”发源地,但企图在不扩大战争规模的原则下,迫使北越停止侵略南越。美国国务卿腊斯克(David Dean Rusk,1909-1994)诠释美国的越战政策是:“如果河内和北京肯于放过南越,我们就打道回府。反之,我们便处于一种严重的局势之中,就有一场真正的战争要打了。”所以,在多年的越战中,美军的地面部队始终没有进攻北越,海空军没有封锁北越海防,空军也没有轰炸河内市区。北越对这种威胁不大的“逼和”当然不会恐惧。而华盛顿一方面向南越增兵;一方面又执迷摇摆,阻止战争的扩大,禁止美军将地面战事扩展到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区域,甚至对越共的渗透路线和基地的轰炸目标也予以慎重选择。美军的行动原则是:沿南越漫长的边境线,协助南越政府堵住越共游击队的渗透。

这是一个目标与手段相矛盾的战争政策,它使美军在南越作战时受到困难。一份研究报告说困难在于:

其一,美军找不到敌人。北越军人顺“胡志明小道”南下,进入南越境内就变成老百姓式的“越共游击队”,消失在黄皮肤黑头发的人海中而无法分辨。越共分散在暗处利用百姓做掩蔽。而美军不忍伤及百姓,强大的兵力与火力均不能发挥,找不到打击越共主力部队的机会。

其二,美军不能有效封锁南越边界。由于美军行动受限而不能越界围剿越共,只好沿边境线部署兵力,试图堵住越共的渗透。南越边境线漫长,地形复杂,堵塞行动全无效果。但越共随时可以由柬埔寨出击并逃回柬埔寨得到庇护,美军只能停止在边境,无法追击越共。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