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诸子百家趣事系列之二:庄子(下)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大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他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只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凉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间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它,用马鞭敲了敲,问它说:‌‌“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这种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伤而落到这种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呢?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这种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骷髅,枕着它躺下来。不一会儿,就呼呼了。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活人的辛苦,死后则没有这种烦累了。您想听听死的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也没有臣于下,当然也没有四时的事。从容傲游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也不能相比啊。‌‌”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再活过来,还给你骨肉肌肤,还给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怎么能弃南面王的快乐而又回到人间去劳累呢!‌‌”

s1.jpg

拙曰:

此寓言算是笑谈,但事实与此确无别,君不见许多濒死的人,他们被救后的说法呢,光辉中飞来飞去,颐然自得啊!虽无帝王之乐,也大有解脱之感。死有何惧哉!

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庄子:‌‌“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那真是入火不觉热,沉水也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啊。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就是。‌‌”弟子问:‌‌“怎么证明呢?‌‌”庄子说:‌‌“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真真可敬可佩、可歌可泣呀。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可他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的安排呀;我也早就向往飞黄腾达,但到现在也没富贵,是受时运限制啊。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那不是因聪明得到的;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富贵的,也不是人都笨了。时势就是这样。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的勇气;行于陆上不避狮虎,那是猎人的勇气;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是烈士的勇气;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是圣人的勇气呀!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陽虎,所以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算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s2.jpg

拙曰:

大哉!德可生发万物,繁荣宇宙,玉宇欣欣然也。厚德之人水火不害,百兽不侵,真大福也。

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弟子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对的,我就一定是错的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对的,你就一定错吗?我俩一一定要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的吗?还是都是对的,还是都是错的呢?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不明白的。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就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对谁错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对谁错,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s3.jpg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也看不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是非,此亦有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无穷,非亦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拙曰:

世上本无绝对的是非,是人固执已见罢了,所以庄子说,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击剑

战国时,赵国的惠文王十分喜爱击剑,他的王宫内供养着三千多剑客,日夜互相搏击,一年到头,剑客死伤的有一百多人。赵王沉湎击剑,不理朝政,一些诸侯国就企图进攻赵国。

太子悝见赵王这样,便召集左右的人说:‌‌“谁能劝谏赵王停止击剑,解散剑客,我就赏给他一千两金子。‌‌”手下人皆异口同声地说:‌‌“庄子可以。‌‌”

于是,太子便派人去请庄子,并送给他一千两金子。庄子没要金子,他同使者一起来见太子,问道:‌‌“太子有何指教,赐我千金?‌‌”

太子回答说:‌‌“您的大名如雷贯耳,我很佩服您,所以送您点金子作为您随从人员的日常消费。可您不接受,我也有事相求,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庄子说:‌‌“我听说太子想让我谏止大王的爱好,这可是有些困难啊!弄不好我会有杀身之祸的,不过我还是想试一试。‌‌”

太子一听十分高兴,说:‌‌“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客,你怎么能见到大王呢?‌‌”庄子说:‌‌“我会击剑的。‌‌”

太子说:我父亲所见的剑客,一个个都都头发散如蓬草,鬓毛翘起,戴着威武的帽子,瞪着双眼,面色潮红,愤怒的连话都说不清。越是如此,我父亲越是喜欢。如果您穿着儒服去见他,恐怕不妥。庄子说:请您准备好剑客的衣服。

三天后,太子准备好服装,引庄子拜见赵惠文王。惠文王拔出宝剑来等待着庄子。说:你有什么话指教我?庄子曰:我听说大王喜欢击剑,所以就以击剑见大王。惠文王问:你击剑方面,有什么特殊本领?庄子曰:我的剑法,十步内便可以击倒一人,横行千里无阻挡。

赵王一听高兴地说:那就是天下无敌了,您去休息,等我的命令,我会让人同你一比高下。于是惠文王命令选出的剑客,持剑侍立于殿下,就派人来请庄子。

惠文王对庄子说:今天我要看你的剑法如何。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

惠文王问道:你想用什么样的剑?庄子说:我长剑、短剑都可以用,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大王听我陈说,然后再试。

惠文王说道:好吧,请你说说是那三种剑。庄子答曰:我的三种剑乃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惠文王问:什么是天子之剑?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国的石头做剑锋,以齐国的泰山为刃,以韩魏为剑把,它用五行的意理来支配天地。只要用此剑,就可以镇抚诸侯,天下一统,这就是天子之剑。

惠文王听了,茫然失意,神情呆滞,问道:那诸侯之剑是怎么回事?庄子说:诸侯之剑以勇士为剑锋,以廉洁之士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为剑脊,以忠圣之士为剑环,以豪杰之士为剑把。此剑也是所向无敌,顺应四时变化,符合百姓心愿,只要用此剑,诸侯宾服,天下安定。

惠文王听了,若有所思,往下问道:庶人之剑,又是怎么回事?庄子回答:庶人之剑是蓬头散发,鬓发上翘,瞪着双眼,互相搏杀,这和斗鸡没有什么区别,对国家毫无益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之位,却偏偏喜好庶人之剑,连我都替大王感到不值得。

s4.jpg

听了庄子的话,赵王很是惭愧,他亲自牵着庄子的手步入殿堂,宣称:不用动手,击剑比赛庄子是赢家,并向庄子表示敬意。

此后,赵王决心改过,他一连三个月都不出宫,专心治理朝政。

拙曰:

事当利国利民方不枉此生,营营于小巧,沉沉不能拨,则人亦不齿,天则弃之。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赝,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s7.jpg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拙曰:

人有用不妥,无用亦不行!只能如庄子所说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了。我想这才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