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诸子百家趣事系列之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和商容的故事

老子的老师叫商容,一日老师病了,老子前去探望说:‌‌‌‌“老师,您病得不轻,您有什么要嘱咐弟子的吗?‌‌‌‌”商容说道:‌‌‌‌“你不问,我也有话要对你说的。你可知道,路过家乡为何一定要下车吗?‌‌‌‌”老子答道:‌‌‌‌“那是为了不忘故土,对吗?‌‌‌‌”商容继续说道:‌‌‌‌“你可知道,见到高大的乔木为何要趋前仰视吗?‌‌‌‌”老子答道:‌‌‌‌“见乔木趋前仰视,是意味着敬老,对吗?‌‌‌‌”商容又张开口让老子瞧:‌‌‌‌“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道:‌‌‌‌“在。‌‌‌‌”‌‌‌‌“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道:‌‌‌‌“都掉光了。‌‌‌‌”‌‌‌‌“你知道原因了吗?‌‌‌‌”老子答道:‌‌‌‌“柔软才能够长存,刚硬则易消亡,对吗?‌‌‌‌”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是啊,天下的道理全都包含在这里了,我没有什么再要说的了。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李耳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lao2.jpg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教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阳于居道:‌‌‌‌”沛(今江苏沛县)。‌‌‌‌“

lao3.jpg

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母丧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lao4.jpg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曰:‌‌‌‌“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老子教南荣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lao5.jpg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lao6.jpg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赶山鞭

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

lao7.jpg

石头与砖头

一个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lao8.jpg

关于背后说人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你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laoo.jpg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